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探析

2010-03-22许江涛

图书馆学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图书图书馆服务

许江涛

(天津泰达图书馆,天津 30045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弱势群体的产生及存在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全面扶持、提升弱势群体是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单位,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弱势群体,给其以文化扶持和人文关怀,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弱势群体的构成及其知识弱势

在我国,朱 基总理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写入了“弱势群体”这一词汇。弱势群体包括生理性、自然性及社会性3种。生理性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儿童、老年人、长期病患者等;自然性弱势群体包括:贫困地区的人民、受自然灾害的灾民等;社会性弱势群体包括:无依无靠的孤寡者、无固定职业或下岗失业人员等[1]。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中统计,中国弱势群体规模大约有 1.4~1.8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11%~14%。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性弱势群体趋于增长态势。如此规模的弱势群体,将会成为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的瓶颈问题。

目前,社会越来越关注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现有的社会保障措施主要侧重于对弱势群体的经济救助,却很少关注其知识和精神需求。据2001年城市事业状况统计,在全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人占60%,中级工人占35%,而高级工人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则明显不足,大量失业和待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者和无技能者。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0年的数据显示,在农村,劳动文化程度与家庭人均收入的高低关系密切,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贫困发生率高达21.3%,而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贫困发生率只有7%~8%;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有一半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仅有20%左右家庭人均年收入处于1000元以下[2]。2004年,世界银行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指出:“为使贫困人口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在发展中赋予他们权利。这种通过赋予权利而实现发展的过程把贫困者视为主要的资源和合作伙伴;通过挖掘他们的知识、技能、警觉性和积极性来摆脱贫困。”[3]由此可见,知识弱势及其因获取知识能力弱势而造成基本技能的缺乏是影响弱势群体的深层原因。

2 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2.1 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平台

公共图书馆历来被人们誉为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知识的宝库”,是“为社会读者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现在,也有人认为公共图书馆是“信息时代信息穷人最后的避难所”。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最根本的还是要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平台。作为以社会教育为己任的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特有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和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使其得到自由发展的条件,以增强自我完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2.2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服务的重要场所

1994年,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4]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公益性原则决定了其服务群体的全面性,“弱势群体”相比“强势群体”在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上享有同等权利,在接受图书馆员服务上享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每个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所应遵循的服务理念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也是体现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2.3 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解忧、减压的精神家园

当今,弱势群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影响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弱势群体是社会各个群体中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弱的群体,是社会结构的薄弱带,一旦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累积到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社会风险将从他们身上爆发,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下将演化为激烈的矛盾冲突。事实上,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人已经把不满和怨气转化为对社会的仇视,有的为了报复社会而采取过激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图书馆具有特殊教化功能,2003年美国洛杉矶的选民否决了改善警察服务的提案之后,批准了发行高达1.78亿美元的债券,用于修缮28处图书馆分馆和修建4处新的分馆。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在重视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5]。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可以指导弱势群体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娱乐身心、提高素质;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咨询职能,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如为求学求职、失业者提供升学就业信息、为被伤害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等。从根本上逐步转变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为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知识援助。

2.4 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消除“知识鸿沟”的信息通道

因“知识鸿沟”导致弱势群体处于知识资源最稀缺的底端,而产生“知识鸿沟”最大的原因是“知识隔离”,即人群或区域缺乏创造、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不能够参与创造和分享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文明成果[2]。公共图书馆是传播知识和开发信息的公共场所,其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其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可以让更多不方便到馆的用户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知识水平的提高,将促使弱势群体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从而实现群体权利的提升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3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措施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图构建信息无障碍体系,实现信息无障碍服务,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平等。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是指图书馆充分创造和利用各种条件,帮助有特殊需求的群体获取信息,以达到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的目的[6]。信息无障碍体系的构建正在引起图书馆界的极大关注。

3.1 建立弱势群体信息库,提供特色服务

只有充分了解当地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与信息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分布状况以及需求情况,制定服务策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方式。

3.1.1 建立流动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针对部分地级市、县图书馆图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于2003年11月建立了“广东流动图书馆”,由省财政厅每年下拨500万元专项购书经费,由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购置一定数量适合基层阅读的图书,分别流向粤北、粤南、粤东地区县级图书馆,图书资源在各分馆之间每半年流动一次,最后回流省立中山图书馆[7]。流动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山区人民阅读、求知的需求,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

