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柴胡茵陈丸治疗胆石症 96例临床观察

2010-02-11陈庆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5期
关键词:胆石症茵陈肝胆

陈庆华

湖北省六合垸农场医院,湖北 荆州 434107

胆石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997年 3月 ~2000年 12月,笔者运用自拟柴胡茵陈丸治疗胆石症 96例,事过 8年随访,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 9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 32例,女 64例,年龄最大 69岁,最小 13岁,平均年龄 40.41岁;病程最长 10年,最短 3个月。其中胆囊结石 24例,多发性胆囊结石 32例,胆总管结石 2例,肝內胆管结石 28例,肝内多发性胆管结石 5例,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 1例,肝内胆管泥砂样结石 4例。伴有黄疸 8例,曾摘除胆囊 5例。全部病例经肝胆 B超、或 CT提示:颗粒状结石、或多枚、或泥砂样,均符合胆石症诊断标准[1]。

1.2 药物配制及用法 自拟柴胡茵陈丸为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加味而成。由柴胡、茵陈、梔子、大黄、黄芩、龙胆草、五味子、乌梅、党参、白术、枳实、青皮、香附、木香、半夏、甘草组成。上药各等份炮制加工为细末,炼蜜为丸 (约 10克),每服 1丸,日 3次。4个月为 1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胆 B超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胆 B超结石减少或同前;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较前减轻、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临床疗效 痊愈 8例,显效 62例,有效 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 89.6%。

3 体会

“胆石症”又称 “胆石病”,现代医学病名。它是指结石形成在胆内 (胆囊、胆总管、肝内胆管),由于阻塞通道致使气机受阻而引发一细列症候群而得名。属中医 “胸胁痛”、“胃脘痛”及伤寒六经中 “大柴胡证”、“大陷胸证”之范畴。

中医认为,胸属上焦,内藏心肺;胁居两侧,肝胆所处。胆经属胆络肝为标,肝经属肝络胆为本。正因为脏腑间的血管、气管、经管它们有着相互连系的关系,人体生理上才有了平衡协调与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细细揣摩,胆,它 (连着肺、接着胃、衔着肠)不仅仅只是储存与传送胆汁的水道,同样也是储存与排泄肝气的气道。故一但气“门”受阻,后果严重。如胆总管下段结石伴梗阻的病人,往往表现出胸胁气胀,上腹饱满,自感体内充满了气体及其一派肝火炽盛!若梗阻一但疏通,则诸症全消;而肝内胆管纵横交错,结石在它整个漫长形成过程中,侧支循环同时也在悄悄启动,故可平安无事;至于胆囊结石,石中的小石它们大都随着胆汁的排泄很自然的被挤出通道,由于石储减少,胆道流畅,不再郁而生火,湿热内生,亦就保持了体内环境的正常,有如小溪入 “堰”,开关有“时”,大可安然无恙。然而,每当我们查出患有胆石症的时候,谁也说不清那已是体内多少年的生长结果了。

在 96例胆石症中,女性居多,她们无论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思虑过度所为,大凡不外乎肝失条达,胆失疏泄,郁久化火,湿热蕴酿成石。其直观病位在胆,宏观则病位在肝,眼见者事属虚耳!方中以乌梅、柴胡、五味子条达厥阴,以疏泄少阳;龙胆草、黄芩、梔子、茵陈清热利湿,以透其隰;枳实、青皮、香附、木香疏肝理气,以消其胀;半夏、大黄启上开下,以顺其气;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胃,以培其后天之本。全方以 “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开壑疏导,治理环境为法,故临床上获得显著的远期疗效。

[1]李正全,庞佑清.中医肝胆病证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猜你喜欢

胆石症茵陈肝胆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不负春天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索胆石症的易感因素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胆石症实验动物模型及其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
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