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体会

2010-02-17董永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1期
关键词:通率导联尿激酶

董永华

(河南省汝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汝南 4633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病急症之一,危险性大,病死率高。静脉溶栓治疗可使AMI梗死心肌相关联的阻塞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挽救其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提高心脏功能及患者生存率[1]。笔者2008年3月~2009年9月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4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09年9月收治的AMI患者47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诊断标准,其中男 35 例,女 12 例,年龄 34~68岁,平均(57.1±7.7)岁。 梗死部位:前壁14例,前间壁10例,广泛前壁11例,下壁7例,下壁+右室壁5例。

1.2 纳入标准

①持续胸痛30 min以上,经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症状未缓解;②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2 mV,或Ⅱ、Ⅲ、aVF有2个导联或I、aVL导联ST段抬高>0.1 mV;③胸痛发作到溶栓时间不超过12 h;④年龄≤70岁;⑤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证。

1.3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卧床休息、吸氧、止痛、镇静、心电持续监护、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和极化液、抗凝及活血化淤等对症处理。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后,给予尿激酶100×104~150×104U+生理盐水 100 ml,静脉滴定,30 min 内输完。12 h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连续5 d。溶栓3 d后阿司匹林用量改为75 mg/d,并长期维持。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血压、心律变化及胸痛是否消失或减轻;监测ECG: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每30分钟作18导联ECG,直到溶栓后3 h,以后定期做ECG(位置固定),所有患者均连续心电监测;心肌酶学:分别于发病后 6、8、10、12、14、16、18、24、48 h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观察并记录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出血、尿血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根据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判断[3]:①溶栓2 h后胸痛基本消失;②溶栓后2 h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回落50%;③心肌酶CK峰距离发病16 h内;④溶栓后2 h内出现短暂再灌注心律失常。具备上述条件两项或以上者判断为再通,但仅具备①+④两项不能判断再通。

2 结果

本组冠脉再通33例,再通率为70.21%,其中6 h内再通患者29例,再通率为87.88%(29/33)。再通33例AMI患者中,溶栓后2 h内胸痛明显减轻,ST段抬高下降>50%者22例,心肌酶CK、CK-MB峰值前移者23例。未通14例胸痛缓解不理想,经酌情对症处理后胸痛渐缓解。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溶栓过程中出现出血并发症3例(6.38%),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例,血尿1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

3 讨论

AMI是冠心病的急重表现形式之一,起病急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管腔急性完全性闭塞而引起的。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完全和持续地实现心外膜下血管和心肌水平的血流再灌注,尽可能抢救濒死的心肌、保存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4]。

早期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AMI患者的近、远期预后,血栓能否溶解与血中药物浓度有关。研究表明,再灌注可明显减轻左心室扩张,抑制左心室重塑,减少室壁瘤的发生,并可增加左心室射分数(EF)和心电稳定性,降低心肌缺血发生率,提高运动耐量[5]。尿激酶价格相对低廉,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因而可溶解血栓。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心功能,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急性期病死率[1]。笔者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条件下,采用剂量100万~150万U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本组冠脉再通33例,其中6 h内再通患者29例 (87.88%),结果说明相关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距溶栓时间存在依赖关系。文献报道,尿激酶对AMI发病4 h后溶栓作用明显减弱,最佳时间窗为2 h,因此,AMI早期溶栓是一种积极、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措施。出血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副作用,因此治疗过程中需监测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本组溶栓治疗中出现出血3例,发生率为6.38%,针对出血部位及程度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不影响后续治疗。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方法简便、再通率高、疗效可靠、经济实惠,值得临床应用。

[1]杨会新.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1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236-23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叶任高,陆再英.心血管疾病的溶栓、抗栓治疗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

[4]龙运玲.早期溶栓与近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54例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2):244-245.

[5]曹晋霞.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7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8):958.

猜你喜欢

通率导联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再通的研究现状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aVR导联ST段改变对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aVR导联及其特殊位置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