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具有科学质量文化观的高等教育质量经营体系

2010-03-22戢守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资产经营

戢守玺

(大连海洋大学 教务处,辽宁 大连 116023)

一、我国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新阶段中的发展

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球化运动中进行国际间流动,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运动的形成。而其真正的开始,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扩大国际化范围,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化进程,培养适应原国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精英人才,有效开展国际间高等教育多元合作等,是其最初目的。在发展过程中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逐渐发展为一个国际市场,成为一项服务性产业。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支持和鼓励大学对外竞争,吸引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同时获得巨额收益。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颁布了鼓励大学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政策,欧盟委员会也明确鼓励欧洲的大学与其他地区竞争。

进入21世纪,随着发达国家对教育政策态度的提高,引发各国对高等教育资源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国际化又呈现新的特点。第一,国际化交流规模急剧扩张。以色列嘉利里学院Joseph Shevdl教授统计,2002年,全球在原国籍外国家留学的人数达到750万,这个数字比1980年增长了近8倍。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非均衡局面突出,出现发达国家吸引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局面,竞争因素加大。据Joseph Shevdl统计,目前亚洲国家至少每年有300亿美元的资金以高等教育留学生学费的形式流到了 OECD国家,加上留学生生活费等各项支出,总量将达600~80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增长。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区域性协同机制得到重视和建立。如欧洲12个国家于1987年开始实施以提出欧洲统一思想的哲学家ERAMsMus冠名的“统一的欧洲教育体系”模式或项目,2007年发展到31个成员国,2 199所大学,l3万交换学生,1.8万大学教师参加了该项目[1]。这加强了协同机制较好国家的教育实力,加剧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流向发达国家,出现资源“回流”现象,促使非均衡局面的加剧。

发展中的中国是教育大国但不是高教强国,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非均衡局面,中国也扮演着向发达高等教育国家“输血”的角色。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激增,仅2008年全年出国留学人数就达17.98万人,其中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达16.16万人。从1978年到200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截至2008年底,我国以留学身份出国仍然在外的人员近100余万[2]。虽然每年也有大量留学生来华,但大多以学习语言、传统文化内容为主,科技、工程领域较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区域性协同机制背景下,人员又以第三世界国家人员居多。

中国之所以有大量人员外流、流入人员学习内容单一、科技成分较少,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内容、质量与国际水准有一定差距。其中以质量标准的设定,促进质量改进的资产经营方式落后国际水准是造成我国教育整体落后国际高标准的根源。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结果不等同于国际高等教育设定的质量标准

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缩小与发达国家教育、科技的距离,1994年初,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通过水平评估促进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发挥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的优势与基础性作用,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从1994年开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将三种方案合并为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该评估方案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自2003年至2007年教育部共评估502所本科院校,优秀率逾80%。可见本科教学评估经过十多年发展,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已见成效。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面前,如何看待如此之高的优秀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外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利用评估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民间组织在评估过程中对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和鉴定。国外高等院校主动参与教学质量评估,通过评估提升自身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检验人才培养社会适用度,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达到利用质量评估方法实现质量经营目的。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要通过各种有形资源投入的变化来衡量高校办学效益和质量的变化。虽然我国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不能忽视评估理论体系和评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是缩小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差距的影响因素。例如,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领域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水平的现象。现行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着“一统化”问题,即一个体系指导众多不同类型学校。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存在“运动化”范式。评估主体单一,往往来自高等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缺少社会力量参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现在是由政府主导,1990年由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是唯一一部有关评估活动的专门法,在执行方面存在立法“真空”。以上种种降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公信度。

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并非是完全通过质量评估实现,质量评估只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阶段检测,是阶段人才合格程度的表现,而且体现的也仅是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竞争因素,对优秀率逾80%的评估结果,只能说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已达到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符合我国国情的合格标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可参与国际竞争,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的质量优秀。

三、建立有效的质量经营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本质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在原有质量管理战略与方式下,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教育内容与质量已有显著改善与提高,但离国际化标准仍有距离。1998年5月,江泽民在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100周年讲话中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缩小差距,在保证教育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对教育质量管理战略与手段进行调整与创新,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在资源利用、人才培养、师资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建立质量经营体系就是转变原有质量管理观念,提升为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经营理念,为实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质量经营概念源于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以顾客为中心,以创造相关方(顾客、员工、投资方、供方和社会)价值为目标,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模式[3]。TQM已经不局限于质量职能领域,而演变成一套以质量为中心,综合、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影响全部经营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的管理方式和理念。质量经营不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一项内容,而是把质量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质量经营中的“质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内在含义是卓越的经营及绩效,追求相关方价值的最大化。质量经营中的“经营”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营的理念、战略、过程、方法、资源和结果,涉及产品经营层面和资产经营层面,而资产的经营既包括有形资产经营,也包括无形资产经营。教育质量经营与质量评估紧密联系,质量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建立质量经营体系的一种保障途径,都是质量文化观的组成。中国高等教育要保持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就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经营体系。

