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描的意义

2010-03-22谷正月

关键词:造型艺术草图素描

谷正月

(太原师范学院 美术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素描的意义

谷正月

(太原师范学院 美术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重新审视“素描”的概念以及素描作为“基础”的概念,认真分析历代大师关于素描的理论以及在作品中的运用,可以发现,素描在充当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同时,它还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素描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价值的培养。

素描;造型艺术;基础;理念;艺术形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素描被看作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教授方式是作坊式的,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手段,以临摹师傅或者大师的作品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准确再现客观物象的能力。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模式虽然有过变动,但是,素描的基本功能依然是作为绘画和雕塑的基础而存在。直到20世纪现代艺术产生,素描的命运才发生了根本改变,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不仅仅传授技术,同时还传授思想和观念;它不仅是绘画的基础,同时还是探知自然界的一种手段,一种独特的表达事物的方式,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关于素描的讨论至今仍在进行,这是因为对“素描概念”理解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素描=基础,基础=技术。这种观点不仅简化了素描的概念,同时还简化了基础的概念,忽略了素描艺术的广泛性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当今各种艺术风格并存的年代,绘画基本功已经不存在,而素描作为基础训练已经不重要,一味追求“奇异”、“荒诞”的画面效果,在教学中缺乏理性、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致使基础课教学处于混乱状态。素描艺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只有一种素描,是一种广泛意义的素描。第一,素描涵盖了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第二,素描作为创作或设计的草图,是一种有效的绘画方式,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有效手段。第三,素描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所谓的设计素描、国画素描、版画素描等,只是各专业的一个侧重;具象素描、抽象素描、意向素描等划分,是素描的形式语言在表现内容时的体现,并不改变素描的本意。因此,划分没有意义,争论没有价值。

一、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首先是关于基础的概念,其次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概念,再次是作为基础的基础的概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这样解释基础:“(1)建筑物的根基;(2)事物发展的根基或起点;(3)经济基础的简称”。[1]从字面上理解,基础应该是泛指事物发展的根基或起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把艺术作品比作建筑物的话,素描则是建筑物的根基。因此,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基础的基础是什么,取决于造型艺术需要什么。从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涵来看,应该包括技术基础与审美的基础,即对人的观念、思维、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以上两点构成了造型艺术基础的基础。

1.素描作为技术的基础(技法)

素描作为专业技术的基础,是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其目的之一是为其后的专业课程提供技术支持。主要是指塑造“形”的能力和各种材料的熟练掌握。比如要成为一个好的木匠,首先需要掌握锯子、锤子、刨子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各种木材的特点以及制作一个椅子或者柜子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至于椅子是否美观并具有创意,是基础的另一个概念。对于美术家来说,良好的素描基础是视觉艺术表达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造型艺术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并在二维平面上有效地表达立体事物;正确认识点、线、面、黑白灰、构图等绘画形式因素以及将自然物象转换为艺术作品所必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这里“转换”一词至关重要。关于转换的问题,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专心致志地注视着所画对象,转而注视着调色板,然后再注视着画布。画布所接受的信息往往是几秒钟之前从自然对象发出的。但是,它在途中经过了一个邮局。它是用代码传递的。它已经由光线转换为颜色。它传给画布的是一个密码。直到它跟画布上其他各种东西之间的关系完全得当时,这种密码才能被译解,意义才能彰明,也才能反过来再从单纯的颜色翻译成光线。不过这时候的光线已不再是自然之光,而是艺术之光了。”[2]25这段话里面的“代码传递”即是技术手段。20世纪80年代各个美术院校曾经对素描教学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其主要内容围绕两大派系,一派是以前苏联契斯恰可夫体系为代表的所谓“调子”素描。这个体系一方面研究光照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色调变化规律,利用色调的不同变化表现形体,如三大面(黑、白、灰)五大调子(黑、白、灰、高光、反光),认为形体是由不同的面组成,物体上不存在线,线是压缩了的面。另一派是以德国包豪斯学院为代表的“结构素描”。1919年,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诞生预示着传统素描教学的观念、方法将发生变化,突破以“模拟说”为理论核心的学院派素描的束缚。体现在作品中的形式是:通过研究形体的内部结构,应用不同形式的“线”或明暗来表现形体。包豪斯的出现,丰富了素描的艺术语言及表现方法。无论是以光线和调子为主的素描,还是以线为主的所谓结构素描,都是对素描进行形式及语言方面的探索,其宗旨依然是围绕着研究再现客观物象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即所谓“传递代码”的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素描所使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从过去单纯的铅笔拓展到运用各种材料以及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此同时,素描方法在不断完善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方法,为素描作为技术的基础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2.素描作为培养审美的基础

