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癔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2010-02-10李绍芬

中外医疗 2010年25期
关键词:癔症人群康复

李绍芬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医院 四川 犀浦 611731)

社区癔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李绍芬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医院 四川 犀浦 611731)

癔症患者的社区康复还有很多困难及盲点,将社区人群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可促进癔症患者的社区康复。

社区 癔症 健康教育

笔者在进行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常见到部分癔症患者;由于自身和周围人群缺乏癔症的防治知识,给自己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影响到自己的亲属,同事,同学。故癔症患者的社区康复还有很多困难及盲点,怎样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笔者认为社区癔症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现就癔症患者的社区健康教育需求、人群分类、健康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1 癔症患者的社区健康教育需求

(1)癔症患者因患病而无法坚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又因病情反复发作,患者本身有可能产生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他们希望掌握治疗康复知识。

(2)癔症患者的家属,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家长,因亲人患病而耗去大量精力、时间,并承受较大的精神、经济压力。他们希望患者能尽快康复,并希望自己有帮助患者康复的知识。

(3)癔症患者身边的同事、同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因癔症患者而受影响,因癔症症状可能表现为精神病症状,社区人群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有时对癔症患者报以讥笑、嘲讽,加大了癔症患者的康复难度。他们应该有相应的防治知识,理解并帮助患者康复,为癔症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因此,加强社区癔症健康教育,对癔症患者的治疗、康复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健康教育人群分类及方式。健康教育多采取对社区人群针对性教育,即针对不同人群,教育内容、方式各异

2.1 A类人群

青少年,此类人群为癔症高发人群,他们多集中在学校,也有部分在工作单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生理不成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挫折,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易成发病因素。

2.2 B类人群

高危人群,此类人群为癔症发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具有癔症性人格特征,如娇气、任性、受暗示性强、爱表现、自私、自我中心意识强等。有专家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受到过度宠爱,自我为中心意识升高,癔症发病几率也在独生子女群体中升高。此类人群是防治工作关注的重点人群。

2.3 C类人群

癔症患者,此类人群已患病,正处于不同的治疗康复阶段,如不能正确认识疾病,产生抑郁、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不配合医生的治疗,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2.4 D类人群

癔症患者的亲属、同学、同事、邻居等,此类人群给癔症患者接触的时间较多,他们对癔症患者的态度,与癔症患者的关系,对癔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如他们对疾病知识了解太少,有可能讥笑、讽刺患者,视患者为“疯子”或其他可怕的难治性疾病而疏远患者。患者亲属如不能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表现,也会无端增加恐惧感,增加心理、生理压力。

3 健康教育内容。普遍要了解疾病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常规

知识不同的人群重点内容不同

3.1 A类人群

此类人群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为癔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让他们了解癔症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不感情用事,处事为人不能太娇气,不能太强调自我,要多替别人着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努力克服困难

3.2 B类人群

此类人群教育的重点,与A类人群相同,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身性格的弱点,改变自身性格的不足,学会正确应对困难和挫折,较好的处理不良因素刺激。

3.3 C类人群

癔症患者,目的是让其了解症状,并配合治疗。告知癔症患者,癔症的症状表现可涵盖精神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而且无规律、无特异性,复杂多变。常见下列症状单个或多个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瘫痪、麻痹、失明、失听、哭笑无常、打人毁物、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晕厥、疼痛、眩晕等。出现这些症状还要与生理性疾病相鉴别,也不要疑为生理性疾病,在生理上将此病强化,恶化。癔症的治疗可采取暗示法,放松疗法,也可以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有耐心,要积极配合医生,遵从医嘱。在症状得到缓解后可针对患者人格特征、发病原因作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3.4 D类人群

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癔症的表现症状、治疗方法,内容基本与C类人群相同。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不要在癔症患者发病时给以极强的关注,以免强化患者患病意识,增高发病频率,加重患者症状的自我感受;同时要认识到此病完全可治愈,不应有过多的恐惧焦虑,更不能在患者面前流露焦虑不安情绪,帮助患者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同事、同学、朋友要多给以精神抚慰,不能讥讽、嘲笑患者。

综上所述,如能加强癔症知识的社区健康教育,对癔症的社区康复意义极大,可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精神压力,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

[1]林梅.浅谈社区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中的素质具备[J].社区医学杂志,2008,6(23).

[2]沈鱼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R471

A

1674-0742(2010)09(a)-0135-01

2010-06-24

猜你喜欢

癔症人群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财富焦虑人群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职院学生癔症性晕厥临床处理
大学生癔症急性发作时的护理及复发的预防
康复治疗对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