3.1.2 建立图书流动船

江苏省金坛市图书馆针对长荡湖上渔民多、缺乏知识的现状,于2004年1月建立了“图书流动船”。图书船上除阅览室外,还设有图书讲座会,经常请一些专家、教授到图书船上为渔民讲授科技养殖知识、交流读书心得,满足渔民求知充电的需要[7]。

3.1.3 建立社区分馆

天津泰达图书馆针对外来务工青年文化生活单调、渴求知识的现状,于2005年3月在国翔、天江两个外来务工青年集中居住的社区建立了社区分馆。社区分馆的图书由泰达图书馆统一采购加工,定期回流更换。为丰富务工青年的业余生活,还免费举行讲座、培训、放映电影等活动。分馆内的工作也得到务工青年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流动服务和建立分馆是公共图书馆馆门之外的服务方式。各公共图书馆根据本地弱势群体的现状,做了大量有益尝试,积累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3.2 加强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

便利的公共图书馆设施有助于消除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生理以及经济障碍。对生理性弱势群体,应建设方便其使用的图书馆馆舍及其他配套设施,购置适合其使用的各种设备。如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通道,为盲人准备盲文图书、有声文献,为老年人准备放大镜、老花镜等。公共图书馆还应加强网络基础设备及电子资源建设,对因经济、技术原因造成的信息障碍,可以通过馆内阅览、上网或远程阅览服务得以解决。

3.3 弘扬和坚持公益性原则

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体现“以人为本”、“公正、平等、自由”服务理念的基础,也是弱势群体得以接受免费教育的前提。目前,因经费紧张,部分公共图书馆收费项目越来越多,从而间接成为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障碍之一。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逐步取消和降低经济门槛,彻底消除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障碍。如天津泰达图书馆自2003年开始,坚持“公正、平等”的服务理念,实行免证阅览,馆内的纸质文献对读者全面开放,免费阅读;免费定期开展咨询服务;定期免费为务工青年、老年人、学生和其他读者发放电子书账号;定期免费为老年人放映电影;寒暑假期间免费为中小学生放映科普教育及动画片;免费为务工青年、义工等群体培训电脑知识及举办各种讲座。

3.4 加强适合弱势群体的信息资源建设

弱势群体需求有其特性,公共图书馆应不断补充适合弱势群体使用的文献资源,构建相应的文献资源体系。如针对社会性弱势群体,可购买求职、技能培训、法律、服务等实用性文献;针对生理性弱势群体,可购买盲文图书、有声读物等。公共图书馆也可从馆藏资源及网络信息中采集适合弱势群体阅读的信息,自行编制信息快讯或专题数据库,为弱势群体服务。

3.5 充分利用国家级的知识项目建设及共享资源

积极参与并利用由国家九部委联合启动的“知识工程”、由国家图书馆承办的“送书下乡工程”以及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8],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贫困地区提供信息支持,逐步改善贫困地区信息匮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

3.6 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弱势群体在心理上比普通读者脆弱,图书馆员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时,要多一份关爱之心,要学会尊重、善待弱势群体。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员人文精神及道德教育,要主动、真诚、热情地为弱势群体服务。

3.7 免费开展弱势群体用户教育和培训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帮助弱势群体了解图书馆设施及服务情况、资源分布情况、掌握设备使用方法及获取文献途径等,提高其自身获取文献信息能力;还可以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一些实用性技能培训班,如电脑知识、英语、服务礼仪、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家政服务、医疗护理等,提高其自身知识素养和社会竞争力。

[1] 洪湛.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图书馆学刊,2005(4).

[2] 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中国社会科学,2001(3).

[3] 上海扶贫大会.大规模增进城市减贫成效概念框架.[2006-03-27].http://jpkc.ecnu.edu.cn/ggzcgl/shoukejiaoan/jianpinzhengce/e13.pdf.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2006-03-27].http://www.lins.fju.edu.tw/mao/pl/uplm1994.htm.

[5]李健刚.构建和谐社会——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新思考.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6).

[6] 王知津,贺婷婷.构建信息无障碍体系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建设,2005(6).

[7] 黄小华.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若干探索.图书馆论坛,2004(6).

[8] 王子舟,肖雪.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图书馆新制度建设.图书情报知识,2005(2).

猜你喜欢

图书图书馆服务
图书推荐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