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智力支持的特殊行业。教育行业的自身运行需要物质投入,运行过程也要进行管理。其产品有别于社会生产部门,是受过培训,可支持国民经济再生产的人力资源。因此,从行业和资源控制角度来看,教育质量同样可以经营。教育质量经营不仅涉及教学科研经营过程,还包括在人才培养、校有资产、教职员工、学校品牌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经营。一些大学(如香港科技大学)的实践证明,通过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经营,不但可以迅速提高大学的声誉,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且可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质量经营不是高等教育一项单独的经营管理活动,而是把赢得学生满意、社会赞美和教职工忠诚作为经营理念的核心,并将其融入学校发展战略、校园文化、资产经营、人才招收和培养等经营管理活动中。在质量经营过程中存在质量战略经营、质量资产运营、培育质量文化和学生价值系统培育等几个方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对推动质量经营体系建立、运转的多方面因素分析研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开拓新的提高教育质量途径。

(一)质量战略经营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墨守旧有质量管理思想,不会迎头赶上国际水准,建立新的质量经营战略成为当务之急。质量战略经营是将小到制订一所学校,大到制订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长远目标及实施方针提升到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哈灵顿博士指出:“质量战略经营不是质量经营和战略经营的简单结合,而是使企业迅速找准方向、不断抓住机会,取得意外效果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香港科技大学从1991年正式创校就提出“资金、制度、目标”,缺一不可的办学思路。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要创造新的知识;第二,要发展新的技术;第三,为社会服务,造就领袖型的人才。[4]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有机地进行质量战略经营,影响着香港科技大学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

如果缺少战略考虑,从长远看,这种利益微不足道;而更多地考虑如何抓住机会,使组织朝着有利于它的方向发展,但往往又因为很少注重质量而以失败告终。质量战略经营把质量经营和战略经营二者结合起来,既要不断地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又要考虑如何抓住机会,同时具备利用这种机会的质量条件,最终使高校能不断扩大发展途径,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质量资产运营

运营质量资产是教育质量经营中资产提高的重要过程。质量资产是指高等教育通过在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过程中而形成和取得的资产,它包括有形与无形资产。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院校为维持并提高办学质量,会逐渐拥有并增多如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科技产品等以外在形式体现的有形资产。无形的质量资产是以科研技术、师资素质、社会认可等不能完全以货币衡量,而又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体现学校办学质量程度的无形价值。无形的质量资产作为以质量这一内在因素确定的资产概念,不同于以外在表现形态确定的资产概念,具有知识性、易变性和价值双向性等性质。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质量资产运营上,多数停留在对有形资产运营方面,如对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以租赁等方式运营。部分社会声誉较好、师资力量、科研实力较强高校在对无形资产运营上会进行以人员培训、科技开发、技术转让等深层次资产运营。大体看来我国高校在质量资产运营方面多数停留在对有形质量资产浅层运营上,少部分进入无形质量资产运营,但在运营范围、深度和效果方面相互差距较大。在高等教育资源国际化进程中,对无形质量资产运营可视为软实力的体现。在质量经营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除对有形质量资产有效运营外,对无形质量资产应提升视角,将其视为是在国际化进程中运营,增强国际化进程适应性。其中针对以人才培养和科技传播为主的质量经营应提升到实施名牌战略、资产经营、资本扩张的质量资产的深层运营,包括质量资产的形成、维护、经营运作及运营审核。

(三)培育质量文化

培育质量文化既是质量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质量经营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质量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基于各自的特点和所处环境,会形成各具特色的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高校内部明确的或隐含的处理质量问题的方式与机制(包括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质量态度、质量制度等),以及高校学生、教职工所表现出来的质量形象(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教职工的质量行为、校园风貌等)的总和。具体来说它是高校处理与教职工、学生、社会、政府、合作伙伴等相关方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现阶段高校质量文化与教学质量评估目的的提升相适应,需要把质量评估的目的重心从约束质量行为提升到树立学校和全体师生的质量责任感、质量价值观和质量道德行为规范,即把质量评估从行为、制度层面提升到道德层面,从“法治”提升到“德治”。

(四)更加重视学生价值系统培育

教育质量是由学生定义的,教育竞争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价值系统。在高等教育资源国际化竞争中,只有为学生提供的资源比竞争对手更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价值系统,高校才能赢得学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生价值在很大层面上可以用人才培养质量来替换。因此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学生价值是高校质量的根本体现,是质量的主体,学生的就读经验是理解学生价值的重要尺度。

学生价值就是能为学生提供利益及其可能性的东西,学生的价值包括素质、学识、发展趋势等,学生的价值系统是学生的价值及其关系的总和。具有如下特点:

1. 适用性。就是学生对所受教育和培训服务的期望,它从侧面说明了学生的价值。只有当高校所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具有对学生价值的适用性,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

2. 变化性。学生的价值系统将随教育所能提供的可满足学生发展的条件而变化,因此质量经营应该关注并预测学生价值系统的变化趋势。

3. 超值性。学生从学校提供的教育培训中获得的总收益价值大于学生为受教育的总付出价值。超值性这一概念,将教育所提供的价值与学生付出的价值作了比较,这两种价值并不能简单用货币形式比较,往往是以学生、家长的心理认同为主。但只有当学生认为教育所提供的价值大于学生付出的价值时,学校才能得到学生对其的认同和忠诚。

4. 综合性。学生的价值系统将视野放到更大的范围,要考虑与学生、所受的教育服务相关的周围世界的关系上。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输出产品,对其质量只能通过经营、发展的方法加以提高。因此质量经营是高等教育自我提高、发展的重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还须强化高等教育自身的主体意识,建立质量资产运营机制,同时挖掘并树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国际化资产经营
聚焦港口国际化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