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构造理论”活动主题设计

2010-03-21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081

地理教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学说板块材料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081) 李 梅

“全球构造理论”活动主题设计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081) 李 梅

对于本活动主题,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基础,但存在差异性。比如,很多学生知道魏格纳,但对于他提出的证据是否确凿没思考过。专题5板块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板块运动的内容从大陆漂移说开始,到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全球构造理论作为《板块运动》这一专题的学习活动,以“体验解释板块运动的理论如何形成的过程”为主题。

一、活动目的

1. 通过“任务单”三个任务的学习——魏格纳“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海底扩张学说的建立依据,板块构造学说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创立的过程——能分别体验和感受“质疑”“归纳”“应用”的过程。

2. 通过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PBL(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在材料中筛选和辨别信息,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特长学生能激发在小组学习中发挥自己优势,积极参与学习,体验分工与合作的有效学习过程。

3.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创新性、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能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科学哲学观。

二、活动要求

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6名成员协作完成一个任务,每组选出组长并负责分工——在阅读材料过程中,组织组员辨别不同材料内容,再汇总;选派不同特长(如,辨析能力强;归纳总结、语言表达好;动手能力强等)的组员上台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一:①要求小组通过阅读材料一,选出支持或反对魏格纳的材料,并辨别出哪些材料是已被证实的,哪些材料仅是学者或权威书籍提出的假说和观点;②每位小组成员完成表格并汇总,选派小组代表投影小组最终表格并分析讲解;③其他小组对其质疑并讨论,最终确定魏格纳学说的结论和证据。

任务二:①要求在任务一对部分材料质疑的学习情境基础上,能用书面语言归纳总结材料二提出科学新发现,并和材料一一对应;②选派组员投影小组最终归纳海底扩张说的证据,填出新学说的观点;③在读“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和“海底扩张示意图”之后,小组合作,利用所给材料模拟海底扩张过程,进行展示并解说。

任务三:①归纳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要求独立完成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图;②小组讨论选择材料,简单模拟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完成相应图表内容;③每组选择一个著名地貌,讨论并尝试运用刚完成的板块运动的图表知识来解释该地貌的成因。

三、活动流程

四、活动任务单

【任务

一】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考察了植物和化石的反常现象:动物化石不断在海洋两岸出现,而海洋很宽,动物显然游不过去;袋鼠是怎么从南美洲跑到澳大利亚去的?亚热带的植物残迹和煤层为什么会出现在寒带地区?他出版《海陆的起源》提出上述现象是大陆水平移动的结果,引发的争论持续至20世纪30年代。你是否支持魏格纳的学说呢?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表1。

1. 美国业余地质学家泰勒于1908年发现非洲海岸与南美洲海岸的形状十分相似,并提出:几块大陆轰然撞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的山脉。不过,他没有拿出多少

.............证据,他的理论被认为不切实际,不值得予以重视。

2. 1920年以前,地质学家们都认为,大陆不是水平移动,而是上下移动。地质学家们驳斥道,是“陆桥”使得生物从一个大陆搬到另一个大陆。

3. 人们发现,有一种在欧洲很著名的三叶虫还出现在美国西北部,而在中间地带却不见踪影。

4. 1964年《大英百科全书》:魏格纳的理论“充满了许多严重的理论问题”,大陆怎么会像农民耕地那样被推过坚实的地壳,而又没有在右面留下犁沟呢!无法解释是什么力驱动这样大规模的移动!

5. 1944年霍姆斯提出:辐射热.会在地球内部产生对.流,且对流的力量很大,能使大陆平面滑动。

.

6. 美国石油公司的地质工作者多年来已经知道,要想找到石油,你不得不考虑的正是板块构造所必然包.含的这种表面移动。

7. 地球上的江河每年要把大量被侵蚀的物质——比如5亿吨钙带进大海。要是你把这一过程的年数乘以沉积速度,你就会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海底应该有一层大约20公里厚的沉积物——或者换种说法,海底现在应该远远高出海面。

表1 “大陆漂移说”材料分析表

【任务二】20世纪50年代后,科技的发展揭示出海底的基本面貌,如发现了海底岩石年龄、古地磁等研究成果,为大陆漂移提供重要证据。在此基础上,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提出“海底扩张说”。如果你是赫斯,请归纳以下材料提供的证据,总结“海底扩张说”,并完成表2。

