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

2010-03-21刘增运

天津中医药 2010年1期
关键词:代赭石胃脘流性

刘增运

(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嵊州 312400)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经常反流入胃,对胃黏膜反复损害所致的一种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嘈杂”、“呕吐”范畴。笔者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本病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25~58岁,病程3月~8 a。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阵发性胃脘部痞塞胀痛,食后尤甚,恶心嗳气,口苦泛酸,胃镜见胃内有胆汁潴留,胃黏膜充血,水肿或有糜烂。

1.2 诊断标准 胆汁反流性胃炎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1]。内镜下有胆汁反流,胃底黏液池见黄色或黄绿色胆汁,胃黏膜上见胆汁附着,有黏膜损伤表现如充血、变脆或糜烂,病理改变见胃黏膜炎症;结合临床表现如腹上区痛、腹胀、恶心、呕吐胆汁等可以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证候根据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拟定的诊断标准[2]。

1.3 治疗方法 采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药用:炒党参30g,旋覆花10 g,代赭石30 g,佛手 10 g,柴胡 10 g,炒枳壳15 g,炒白芍 10 g,姜半夏 10 g,陈皮 10 g,茯苓 15 g,炙甘草 5 g。嘈杂泛酸加煅瓦楞子30 g,海螵蛸10 g。嘈杂易饥有胃热者加黄芩10 g,蒲公英30 g。胃阴虚加石斛10 g,沙参15 g。胃脘痛如针刺,痛点固定加延胡索15 g。谨守病机,知常达变,随证化载,辨证用药。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21 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饮食忌酒、辛辣、过热及生冷油腻之品。

1.4 疗效标准[3]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正常,胆汁返流消失,为近期临床痊愈。自觉症状好转,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好转,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胆汁返流减少2/3以上,为显效。达不到明显标准的病例,而未恶化者,为无效。

2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临床治愈8例,占22.2%,显效12例,占33.3%,有效14例,占38.8%,无效2例,占5.5%,总有效率为94.5%。

3 临床体会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肠动力学改变,胃肠压力改变或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致胆汁反流入胃,使胃黏膜屏障损伤而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的一种慢性炎症。中医学中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呕吐”等范畴。笔者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胆经虚火上逆,胃气不降,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方中旋覆花、代赭石并为主药,前者功效为下气消痰,降逆止呕,后者镇肝降逆;姜半夏降逆化痰散结,党参、白芍、苍术、茯苓益气健脾治其虚;柴胡、枳壳、佛手疏肝理其气机使之通,通则不痛,降中有升,以顺其气化之自然。代赭石、旋覆花重在通降,通、降是胃的基本生理功能,胃中浊逆之气得降,则胆汁反流自止。

[1] 刘明东,徐肇敏.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1):51-41.

[2] 张万岱.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6.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0(5):314-314.

猜你喜欢

代赭石胃脘流性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