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精”理论在中医养生中的发展与应用*

2010-02-11刘寨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阴精精血房事

刘寨华,杨 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养生之道,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养精作为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推崇。

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人的生命根源于先天之精,但又必须依靠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气生神,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体健,体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被视为人身之“三宝”,因此养精是养生防衰的关键。

1 古代哲学养生倡保精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主张“清净无为”、“少思寡欲”的养生思想。老子提出啬精、啬气、啬神。“啬”指节俭,不浪费之意。精气神乃人生三宝,三者充盛不衰,即能固其本源,得其根本,安享天年。《庄子·在宥》记载:“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刻意》云:“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意指体力和精神上的过度劳累均可伤生。道家主张清心寡欲,以保养精神,导引吐纳,使精气流通。由此发展了导引之术为基础的气功。认为人体养生最重要的积精全神,使形与神俱,才能收到延年益寿功效。道家的这一养生理论可以说是最早的养生家主张保精养精的论说。

法家韩非在《韩非子》中论养生,谈到了“啬神”、“少欲”的养生思想,认为情欲会使人的生命不能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圣人首先必须节制情欲。他主张养生当清心寡欲,保全精神,与老子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管子主张“节欲存精”的养生思想。他认为“精”是“气”的物质基础。《管子·内业》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精是气的精微部分,而且精、气两者密不可分,是人体生命的源泉,故主张存精以养生。《管子·心术》中提出,要“虚其欲”以“存其精”,即为节欲存精之义,如此则“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原”。

淮南子主张形气神三者共养,而养气的关键在于保养精气。养护精气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啬精”。如果精气外泄太多,人的身体就会受到外物的羁绊。

先秦诸子提出的这些养精思想、原则和方法,渗透到医学领域,充实和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2 《内经》养精重养肾

《内经》养生分为养形和养神两个方面。形即形体,神即精神。养形是通过保养精气而实现的。《内经》中养精更重视养肾精,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命活动之根基。精是气形神的物质基础,阴精阳气是健康长寿之根本。精生于先天,养于后天而藏于五脏,而五脏之中肾为根本,主藏精,故养先天,重在保养肾精。通过节欲保精、护养真气,而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也可通过运动保健、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方法以保养阴精,使其充盈内守。

《内经》针对房劳过度还特别提出了房事养生理论。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阴精所奉,其人寿。”若态情纵欲,则“损天命”。《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倡“节劳”和“节欲”,不能“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但又不要“无欲”,提出房事要掌握“七损八益”的规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知之则强,不知则老。”“七损八益”是古代房中术的术语。“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7种情况。“八益”指房事中有益人体精气的8种方法。如果能知七损八益并且房事适度,就能够调节阴阳、保养精气,进而延年益寿。

3 古代医家养生主养精

3.1 房中养生主节欲保精

晋代葛洪继承了道教的理论,认为精气最为宝贵,以精为宝,提出了“宝精行气”的养生预防术,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指出了房劳过度对寿命的危害:“纵情态欲,不能节宣,则伐天命”。

南朝的著名养生家陶弘景精于医学,注重养生,他在《养性延命录》中说:“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汉代张仲景将房室伤视为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说:“千般疹难,不越三条……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可见,房事不节,纵欲过度,必然要耗伤肾精,伤害人之正气,致使百病丛生。因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中提出“房室勿令竭之”的房事养生观念,主张房事不可无,亦不可过,既不可禁欲,也不可纵欲。

唐·孙思邈《千金方·房中补益》说:“年未满四十者,不足与论房中之事。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蝎,唯向死近。”“四十已上,常固精养气而不耗,可以不老”。“六十者闭精勿泄”,指出了房劳过度的危害,强调不可纵欲。《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诫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

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倡晚婚节欲,使精不耗:“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朱丹溪从保护阴气观念出发,提出晚婚的主张,三十、二十而后嫁娶,此时男女精血充旺,既有利优生,又可防止未成年而阴精早泄。他反复强调生命的全过程,须重视摄养阴气精血,以增强体质,推迟衰老,并以节欲保精为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明代医学家汪绮石提出“六节”养生法:“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把养精放在养生的首位。

明·高镰《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说:“少不贪欢,老能知戒,可以延年”,“外色莫贪,自心莫乱,可以延年”。

清代医家徐大椿曰:“故精之为物,欲动为生,不动则不生,故自然不动者有益,强制者有害,过用衰竭,任其自然而无勉强,则自然之法也。”认为纵欲过度、房室不节或合房无术,方法不当,都会损耗伤精,影响健康,不利于养生。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重视摄生养精,主张远房韩,戒色欲,建议独居静室,甚至山林静养,保养真元。

3.2 养生重养“精、气、神”

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并提出“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从精气神三者密切相关的角度论述了养精的重要意义。精是物质基础,无精则无气,无气则无神,从而阐明了保精能存神的道理。同时,他认为命门之精是化生脏腑精气的根本,在治疗上提出著名的补肾原则,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创左归丸以补益阴精,为后世应用补肾法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明·袁黄在《摄生三要》中说,“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倚之如鱼汤水,气依之如雾覆渊……是以养生者,务实其精。”将聚精、养气、存神视为摄生三要。明·王文禄在《医先》中曰:“精者,身之宝也”,认为人体最宝贵的东西便是精气。

古代医家的养精理论和实践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猜你喜欢

阴精精血房事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房事禁忌,你知道多少
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扎纸马
女性房事之前上厕所更容易尿道感染吗?
古人养形有三法
铸造师
11月养生
健康养生月历(十月)
房事中的礼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