艺术原本的意义,是先民用有色的土在洞窟的石壁上或露天的岩石上表达感受或者祈福或者从事巫术活动。此时的艺术没有技术可言,纯属精神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原有的技术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技术在不断的革新。其实技术的革新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创造是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服务。艺术观念作为艺术作品的基础,它和技术一起实现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二者高度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娴熟的绘画技能,没有先进的绘画理念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充其量是一个画匠而已。因此,基础训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绘画理念和创造力的培养,因为基础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整体态度和今后的成长。技法训练经历了几百年的锤炼已经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模式,尽管形式千变万化,但再现客观物象的目的却是相同的。素描作为基础训练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绘画理念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二、素描作为创作或设计的草图

由于素描材料与工具的特殊性(操作简便、易于涂改),许多艺术家运用素描为创作或设计进行草图设计。创作的初稿或者设计的草图,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的初始阶段,是在纸上进行思考、调整、修改,最终达到艺术家的要求。随着设计思想的不断变化、不断完善,草图也随之变化。一幅作品的最终完成,中间要经历无数草图的试验。草图的目的与再现客观物象无关,而是超越自然物体,在更高层次上,运用绘画语言进行思考。这个阶段,是艺术家思维最活跃、最具有创造的时期,它需要艺术家调动一切视觉经验、艺术手段和人文素养。在此,素描是艺术家将思想转化为图像的工具,是贯穿于整个思考过程的语言,是传达思想与创意的载体。历史上许多优秀艺术家在完成作品时所留下的草图无不说明这一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运用素描形式,研究人体结构、设计机器草图、飞机草图;法国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在完成油画《梅杜莎之筏》时,留下了大量的素描草图;毕加索为了使公牛的造型达到极致的简化、夸张,中间经历了许多次的探索,留下大量的草图。从文艺复兴以来,几乎所有的画家、设计家都用素描来完成作品的草图。时至今日,尽管绘画的范围不断扩大,绘画工具材料更加丰富多样,但是素描依然体现着艺术家从构思到完成作品的思路历程。

三、素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从20世纪开始,素描彻底摆脱了仅仅作为绘画基础和艺术作品草图的命运,以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果“单色”是素描的一个因素的话,那么,素描一开始是以独立的面貌出现的。在人类的早期,绘画早于文字出现,人们以绘画的形式传达思想、传递信息,并进行巫术活动。此时绘画的全部意义在于传递思想、表达观念。如内蒙古阴山岩画(创作于战国至汉代)、新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地的岩画以及在西班牙、法国等地发现的大量岩画。尽管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但是,岩画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念却惊人地相似,即:用绘画语言记录了他们对信念的追求和对动物的崇拜,是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把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或者创作、设计的草图,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事。在美术发展的历程中,每一个时期都有艺术家运用素描形式进行创作的范例。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拉斐尔,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英国19世纪风景画家大量的风景创作和人物创作;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大量的素描人物;19世纪荷兰画家梵高的素描风景画;20世纪行为艺术的代表人物德国艺术家波伊斯、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等,在他们艺术生涯的早期,都有过精彩的素描作品;中国近代画家王式廓创作的《血衣》,素描稿和油画作品具有同等的艺术震撼力。现代雕塑家、素描艺术家贾科梅蒂的素描肖像作品中,充分运用不断重复、不断虚化的弧线,使作品达到一种模棱两可、凌乱闪烁而又气韵贯通的虚幻境界。

无论是原始人类愿望的寄托,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真实的再现,还是现代艺术中的抽象表现,素描一直是自然与心灵进行对话的桥梁。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理解、表现,最终把自己的意图准确地传达出来,需要有精湛的技术支持。这时,产生了素描的技法理论,使素描承担起作为造型基础的重任,由于材料的缘故,为艺术家制作草图提供了便利。分类并不重要,艺术家更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事实上,在描绘一个点或者一条线的同时,素描的全部意义已经显现。

[1] 周至禹.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德博拉·A·罗克曼.教素描的艺术[M].林妍.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 琴】

2010-05-18

[个人简历]谷正月(1960-),女,山西芮城人,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1672-2035(2010)04-0100-02

J214

B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草图素描
武汉素描
素描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跟踪导练(一)4
凡·高的早期素描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