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2010-03-22潘素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政治课理论课道德

潘素芳

(唐山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贴近实际,符合学生内心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对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有时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而有时我们却能过目成诵,甚至终生难忘,这是因为这件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与我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致使我们对这件事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思想政治课也是这样,如果教师所讲的课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与其内心产生共鸣,那么这次授课就会铭刻学生心中,学生也自然对所讲内容心服口服,甚至对授课教师崇敬倍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思想也会为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所潜移默化,这样就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因此,现实的教学实践应从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上调整原有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内心需要。

从授课内容上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虽然已经很注重联系实际了,但是它所针对是全国或全省的大学生,不是针对具体的某班级的学生,而教学应“因人而宜”,这样的教材是在一般的层次上注重学生身边的现实,不太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补充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这类补充材料应该取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选取切实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材料,比如,择业,生活,家庭,恋爱等等,一旦教师所讲的内容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学生就会精神为之一振,进而有了了解讲课内容的欲望;二要选取学生都关注、但难以得出结论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旦教师给出令他信服的答案,就会与其内心产生共鸣;三是选取学生所熟悉的事情作为材料,这样的例子对学生有亲切感,更容易与其产生共鸣,材料所论证的内容也最能打动学生,促使其对所讲的内容身体力行。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语言应该铿锵有力,字字句句动人心扉。语言表达有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差,那么授课的内容再生动,也很难收到触动人心的效果。其次,讲理要透彻、有新意,以赢得人心。任何人都爱听新鲜事,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忌老生常谈,而要立意新,论理透彻,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事讲出新意,使人耳目一新。再次,要观点鲜明使学生明白教师所讲的主旨,鲜明的观点就是一盏明灯,灯越亮,学生的心也就越亮堂,在此基础上用以论证的材料就越容易打动人,对学生的影响就越深刻。

二、思想政治课应寓情于理,以真情感化学生

人是情感性的动物,情感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尤其应注重情感,因为大学生所处的正是激情澎湃、豪情万丈的年龄段,如果我们抓住学生的这一点并能恰当地利用,就一定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词语,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所以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将语言、形象、感情融为一体,将理论寓于其中,创造具体生动的情感氛围,形成情理交融的情境,以取得思想政治课的最佳效果。具体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课堂应充满浓重的情感氛围,寓情于理。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总是觉得教师是在空洞说教,对所讲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这样教师就很难讲得深入,创设情境就是为了驱赶教学中的枯燥与空洞说教,真正激发学生情感,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激情的氛围中,此时学生是以充满激情与崇敬的心态去听,自然会对所讲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2]。

第二,抓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各种情绪进行授课。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针对所观察到的各种情绪,因势利导地将课本的内容穿插进去,这将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学生由于刚步入成年,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社会、家庭、情感等问题常使他们产生一些思想和情绪,教师如能正确利用这种不良情绪,最终不仅可以理顺学生的心思,而且也可以完满地完成授课任务。当然学生的情绪多变,我们应针对具体情况,随机应变,采取恰当的方式。

第三,尊重学生的情感,用爱征服学生。一般来说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如果教师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误解,思想政治课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比如如果一个学生作了错事,我们就应该既批评他,还要给他一个台阶,而且还使他意识到教师对他十分关心,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

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它有多种方式,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因人因事而宜,因材施教。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一方面是要教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使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深入学生内心,因此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施加综合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接受、内化道德审美观念和价值,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师生的互动,没有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生活过程中的体验和内省,那么道德观念的内化、能力的发展以及觉悟的提高将只是一句空话。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必然的要求,要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注意:

第一,创设参与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地否定,而应耐心地听取,积极引导,在教学中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请学生献计献策,不断改进教学,时刻让学生感到自己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让其感到自己是课堂的组成部分,自己必须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架构师生互动的桥梁。

第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激情澎湃、兴趣昂然的情境中听讲与学习。这样的学习是自觉的主动的,效果也最佳。因此我们必须巧设激趣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3]。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导入、讲课中的问题和结尾三个环节入手。首先,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各样令人耳目常新的课堂导入,比如,可以用故事导入、小品导入、影视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在讲课中可以设计各种问题激发学习主动性和扩展思维,问题可以引发认识中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诱因,当然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再次,在讲课快要结束时可以设计强有力的收尾,使学生感到“语音绕梁,三日不绝”,还有去重新揣摩教师所讲内容的欲求。

第三,重视学生的体验,促进内化的形成。教师必须重视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使观念和原则内化和升华,多讲关于道德内容、道德价值、道德生活的体验,如果教师能摸透学生的心理,使自己所讲出的体验正好是学生早就有亲身体验但却没有明确认识的东西,这样学生就感到教师言我心声,说到我的心窝里了,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自觉程度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就会深化。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深入人心,归根到底还要落实到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上。教师的素质有多方面,我们将这些素质归为三类,即学博、德高、教态好。

博学的专业功底。要想将课讲得精彩、凝练,就必须在厚积薄发上下功夫,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广泛吸取营养。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反复斟酌推敲,钻研得深,才能浅出。每一次精彩的讲演都凝结着教师辛勤的汗水,体现教师广博的知识积累和对业务的深入钻研,平时的功夫是讲好思想政治课的诀窍所在。

高尚的品德。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对道德的身体力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影响学生的终生。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的道德、深厚的学养,要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情怀,要有“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志向,有“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高尚的品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师德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勤加修炼,抵制世俗的影响,做一个高尚的人。

朴素得体的教态。教师的形象有时能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因此要将课讲得精彩,除了内容组织精心,各教学环节安排合理之外,还要求教师仪表端庄、精神饱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形象来吸引学生对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讲课的声音应洪亮悦耳、抑扬顿挫,手势潇洒自如、启人心扉,板书新颖别致、简洁醒目,切忌在课堂上失态,否则将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猜你喜欢

政治课理论课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