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0-02-16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

周 立

(河南省人民政府 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当前,党和国家对农民工的状况十分关注,特别提出了要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河南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结合河南实际研究农民工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处的流动就业新环境,提出相应的政策要求,对全国来讲,更具典型的代表意义。

一、河南省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2009年,全省总人口9 9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 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4%;农村劳动力4 533万人,占农业人口71.4%。根据调查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已达2 25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分析河南农民工近年来的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人数增长快,省外就业多。2007~2009年,全省新增农民工分别为228万人、181万人和103万人,累计增加512万人,年均增长14%。在2009年的外出务工人员中,省外1 275万人,占总量的56.5%,其中就业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等东部地区的占37%,去中部地区的占11.3%,去西部地区的占7.98%,去境外的占0.28%。省内转移976万人,占43%。

(2)新生代群体人数多,整体素质提升快。从年龄结构来看,河南的农民工多以80后、90后新生代为主,2009年30岁以下的占52%,30岁~49岁的占37%,50岁以上(含50岁)仅占11%。从文化程度看,农民工群体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所占比例较大,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多。2009年,全省农民工中小学文化及文盲占13.12%,比2006年降低8.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65%,比2006年降低2.8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占30.23%,比2006年增长19.5个百分点。在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也呈明显的上升态势,比重由2006年的21%提升到2009年的34%。

(3)就业领域集中,劳务品牌有所显现。长期以来,河南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2009年,河南省转移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从业的有326万人,占14.45%,比2006年降低2.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 148万人,占50.87%,比2006年增长1.97个百分点;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有783万人,占34.68%,比2006年增长0.48个百分点。同时,在农民工就业与流向方面,在全省范围内还形成了诸如 “林州建筑”、“长垣厨师”、“鄢陵花工”、“遂平家政”、“新县涉外”等近百个省内外知名劳务品牌。

(4)转移就业稳定性增强,收入明显提高。2009河南省农民工平均外出务工时间稳定在10个月以上,常年在外务工人数达到1 150万人,比2006年增加440万人,且“举家迁移”的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转移就业新局面。农民工的收入也得到了明显提高,2009年全省农民工的劳务收入1 695亿元,人均年收入七千五百多元,比2006年增长1 773元。全省农民工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43%增加到2009年的48%。

(5)输出方式多元,以亲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聚集居多。农民工外出务工依靠组织输出的只占40%左右,其他则主要依托社会信息网络,通过投亲靠友、自找门路或者劳务市场等方式自发寻求务工渠道。农民工在城市或在务工地的陌生社会环境中,多以亲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为纽带集聚,成为自发性、随意性和复杂性为一体的社会集聚体。

二、农民工就业面临的新变化与新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代际转换和素质提升步伐明显加快,融入城市和具有稳定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公平意识、平等意识、维权意识乃至民主意识等在持续增强,对工资待遇和改善就业创业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目前农民工的实际发展环境看,许多要求还无法实现。一是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拖欠工资现象仍较严重。尽管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在近些年呈稳步增长态势,但从总体上看仍处较低状态。据河南省工会调查,2009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1 000元以下的占33.7%, 2 000元以上的仅占5.5%,属于社会的较低收入群体。同时,拖欠、克扣和拒发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在多数地方存在。二是供与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农民工需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状况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改变。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实际上是“技工荒”,由技能型农民工缺乏所致。三是社会保障不力。农民工社会保障仍处于严重的滞后状态,绝大部分农民工是在保障缺失的情况下从事相当艰苦甚至高度危险的工作,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偏低,与农民工对社会保险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目前,河南省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足30%,且险种较为单一。四是融入城市的难度较大。农民工游走在城乡的边缘,尤其是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已完全脱离了农村,但却很难融入城市。除户籍限制和在住房、教育文化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有很大差距外,农民工反映最为强烈的是享受不到当地的民主权利,也不能参与务工地的政治事务。同时,党团、工会在农民工中的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使农民工缺乏反映呼声和利益诉求的应有渠道,始终感到是城市中的另类,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处于边缘化状态。五是维权机制不健全。劳动用工管理不够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据调查,当前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农民工总数的29%,大多数民营企业与农民工只是“口头协议”。当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其维护权益的渠道和手段较少,且对侵犯农民工正当权益的不法行为打击不力。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措施

农民工问题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采取多方面的举措加以解决,具体的对策措施为:

1.创新保护机制,维护合法权益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保护劳动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各类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规范性的劳动合同,特别要明确农民工应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平等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权等基本权益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应纳入城乡统一的保险体系。为调动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的积极性,可对农民工实行低费率、低费基的社会保险标准。促进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子女上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压低、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与福利待遇的不法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给以打击与制裁。

2.改善就业环境,构建服务体系

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工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地开展就业竞争。构建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农村就业服务和信息网络,大力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介绍、政策咨询、职业辅导等方面的服务,创造条件让农民工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支持农民工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对农民工创办的各类企业给以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的支持。

3.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应进一步健全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加经费支持,切实抓好有关政府部门开展的阳光工程、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按照同一地区、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统一的原则,科学制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规范培训项目管理,严格监管培训资金使用。各类企业都要结合岗位需求,强化对农民工的职业与技能培训,选送农民工参加脱产、半脱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训练,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大幅度提升农民工的从业能力。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政府培训投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筹措、培训机构建设、生源组织、过程监管、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社会力量按市场机制开展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4.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户籍制度

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改革,要采取多方面的积极措施,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管理的范畴,使城市户籍管理工作由主要面向管理户籍人口转变为同时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上来。特别要打破大中城市的户籍壁垒,尽快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

5.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提高融入城市能力

高度重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市社区的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活动,使其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和社区管理。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理想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公德、民主法制、职业道德和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使其自觉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同时,切实改进与加强对农民工的各类服务工作,城市的文化、体育、图书等公共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热情扶持农民工组织文化团体和开展文体活动,真正使农民工以强烈的归属感融入城市,成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热爱公益事业和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城市优秀居民。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Z].

[2]河南省劳动厅统计资料.河南省农民工转移就业基本情况[Z].2010年1月.

猜你喜欢

农民工培训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