1. 二战期间,哈里·赫斯驾驭的“约翰逊角”战舰上有一台“回声探测仪”从不关掉,他出人意料地发现:海底没有又黏糊又平滑的古代泥沙,那里到处都是悬崖、沟壑、裂缝,还有星罗棋布的海底火山。

2. 地球上最雄伟、最大的山脉是在水下,它沿着世界的海床不断延伸,犹如网球上的花纹。它从冰岛开始向南,你顺着这山脉可以抵达大西洋的中心,接着穿越太平洋,再向北延伸,突然隆起出海面,成为美国西海岸的高大山系。偶尔,它的山峰戳出水面——冰岛,大部分都淹没在海水中,无人知晓,无人想到。如果把所有的支脉加在一起,该山脉总长达75 000公里。

3. 19世纪铺设海底电缆的人已发现,大西洋中部有山脉妨碍电缆的走向。

4. 大西洋中部的海底,有一条裂缝——宽达20公里,全长19000公里。这似乎表明,地球在沿着裂缝裂成两半,就像果仁爆裂出壳那样。这种现象令人慌乱,但又不可否认。

5. 1960年,岩心样品显示,大西洋中部海底的山脊还相当年轻,但由此向东或向西,却变得越来越古老。

6. 根据1960年岩心样品的显示,哈里·赫斯觉得:新的海底地壳正从中央裂缝的两侧形成,然后被后面随机产生的更加新的地壳向外推开;大西洋洋底其实是两条大的传送带,一条把地壳传向北美洲,一条把地壳传向欧洲。

7. 人们发现,无论哪里的海底年龄都不超过1.75亿年,而大陆的岩石年龄往往有几十亿年。其实,海底岩石的存在时间,只是它来到海边所花的时间。

8. 科学观测到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推移,直至俯冲至大陆地壳之下,于海沟处下沉消融。

表2 “海底扩张说”材料分析表

海底扩张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如何将这个漫长的地质过程展现呢——实验。请每个小组用所给材料进行模拟实验。

【任务三】牛顿说:“如果说我看的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等,在借助海底扩张说,重新审视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提出了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独立完成“板块构造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_________分为_____大板块,在下图空白方框中填出各板块名称。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2)板块内部较_________,边界较_________。用箭头在上图中①~⑥的短线上标注出板块运动的方向,板块之间有________ 和 _________两种运动形式。

2. 小组模拟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完成下面空白。

3.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上图中著名地貌的成因。① 喜马拉雅山;②日本群岛;③台湾岛;④马里亚纳海沟;⑤ 阿尔卑斯山; ⑥东非大裂谷。

五、活动说明

1. 整体设计

本活动基于“PBL”(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设计理念,围绕“全球构造理论”在科学界发展的明线,以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质疑、辨别、归纳材料,筛选并围绕主题学习的能力,注重团队的分工合作,注意不同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进行优化组合。活动方法包括Google Earth网络学习、小组学习、引导探究、CAI、《万物简史》材料学习等。

2. 活动素材

白纸、彩条纸模拟“海底扩张”;投影仪小组展示;GoogleEarth演示软件。

3. 细节把握

(1)小组分工的细节把握:注意不同学生的特长,尽量做到每个小组有语言表达好、动手能力强、具备质疑精神、有组织协调能力等多元智力的学生。

(2)教师指导活动细节: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小组合作的协调指导;在独立完成的任务中,注重个别学生筛选信息和总结的方法指导;在展示学习成果前指导展示步骤和注意事项。

(3)点评和反馈的细节:注意发现不同学生的观点,可在点评时让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点评,激发学生思维;模拟活动的反馈中,避免出现模拟器具的演示使原理理解出现误区,先展示教材图片和总结学说知识,再展示,然后回到演示的原理中;做到“以模拟演示来说理”“用原理来解释演示”。

4. 小结提升

(1)展示《万物简史》书籍,总结本次活动的线索和主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家的理论探索的素养和精神,点评活动的重点和学生们的闪光点。

(2)推荐一些图书和网站。关于地壳运动的研究,相关理论远不止这三个;科学家孜孜以求的地壳运动的理论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吗?链接相关网页,激发学生寻找信息的兴趣和引导正确的搜索信息的方向。

(3)布置拓展作业。 撰写科学小论文:著名地貌的成因,如喜马拉雅山还在升高吗?科学探究无止境,请你找出大地测量的新成果。

猜你喜欢

学说板块材料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板块拼拼乐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