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2010-03-08艾黎

当代医学 2010年16期
关键词:苦参素丙肝丙型肝炎

艾黎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慢性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全世界约有4千万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慢性肝炎反复发作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癌的发生,α-干扰素(INF-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公认为有效的药物,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的出现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推荐长效PEG-IFN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做为治疗丙肝的标准方案。有效的抗病毒是治疗丙肝的关键措施,但同时应阻止或延缓慢性丙肝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苦参素具有抗病毒、抗纤维化、改善症状与体征、恢复肝功能的作用,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因此,根据苦参素的药理特点,我院采用PEG-IFN复合利巴韦林和苦参素治疗慢性丙肝,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2006年7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丙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共68例,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血清抗-HCV阳性,ALT反复或持续异常;排除甲、乙、丁、戊肝病毒感染;血红蛋白男>130g/L,女>110g/L;无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癫痫、精神病史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无干扰素禁忌证。将68例病人按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I组:PEGIFN复合利巴韦林和苦参素治疗组;II组:PEG-IFN和利巴韦林治疗组。I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5~67岁,病程6~11年;II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4岁,病程7~10年。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ALT、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治疗前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老年患者治疗前常规作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综合护肝治疗,I组:PEG-IFN180μg肌肉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口服(0.3g,tid),苦参素注射液,1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II组:PEGIFN180μg肌肉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口服(0.3g,tid)。连续治疗4周后复查肝功能,每4周复查一次,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停用静脉给药,两组疗程为24周。

1.3 疗效观察指标 在治疗过程中观测指标如下:①分别于治疗第4、12、20周、治疗结束时复查肝功能;②两组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如乏力、纳差、肝区不适及肝脏肿大;③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类流感症状及WBC、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各组样本均数比较使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复常结果比较 采用四格表x2检验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在治疗4周后,ALT复常率I组(81.5%)比II组(53.3%)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复常率I组(78.9%)比II组(76.6%)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都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组症状和体征改善更明显,与II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发热、皮疹、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WBC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出现的不良反应见表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I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II组少,除脱发外,两组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ALT(IU/L) 病程(年)I组 38 29.23±9.3 192±90.2 9.13±0.22 II组 30 26.78±8.7 187±83.1 8.99±0.1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ALT、AST结果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例)

表4 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丙型肝炎基础研究进展迅速[3-4],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丙型肝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抑制病毒复制能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PEG-IFN加利巴韦林治疗丙肝是目前认为较好的治疗方法,大量研究其治疗的反应不仅提高了持续性病毒应答率,组织学应答率(肝脏炎症评分下降)也明显增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缓肝脏纤维化进展、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5]。但出现不良反应较多,如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持续应答不太理想等。苦参素又名氧化苦参碱,是从豆科植物苦豆草的种子苦豆子或豆科植物苦参的根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在对苦参素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中,发现其能明显对抗巴豆油、角叉菜胶和冰醋酸诱发的渗出性炎症。其抗炎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苦参素能抑制柯萨基病毒壳核蛋白的表达,表现出直接的抗病毒活性。苦参素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及III型原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及分子水平阐明了苦参素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III型原胶原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提示苦参素可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使胶原合成减少。另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而起到抗肝纤维化作用。此外,苦参素还有保肝降酶、抗癌、升高白细胞、抗心率失常等多种药理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有研究证实苦参素对IFN治疗病毒性肝炎引起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降低具有对抗作用,且有升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的功能,并可减少腔道出血、全身感染、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6-7]。因此,将IFN与苦参素联合治疗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协同治疗的作用。

目前,苦参素已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但有关其应用于慢性丙肝治疗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使用IFN联合利巴韦林和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丙肝,与IFN联合利巴韦林相比较,加用苦参素组在ALT复常率、症状和体征改善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方面均优于未加用苦参素组。因此,IFN联合利巴韦林和苦参素治疗慢性丙肝更适合于临床使用。就目前来看,联合用药将是相当长时间内丙型肝炎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随着生物工程和制药技术的飞速进展,安全、高效的治疗慢性丙肝的药物将很快投入到临床应用。

[1]Gary L,Davis MD.Current treatmenl for chronic hepatitis C[J].Rev Gas Dis,2002,1:59-72.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62-68.

[3]康富标,赵敏.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12):933-935.

[4]赵文莉,胡勤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药师,2009,12(5):639-640.

[5]Reddy KR,Modi MW,Pedder S.Use of peginterferon alfa-2a(40KD)(Pegasys)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J].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2002,54:571-586.

[6]黄瑛,尹学艳,王晓.苦参素治疗干扰素致白细胞降低的疗效观察[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10(3):56.

[7]朱绍咏,胡启江,汪惠兰,等.苦参素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的影响[J].医学文选,2001,20(6):810.

猜你喜欢

苦参素丙肝丙型肝炎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苦参素通过p38/JNK信号途径对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miRNA-122与丙肝病毒感染及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半乳糖修饰苦参素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
苦参素对缺氧/复氧损伤乳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