APP下载

论音乐与电影艺术的通融

2010-03-22王素菊

关键词:旋律节奏速度

王素菊

(太原师范学院 音乐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论音乐与电影艺术的通融

王素菊

(太原师范学院 音乐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电影与音乐同属艺术范畴,二者的特性有着通融之处。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具有运动性能,电影是时空艺术,因而,也是运动的艺术形态。节奏与速度在电影与音乐中皆有精湛的体现。结构是构成艺术作品的框架和内容,电影与音乐作品的结构都是由主题及主题变奏等完成的,二者的创作模式也有相通之处。

音乐;电影;通融;运动;节奏;速度;结构

音乐的应用与渗透极为广泛,电影就是一个展现音乐强大功能的最佳空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相互照应,由此,也显示了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我们知道,电影艺术是文学的一个变体,文学是依赖于文字的模式呈现给读者,而电影则是依赖于运动的画面给观众以视听的形式赏识,二者所呈现出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动、静之分,电影的运行过程是叙事过程,与音乐及音乐作品的构成有着共通之处。我国著名导演贾樟柯的论文《音乐与电影的交叉之处》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为电影及音乐的紧密关系的发现与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一、音乐与电影同属运动的艺术

电影是叙事艺术,它叙述着过去、现在、未来的世界生活,是高于生活的叙事艺术活动。生活是时间的,是运动的,电影也正像生活一样,是在运动中反映主客观事实的过程。电影的运动方式一是本体的运动时间流程性,二是本体中的各个画面的蒙太奇式的组合的运动叙述过程,但最终的结论皆是以运动形式呈现。电影运动的叙述完整构成要由多种手段来完成:“电影语汇、画面语言、有声语言、电影镜头的描绘——特写镜头、空镜头、长镜头、主观镜头,还有时空顺序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纵横串珠式结构”[1]等,都是运动过程中的音符组合。他的组合犹如音乐的旋律色调,赋予了电影的时序记述过程。从一个电影故事叙事运动的构成来看,有引子(或者叫序曲)——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发展的结果(尾声)的展现,都是用时间的延续来完成的,因此,它具有运动性,电影艺术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来体现的。因此,笔者认为,电影的运动不但像生活、水,更像音乐旋律线条的流动方式,有着音乐旋律一样流畅的运动流程和方式。与音乐流程对比,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的时间艺术特性决定了它的乐思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既然是时间艺术它就必然具有运动性,音乐是情绪、感情的发展运动,而它的运动具有线性(旋律)和垂直(和声)发展的综合特性。音乐的运动体现在一个作品的乐句、乐段、乐章以及演奏、演唱等方面,也是一个时序的运行过程。音乐是时间运动的艺术,有着思想感情表达的过程,那么在这个时间过程中无论是音的高低起伏、速度的快慢、和声的谐和与不谐和、织体的厚薄等等,都是紧张度的加强与减弱的过程,也正是这些运动,构成了音乐的流动,由此展现了思想感情的抒发与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过程就如同电影的叙事过程一样,在一部作品中发生、展开、完成。

从音乐任何一个有秩序的音的高低组合的旋律完整谱例以及任意一个电影剧本来看,都能清楚地说明电影与音乐的时序运行共通之处。音乐从开始原创作的记谱方式就具有时序性,记谱中的乐思或歌词内容再由演唱者、演奏者参照音乐创作者的原创进行再创作,再创作的过程即是时间性的流程,这又同电影的剧本创作以及内容的叙事性到作品的多种手段的展现是相通的。此外,更能说明运动问题的是音乐与电影的共同呈现,音乐跟随影片的故事情节一同出现,有电影必有音乐,二者之间相伴相随,互为辉映,如果没有共同融合之处,是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相随的,只有二者都具有相通的运动,才能结合在一起,共同在时间段内展开叙述。

电影与音乐都是运动的艺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可以用时间来计算的,他们的运动可以说是永恒的,运动性可以说是音乐与电影艺术表现的一个特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注意二者的个体运行规则,只注意到了个体的单一的运动,忽略了二者之间竟然有着惊人的运动的相通之处。无论是电影中的一个“静止”镜头,还是音乐中的一个“停顿”音,都只不过是全部运动旋律中的一个休止符,可以说永恒的运动是音乐与电影最富有魅力的美学特性。

