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状结肠扭转的急诊手术治疗

2010-02-09魏振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吻合术灌洗肠管

魏振

天津医科大学静海临床学院(静海县医院外二科)(天津301600)

乙状结肠扭转是引起老年结肠梗阻的三大原因之一,多见于男性,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我院2000年8月—2008年8月共治疗2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52~79岁(平均63岁)。亚急性起病者18例,病程3 d~2个月。起病急骤者3例。有便秘习惯16例;既往有腹痛排便排气后缓解者5例;行乙状结肠固定术后复发者3例。本组均表现为中下腹部急性疼痛,明显腹胀,停止排气排便。体温38℃以上2例,脉率100次/min以上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膨隆及压痛,17例腹膨隆不对称,有典型腹膜炎表现4例,穿孔1例,休克1例。腹部X线平片19例显示扩张增大无结肠袋形的乙状结肠,呈马蹄铁状,可见两个巨大液平面。2例钡灌肠检查显示鸟嘴征。

2 治疗方法

积极术前准备,均在入院72 h内行急诊手术治疗。21例中行乙状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均行术中灌洗)16例,3例行Hartmann术,2例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加固定术。全组术中未见肿瘤病变。

3 结果

21例均治愈出院,术后并发切口感染1例,经换药伤口II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示急或慢性炎症、血管扩张、淤血及肠坏死,未见肿瘤组织细胞。

本组随访时间3个月~8年,平均18.6个月。术后3~6个月行二期手术3例。未见复发病例。2例死于心脏病。

4 讨论

乙状结肠是结肠扭转最常见部位,约占74%~9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中老年男性,发病率约1.47/10万,死亡率7%~20%,是继结肠肿瘤、憩室病后的第三位引起结肠梗阻的原因。本组60岁以上发病者占72.8%,男女发病比率6∶1。乙状结肠冗长而其系膜基底较窄是本病的解剖学基础。便秘、巨结肠和肠动力异常是本病最常见的诱发因素,而在妊娠妇女,本病是肠梗阻最常见的病因。有人认为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其他可能引起本病的疾病包括肠腔蛔虫团、肠肿瘤、肠粘连、美洲锥虫病、硬皮病、肠气囊症等,体位姿势的突然改变亦可引起本病。

腹痛、腹胀、便秘三联征是乙状结肠扭转的主要表现。按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爆发型和亚急性型,但实际上不少病例是不能截然分型的。爆发型少见,多发于较年轻的患者,病程进展快,腹痛重,腹胀轻,腹部压痛严重,易发生肠坏死。X线腹部平片检查,62%~90%的患者显示扩张增大无结肠袋形乙状结肠,呈马蹄铁状,可见两个大液平面[1]。本组有19例显示此征象而确诊,2例钡灌肠检查显示鸟嘴征。

乙状结肠扭转的非手术疗法包括:(1)插管排气复位法。患者取左侧卧位或截石位,在直肠指诊诱导下或在乙状结肠镜窥视下插入橡胶肛管,复位肠管的标志是:插管后立即排出大量气体与粪水;腹痛、腹胀消失,患者情况随之改善;无肠损伤征象。复位后注意复查腹平片,并留置排气管3 d。(2)结肠镜复位法。本法的优点是可治疗乙状结肠镜无法达到的高位扭转,视野清晰,可直接观察肠粘膜及肠腔走行;减压彻底,肠蠕动恢复快;复位后无需留置肛管。国外有人认为,肠镜减压是治疗乙状结肠慢性扭转而无肠缺血的首选方式,尤适于伴有肠管扩张及未做肠道准备的年老体弱患者。但国内对肠镜减压治疗持谨慎态度。非手术复位成功后肠扭转的复发率、复发的病死率均较高,只有手术才能根治。

刘细平等[2]报道,乙状结肠扭转平均死亡率为18.2%,80%死亡者都集中在一期结肠切除吻合及Hartmann术后。急诊手术的死亡率高达25.8%,而择期或限期的死亡率约为8.7%。我们认为,急诊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其死亡率高低主要与外科治疗决策有关。术中选择合理术式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肠扭转复位后固定术、乙状结肠系膜成形术或肠管固定加乙状结肠系膜成形术,对于年龄较大、术中生命体征欠平稳,且无肠管坏死者,不失为最佳选择。术中忌行肠外减压,以防腹腔感染,使病情复杂化。上述术式优点是手术简单,时间短,且病人术中腹腔污染机会小,术后病人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严天卿[3]报道三合一手术治疗乙状结肠扭转16例,效果良好。但这些术式未从根本上解除乙状结肠扭转诱因,仍有30%~80%复发率。

