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腺少见肿瘤的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

2010-02-27张莹莹,徐荣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胰体性囊囊性

胰腺肿瘤的病理性质各异,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胰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一些少见肿瘤。2006年3月至2009年4月,我们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少见肿瘤31例的CT表现,并结合临床特征,探讨胰腺少见肿瘤的M 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1.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31例中,浆液性囊腺瘤7例,其中,女5例,男2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50.1岁。黏液性囊腺瘤9例,其中,女7例,男2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3.4岁。黏液性囊腺癌1例,女性, 55岁。三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不适、腹部包块及乏力。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其中,女7例,男1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3.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不适、腹部包块及体检发现。胰岛细胞瘤4例,其中,女1例,男3例;年龄42~59岁,平均年龄52.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部包块。类癌1例,女性,73岁,主要症状为腹痛。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女性,68岁,体检发现。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日本东芝公司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先平扫后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300m gI/m l)80m l,注射速度2.5m l/s,扫描参数120kV,230mA,扫描层厚0.5mm,重建层厚1mm。动脉期扫描时间为 25s,静脉期扫描时间为60~70s。

1.3 图像处理 将扫描图像传输至Vitrea 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显示肿瘤位置、形态及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

2.结果

2.1 浆液性囊腺瘤CT表现 肿瘤位于胰颈部1例、胰体2例和胰尾4例;肿瘤呈类圆形5例和分叶状2例。单房性4例,多房性3例。2例可见中心钙化,呈点状、弧形。肿瘤最大直径1.4~7.8cm。平扫病变呈囊性,与胰腺实质分界清楚,部分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及囊内分隔动脉期/静脉期均匀增强(图1,2)。合并囊内出血1例。

2.2 黏液性囊腺瘤CT表现 肿瘤位于胰头1例、胰颈部1例、胰体3例、胰尾和胰体尾各2例。肿瘤呈类圆形4例,分叶状5例。单房性3例,多房性6例。3例可见点状钙化。肿瘤最大直径1.0~9.6cm。平扫病变呈囊性,囊壁较厚,界限较清楚,部分可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及间隔动脉期/静脉期均匀增强(图3,4)。其中细胞生长活跃4例,合并感染1例。

2.3 黏液性囊腺癌CT表现 1例,位于胰体尾部,分叶状,直径6.2cm。病灶界限清楚,外形欠规整,平扫呈囊性,囊壁薄厚不均,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增强。

2.4 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 8例中,位于胰头部2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3例及胰体尾部1例。肿瘤呈类圆形5例,呈分叶状3例。肿瘤呈实性4例,呈囊实性4例。肿瘤直径2.1~11.1cm,平均6.3cm。CT平扫显示肿瘤实质部分与正常胰腺比较呈等密度1例,呈稍低或低密度、肿瘤囊性部分呈更低密度7例。可见钙化3例,呈点状1例,呈环形2例,可见条状出血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边缘光整,与邻近正常胰腺组织境界清晰。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动脉期均有增强,增强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静脉期持续增强,1例为分隔状增强,肿瘤的囊性部分始终无增强。8例中,胆总管及胰管均无扩张,侵及或包绕胰腺周围血管3例,邻近肾上腺受侵1例,肠系膜受侵1例。可见肿瘤内血管1例。8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肝脏未见转移灶。

2.5 胰岛细胞瘤CT表现 4例中,3例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均位于胰尾,呈分叶状,最大直径3.5~9.2cm,其中细胞侵袭性生长 1例,细胞生长活跃1例。1例平扫密度均匀,可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增强。2例平扫密度不均匀,中心见低密度坏死区并可见弧形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周边明显增强;1例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位于胰尾,类圆形,最大直径2.78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增强(图5,6)。

2.6 类癌CT表现 1例,位于胰体,类圆形,最大直径6.2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增强,脾动脉受侵,部分被包埋在肿瘤中(图7)。

2.7 导管内乳头状癌CT表现 1例,位于胰体尾,类圆形,最大直径8.4cm,平扫病灶呈囊实性,内可见多分隔,可见点状钙化,胰管明显扩张,增强扫描分隔及实性成分明显增强(图8,9)。

