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保障机制研究

2010-03-22任翠香刘云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入学率大众化新生

任翠香,刘云伟

(1.唐山师范学院 办公室,河北 唐山 063000;1.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 唐山 063000)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其积极影响显而易见,但必须正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效地解决负面影响带来的挑战和出现的问题,巩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保持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良性和谐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发展

中国实现大众化的政策文本表达最早可见之于由教育部1998年制定并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下称《计划》),《计划》指出:“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与知识贡献。”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高校开始扩招,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这一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共招学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加51.32万人,增长4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1998年的9.8%提高0.7个百分点。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又进一步提出,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十五”计划提出的这一目标,比《计划》和《决定》中确定的2010年达到毛入学率15%的时间表整整提前了5年。但实际到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2003年达到17%,提前8年实现了“大众化”目标。而到了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强烈地刺激着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而当这种刺激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时,就容易使之产生抑郁、惆怅、悲观和烦躁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重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强化大学生的心理保障措施,是摆在高校和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迫切的课题。

(一)“大众化”的推进,降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中,入学率的显著提高和录取人数的迅猛增长,也同时伴随着录取分数线的降低和生源质量的下降。当各种层次的大学生进入校园后,素质的鳞次栉比、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以及他们极为个性和自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势必会出现一定的碰撞,从而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另外,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是社会中凤毛麟角的特殊群体,进入大学的殿堂并不再是脱颖而出,它的群体特征正在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们对自身角色的反叛。要么主动抉择,把握青春,积极进取;要么随波逐流、无所事事、紧张烦躁。

(二)教学资源不足,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观念

连续的扩招,使得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学校教学、管理资源出现严重短缺,尤其是学生工作者力量的单薄,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性和连续性。生师比偏高现象也导致师生交流机会很少、关系弱化。另外,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强调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使学生们尽可能地在管理自己、服务自己的过程中教育自己、完善自己。这一切都让从基础教育环境中和家长身边走出来的大学新生们一时很难适应,让学生们在心理上形成了被忽视、被漠视的错觉。从另一方面讲,在这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管理机制下,反而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从而放任自流、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越发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三)竞争和就业的压力,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时代时,高校毕业生稀缺,加之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实行“统包统分”的毕业分配制度,学生毕业时一般都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推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面对社会与周围众多同样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同龄人,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与入学时的心理预期产生很大的反差,由此产生的精神压力使之焦虑、急躁而失去安全感,甚至于不堪重负。竞争的压力,既可以成为奋斗的动力,又可能变化为自我束缚的枷锁和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保障机制

(一)抓好大学新生的心理调试教育

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其心理适应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从高中进入大学这个转折期的适应问题处理得不好,个体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在学业适应、人际适应、自我适应、环境认同等方面出现综合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新生的适应性工作。引导新生参加有利于熟悉大学生活的各种活动,通过亲身体会来尽快熟悉环境、适应大学生活。

(二)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咨询

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询工作的落实,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和评估,定时提供咨询服务。对一些心理严重失衡的学生要实行专人辅导和监护,预防发生意外。着力对高校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进行心理知识培训,融心理疏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样将二者有机地整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

(三)优化环境,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大学生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融教育于活动之中,陶冶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以活动为纽带,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效地释放被压抑的情绪,不断适应环境变化,逐步完善自身人格。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带动学风建设,使大学生在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加强班集体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荣誉感,使得同学关系融洽,形成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应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素质和冲突,并能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猜你喜欢

入学率大众化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全世界都在扩招
新生娃萌萌哒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