乙状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是目前最彻底的手术,复发率仅为6%,且这种复发多发生于巨结肠症。乙状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且肠壁血运好者,尤其对伴有慢性便秘者,该术是最佳术式。李更蛟[4]报告15例一期切除吻合术病例,均一期愈合,无术后复发。本组16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无吻合口漏。要减少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在具体手术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⑴选择病例必须合适,对发病时间短、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存病、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以施行一期吻合。⑵术中彻底灌洗结肠是预防吻合口瘘的关键。乙状结肠扭转的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便秘,本组有习惯性便秘患者达16例,因为固体状粪块通过吻合口可致吻合口破裂,还可因局部粪块压迫缺血、粪块滞留于吻合处,致局部感染。结肠灌洗不仅清除了固体状粪便,使结肠完全排空,同时也使肠道细菌密度降低,减少了吻合口处感染的机会。在做结肠灌洗前,最好要用肠钳夹住回肠末端,以防结肠内容物逆行进入小肠。因结肠扭曲可影响灌洗效果,结肠灌洗前要充分松解结肠肝曲、脾曲。另外结肠灌洗时,一定要把结肠肠管置于腹腔外,引流粪便始终在腹外操作,尽量避免污染术野。我们把远端结肠接麻醉机上的波纹管结扎固定,切除阑尾后从残端插入气囊导尿管,扩张球囊防止灌洗液返流,导尿管用荷包线扎紧固定,灌洗前先将小肠积液驱入结肠,再用手法将肠内粪块挤入粪袋,然后将导尿管接灌肠液灌洗。灌洗液用温生理盐水,一般需生理盐水约5 000~7 000 mL。灌洗时要让流出的灌洗液清亮为止,再用0.5%甲硝唑500 mL和庆大霉素16万U清洗肠腔。⑶正确判断肠管生机。对浆膜不完整或有大块浆膜撕裂、肠管扩大、失去蠕动功能,肠壁菲薄、肠管紫黑或失去光泽、水肿严重,切开肠壁无鲜血渗出,肠黏膜色泽改变或坏死脱落者,均应彻底切除。肠坏死者,大多合并逆行性静脉血栓,可使未扭转肠曲发生坏死,术中应切除足够的范围。对于巨结肠合并乙状结肠扭转者,最好切除全部扩张的结肠及远端的狭窄结肠段[5]。本组无巨结肠患者。⑷注意保护肠系膜血管,由于结肠血液循环不如小肠丰富,系膜及脂肪组织清除不应距切端太远;也要注意勿伤及吻合口的边缘动脉,使之有明显搏动、肠断端渗血鲜红。⑸吻合肠段在保证血供良好的前提下充分游离,使之松动,保证吻合不存在张力。⑹应用外径33 mm或34 mm吻合器进行吻合,可以预防狭窄的发生。⑺保持远端通畅,放置肛管可配合术后扩肛,真正做到夏穗生提出的9字手术原则:“上要空”、“下要通”、“口要正”。⑻手术同时应注意扩充血容量,调节酸碱平衡,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术后充分胃肠减压,联合应用抗生素、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并适当延长禁食时间,一般在肠功能恢复后5~7 d开始进食流质。对于老年病人还应注意内科疾病的治疗,尤对糖尿病患者。患免疫性疾病,长期服用类固醇等免疫抑制类药物的病人,视为手术禁忌症[6]。

对于有肠坏死、穿孔而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可行Hartmann手术。郑国庆等[7]报道Hartmann术为乙状结肠穿孔的首选术式。该术式最大缺点需做二次手术,且需行肠瘘护理,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及痛苦。术后易出现伤口感染、腹腔脓肿、肠梗阻等并发症,死亡率亦高(30%~50%)。术中需注意对于坏死、穿孔肠段必须切除,不必先复位,以免毒素及细菌入血。因肠腔内有潜在爆炸的气体,应禁用电烧。逆行性静脉血栓可使未扭转肠管发生坏死,术中应注意切除足够范围。

[1]Raveenthiran V.Observations on the pattern of vomiting and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igmoid volvulus[J].J Post grad Med.2004,50(1):27.

[2]刘细平,钟德玝,林 辉.乙状结肠扭转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07,8(15):284.

[3]严天卿.三合一手术治疗乙状结肠扭转16例临床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3(4):468.

[4]李更蛟.乙状结肠扭转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7,2(6):64.

[5]Rave Raveenthiran V.Restorative resection of unprepared left-co⁃lon in gangrenous vs.viable sigmoid volvulus[J].Int J Colorec⁃tal Dis,2004,19(3):258.

[6]容浩,李与勇,等.急症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56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3):206.

[7]郑国庆,于吉人,等.手术治疗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3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1):24.

猜你喜欢

吻合术灌洗肠管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尿道海绵体非离断尿道吻合术在骨盆骨折引起后尿道狭窄中的初步应用
超声引导下穿刺留置导管无水乙醇灌洗治疗肾囊肿的疗效分析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应用胃肠减压46例临床分析
选择性痔及痔上黏膜缝扎切除吻合术治疗脱垂性非环状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