二、音乐与电影在节奏、速度上的通融

运动可以说是一门学科,与力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力的大小则体现着运动的速度,速度的快慢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节奏,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正与电影和音乐的运动结果相同。音乐所阐释的音的旋律根据需求形成一定的节奏、速度,在阐释过程中可以发生、贯连、停顿。这是音乐运动的特性,也是音乐阐释内容的生命,没有节奏、速度就没有音乐的生命力,因此,有人称节奏与速度是音乐的核心和命脉。节奏与速度是相关联的,是相伴相随的关系,节奏可以控制速度,速度可以产生节奏,速度是可以依赖节奏来体现的,有什么样的节奏,就有与之相应的速度。音乐节奏的来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的长短所得,通常是指音乐组合的协调、平衡和律动,具有强弱的关系。如华尔兹(又称圆舞曲)的节奏速度特点是3拍子,其强弱关系是强、弱、弱,听到这样的强弱的关系,就一定是3拍子的节奏。音乐的节奏根据需求由有规则的完整形式和不规则节奏在作品中体现,而作为运动的电影艺术,同样也有着所需要的有规则的和不规则的节奏在作品中反映,节奏也可以说是电影艺术的核心,也影响着电影艺术展现的强弱关系。电影艺术节奏的来源无疑是生活,表演的速度、节奏产生于生活,生活的每个瞬间,像说话、动作、沉默、静止,都有一定速度、节奏。一部影片人物何时进场、讲话,讲话的停顿与贯连,噪音时间是多少,乐音有多长,等等,都由一定的节奏速度来控制。一部好的影片,他的节奏速度应该是所需求的有秩序的规则和不规则律动的强弱关系,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节奏关系,这是辨别一部影片好坏的有效方法,那些节奏平平、张弛不佳的影片一定不是高水平的影片。电影犹如音乐的叙事一样,有弱势、强势、低潮、高潮、再高潮、回落的走势。近几年来的电影,在节奏上速度上,相当程度都采用了音乐节奏、速度的关系,比如语速、画面运动、进场与退场、时空展现、情景转换等等,无一不是与音乐节奏速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电影导演是借用音乐的节奏来完成他的运动的作品的。如果说节奏对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电影同样在运动节奏上有着出色表现。

一部影片的时间是有规定和限制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表现,必须首先把握故事叙事情节的节奏,节奏把握准确与否,是一部影片完成的至关重要的工作。首先是从整体上把握,然后是对局部节奏的把握,这为叙事影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每一局部中,场的节奏的强弱、快慢,乃至延伸至整体的节奏快慢,都有一定的掌控,电影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等节奏掌控,同音乐的叙事节奏一样,在起伏中进行,沿着节奏的律动尽情展现。正是节奏的限量,使得电影及音乐的叙述过程跌宕起伏,似流水一样,或激烈、或舒缓、或平坦、或精彩,这就是扣人心弦的节奏律动所赋予的效果。

但不可忽视的是,片中音乐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故事情景的节奏速度,对影片的节奏也有着一定的约束力和推动力。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影片的节奏感,这是因为节奏是音乐的强势。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缺乏音乐的影片,节奏速度的展现相对来说较为薄弱,而那些具有音乐强势的影片则有着震撼力,容易与观众引起共鸣。如电影《浮宫魅影》,它的紧张度是由主题音乐神秘、悬疑的类似于英格玛音乐元素的音乐风格所呈现出来的,加之现代西方音乐的律动以及电声技术音乐结合在一起笼罩铺垫,使整部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紧张感、悬念性。所以,当音乐节奏与影片节奏结合在一起时,其视听效果会更加精彩。

三、音乐与电影在创作结构上的通融

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叙述结构是二者展现的章法,只有精彩的结构,才能产生动人的乐章。音乐作品的结构称为曲式,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在其中包含着若干句逗分明的段落。如:“奏鸣曲包含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变奏曲式——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变奏),使得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其图式为: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变奏之主题大都较优美”。[2]670音乐曲式构成的过程材料是有组织的音的旋律,在旋律发展中又涉及主旋律、与主旋律配置的和声,表现材料涉及到色彩,可以是人声、不同的乐器、锣鼓大叉等,音乐结构色彩配置是一门学科,通常称为配器。因此,音乐结构从产生到完成有一套完整的音乐语言体系。音乐的结构语言体系要素有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部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美,是通过这些要素来表现的。电影精彩的叙事结构与音乐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如电影《窃听风云》,主旋律是窃听而引起的事态发展,窃听是本片的主题,风云意味着主题变奏,变奏的主题有窃听到风华集团操纵股市黑幕而引起的犯罪行为、爱情悲剧曲调、惩办罪犯的旋律等。窃听主题发展为变奏,最后又回归主题。这部电影的创作结构与音乐的变奏曲式结构是相通融的,电影中生动的生活细节、街景趣事,可以看成是一连串活泼而具体的装饰音,它给主旋律带来华彩,使人物与环境更加明确具体,富有生气。电影段落与段落间构成关系的处理,与音乐的段落关系一样,是一种立体的并行。音乐给导演以艺术创作的灵魂,赋予其艺术创作的思路,使其艺术想象有延展的极大空间,使得电影更具有艺术可观性。音乐与电影在结构的配置上也极为相似。音乐的配器策划是制定乐器色彩的分配,而电影结构的配置是人物、场景等的调配,犹如音乐的色彩:人物色彩、语音色彩、场景变化色彩等等。在结构旋律方面也同样,音乐的结构构成有主旋律、和声旋律,电影有主场、主角、配角、群众、停顿、段落等等,他们形成了片中的主旋律、和声配置的旋律,形成了交响性音乐,所以,电影可以说是一部丰盛的音乐交响盛会。

[1] 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音乐欣赏手册[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张 琴】

2010-04-12

[个人简历]王素菊(1962-),女,河北获鹿人,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1672-2035(2010)04-0111-02

J60-05

B

猜你喜欢

旋律节奏速度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行驶速度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速度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YOUNG·节奏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7月,盛夏的旋律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