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所指、能指与知识传播的联系

2010-03-10蒋立恒吴新丽

中小学电教 2010年2期
关键词:索绪尔能指所指

☆ 蒋立恒 吴新丽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一、知识分类和传播简介

众所周知,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流动、存储和创新的过程,知识存在于人脑中,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一)知识分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学习者获得的知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及易于用语言表达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可以客观捕捉及描述的——显性知识,例如:解一道数学题的步骤等。显性知识容易以具体方式储存及流通,多具有文字性与结构性。另一种是主观极不易形式化的,通常是透过个人的经验“印象”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即隐性知识,例如:怎么练好书法,怎么学溜冰等。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识的获得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是解构和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将书本知识(即显性知识)内化和顺应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自己的知识,就是解构显性知识和自己原本的知识结构,将显性知识和学习者原来的知识融合在一起,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当然除了显性知识以外,新知识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书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即隐性知识),但是隐性知识是要我们在实践中和人际交往中才能获得的,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我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去亲身实践,所以隐性知识在传播时是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再进行传播。

(二)知识传播的一般过程

1.信息获取

人类社会出现知识传播活动的前提性条件是必须产生可以供人们传播的知识信息。当一部分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思维获得了具有知识属性的经验、技巧或认识到客观事物发展中的某些规律,这些就是可供人们传播的知识信息——知识的初级形态,即经验性知识,或者是由经验知识再上升后的理论性知识。

2.信息编码

知识传播者在选定了拟传播的知识内容后,就进入编码环节。编码是把拟传播的知识信息组织成载有特定知识内容并适合特定媒介传播的系列符号的过程。知识传播者对拟传播的知识信息内容进行编码,出发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使其更适应知识传播受传者的接收需求;二是更适应传播媒介;三是更适应表现所传播的知识内容。编码即是对知识信息的选择和组织。

3.知识传播

知识内容经编码后,知识传播者就可借助选定的知识传播媒介,向预想中的知识传播受传者实施知识传播行为。

4.知识解码

知识传播的受传者接受了知识传播者传播的知识信息(符号)后,必须经过解码,即还原到可以直接思维的语言表现形式。对接收的知识信息,知识传播受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或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于与自己观点一致、需求吻合、能补其缺的知识信息乐而受之;对与自己观点相悖、需求相异或陈旧过时的知识鄙而弃之;对那些自己尚不能说明或暂时无用的知识信息,或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这三种态度的实质是三种不同的传播效果的反映。

5.知识建构

知识传播受传者从传播过程中接受了特定知识信息内容后,把它和原本所拥有的知识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就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假如该社会成员又产生了传播的欲望或需求,并且付诸了实施,那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知识传播过程。

二、索绪尔三项式

(一)索绪尔三项式简介

在索绪尔三项式中,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而一切符号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能指是一种带有任意性的,约定俗成的音响形象;所指是附着在上述形象上的概念或意义,二者是任意性的关系。

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术语。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 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但是,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二)所指、能指和知识分类的对应关系

索绪尔认为符号具有多种二维性:抽象的和具体的,整体的和个别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在此,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大量的隐性知识,但是隐性知识的特性是:传播的局限性,表达的默会性,偶然性与随意性,可转化性。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隐性知识是内涵的,只有将其显性化后方可大范围的传播(如图1)。

图1

三、所指、能指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关系

知识传播者将获取的信息(所指),主要包括感性知识将其编码,就是用特定的符号承载特定知识内容,并适合特定媒介传播的过程。这个编码过程就将隐性知识(所指)显性化,变成适于传播的显性知识(能指),再将显性知识大范围地传播出去,而接受者在接受到显性知识(能指),或者是说接受到符号,再将这些符号解码,变成适应自己知识结构的隐性知识(所指,意义所指),最后将这些知识真正地建构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如图2)。

图2

四、所指、能指对知识传播的反思

(一)图像符号和文本符号的比较

图3

(二)反思

任何一个敏于文化主流变化的人都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以语言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中心的文化的转变。图像不断地驾驭、凌越乃至征服文字。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图片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的传播理念的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新知识传播理念随之形成和拓展。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以形象符号传播信息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电影、动画、摄影等非印刷媒体来获得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和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视觉信息量猛增,研究表明,在人类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多种视觉媒体又以文化形式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正是因为这样的转型,要求我们对隐性知识在显性化的过程也就是编码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图像符号,而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电视、电影、动画、摄影等非印刷媒体来作为知识传播的传播介质。

[1] 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章伟民.文化嬗变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3] 张浩.试论当代视觉媒介的传播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06,(1).

猜你喜欢

索绪尔能指所指
趣填51
遗忘者
索绪尔语言思想的认识论研究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解忧杂货店》中的后现代时间观
索绪尔的语音价值理论初探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火柴迷宫
〇引进与诠释——语言哲学视域中的索绪尔思想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