3.讨论

胰腺肿瘤以胰腺癌最为常见,CT表现典型,诊断较容易,本研究重点探讨其他少见肿瘤的CT表现。

3.1 浆液性囊腺瘤 也称微小囊腺瘤或糖原丰富囊腺瘤,无恶变倾向,也无原发性浆液性囊腺癌,女性多见,可位于胰腺任何部位,多为单发,由多个直径<2cm小囊组成。CT平扫示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滑锐利与周边胰腺组织分界清晰,多囊状肿物可见分隔,肿块密度不等。肿瘤中心可见放射状钙化或条状不规则钙化,前者为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增强,边界较清晰,其间隔可明显增强,肿瘤周围可见粗大的血管结构[1]。本组病例胰体尾部居多,占85.7%,均为单发,表现为单房或多房,但肿瘤内均未见典型的放射状钙化。

3.2 黏液性囊腺瘤 又称巨囊性肿瘤,以女性多见,约占80%,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病灶较大,常在胰体尾处,直径常超过10 cm,具有高度潜在恶性[2]。CT平扫为圆形或卵圆形单房或多房(多见)囊性肿块,囊壁较厚,边界清楚,多房囊内分隔呈线状或小梁状,有时囊壁上可见乳头状增强结节突入囊腔内,囊壁或囊内可出现壳状或不规则钙化,10%~25%有边缘钙化,借此可与浆液性囊腺瘤鉴别。增强扫描囊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有明显增强。胰腺囊腺癌常为黏液性囊腺瘤恶变而来,较少见,常呈圆、卵圆形及分叶状囊性病变,囊壁厚薄不均匀,部分可见壁结节、分隔等,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常明显增强。黏液性囊腺瘤肿瘤实性成分较多,有明显增强的壁结节,囊内间隔不规则,肿瘤直径>8cm,囊壁不规则增厚或壁厚>1cm及大囊附近多个子囊的出现,提示黏液性囊腺癌的诊断[3]。若有邻近器官的侵犯,或淋巴、其他脏器转移,则更加支持囊腺癌的诊断。本组病例病灶直径较大,但均未超过10cm,依据CT表现判断良恶性比较困难。

图1 ,2 浆液性囊腺瘤。 图1 CT平扫示肿瘤呈囊性,类圆形,境界清晰,内可见分隔及点状钙化。 图2 增强扫描示肿瘤分隔及周边增强。 图3,4 黏液性囊腺瘤。 图3 CT平扫示肿瘤呈囊性,类圆形,境界清晰。 图4 增强扫描示肿瘤周边可见增强。 图5,6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图5 CT平扫示肿瘤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境界清晰。 图6 增强扫描示肿瘤明显均匀增强。 图7 胰腺类癌。CT增强显示病灶不均匀明显增强,脾动脉受侵,部分被包埋在肿瘤中。 图8,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癌。 图8 CT平扫示肿瘤呈类圆形,病灶呈囊实性,内可见多分隔,可见点状钙化。 图9 增强扫描示肿瘤分隔及实性区明显增强

3.3 实性假乳头状瘤 患者主要为青年女性,胰尾好发,瘤体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通常瘤体较大;肿瘤可为囊性、实性及囊实性。CT表现取决于肿瘤实性结构和囊性结构的比例和分布。CT平扫肿瘤实质部分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囊性部分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均呈明显增强,实性与囊性结构分界清晰;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增强程度稍高于或等于动脉期,囊性部分无增强;可有完整或非完整包膜,但CT对于非囊性的病灶包膜显示不佳;瘤体可位于胰腺各部位,突出于胰腺轮廓之外,倾向于邻近空隙部位生长;肿块虽可起源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多数无胆管及胰管的扩张;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邻近脏器可受压推移,但少有受侵、累及征象;多无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体内可见钙化,且多在周边部分,呈细条状或斑点状;肿瘤可包绕周围血管生长或浸润血管;肿瘤内部可见血管,为肿瘤恶性的征象[4~5]。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增强扫描增强程度明显高于实性假乳头状瘤,也常见囊性变、出血和钙化,其囊实性区分布不同于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混合分布,无壁结节等。部分病例很难鉴别。本组病例肿瘤瘤体为实性或囊实性,未见单纯囊性。MSCT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6]。

3.4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由于不分泌活性物质,故临床无症状,或只有肿瘤膨胀和压迫邻近器官的症状,就诊时肿瘤较大,直径可达5cm以上。肿瘤多位于胰体尾部,平扫多为稍低密度、等密度或伴坏死与囊变,增强扫描大部分肿瘤呈不均匀增强,边缘增强明显,20%病变内可见结节状钙化。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即使肿瘤较大,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脂肪也不会受侵犯,同时其较少侵犯胰管或胆总管,这是本病特征,可与胰腺癌鉴别。肝转移常见,且血运丰富,增强扫描明显增强,亦不同于胰腺癌[7]。本组有 3例病灶均位于胰尾。1例平扫密度均匀,可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增强。2例平扫密度不均匀,中心见低密度坏死区并可见弧形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周边明显增强。

3.5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多见于青壮年人,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CT平扫多数肿瘤较小,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类似正常胰腺或略低,20%病例可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增强,实质期和静脉期可持续增强或变成等密度,良、恶性鉴别较困难,肿瘤内出血和坏死多见于恶性肿瘤,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局部胰周侵犯为恶性表现。本组有1例MSCT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8]。

3.6 类癌 主要累及胃肠道、肺及卵巢,罕见于胰腺。肿块较小时,呈类圆形,边界光整,部分突出于胰腺轮廓之外,密度均匀,CT平扫与正常胰腺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肿块均匀增强。肿块较大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可有分叶,边界清楚。CT平扫肿块密度等或低于胰腺,多数不均匀,中央有更低密度区,亦可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增强或环形增强。其内更低密度无增强。肿块钙化较常见,成点状、斑块状或不规则形。胆管及胰管扩张、胰周血管侵犯均较少见,可发生淋巴结转移[9]。本组病例肿块直径较大,最大直径为6.2cm,因而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增强。MSCT对脾动脉受侵显示较好。

3.7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癌 见于胰腺任何部位。主要表现为葡萄串样或分叶状囊性病灶堆聚,常伴有分隔及壁结节;增强扫描分隔及壁结节轻中度增强[10,11]。同时伴有胰管的明显扩张,病灶与胰管相通,在CT的MPR重建中,可清晰显示病变与扩张胰管的关系。本组有1例病灶较大,达8.4cm,平扫病灶呈囊实性,内可见多分隔,胰管明显扩张,增强后分隔及实性成分明显增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与慢性胰腺炎、胰腺导管细胞癌均可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应注意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癌的扩张主胰管内可见软组织突起,增强扫描可有增强,而慢性胰腺炎主胰管内无结节样突起,常伴有钙化或结石。本组病例虽可见到点状钙化,但MSCT的其他征象不符合慢性胰腺炎的表现。

[1] 谢君伟,姚毅,王小燕,等.胰腺囊腺肿瘤的CT特征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7):819

[2] 唐平,肖立,王巍,等.胰腺囊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9):638

[3] 李松年,唐光健.胰腺囊性肿瘤-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07

[4] 管庶春,何江波,何光武.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放射学实践,2008,23(5):524

[5] 于永梅,刘林祥,赵福君,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37

[6] 李萍,王淑红,石岩,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8):814

[7] 王钦习,张雪辉,孙屹岩.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多层CT表现.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1):1271

[8] 林珊,李坤成,许卫.胰岛细胞瘤的CT和M RI表现.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6):620

[9] 孙灿辉,李子平,孟俊非,等.胰腺原发性类癌的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10):1070

[10]王冬青,纪元,史讯,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CT诊断.中华肿瘤杂志,2006,28(8):606

[11]刘林祥,毕文杰,陈克敏,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CT特征.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0):1273

猜你喜欢

胰体性囊囊性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26例临床分析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胰体尾癌标准或扩大胰体尾切除术近远期疗效比较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磁共振成像纹理特征分析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及黏液性囊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NQO1过表达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
评价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效果
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39例的CT影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