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大动脉炎1例

2010-01-24马继军李崇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动脉炎活动期管壁

马继军 胡 坚 李崇巍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8岁,于2009年7月4日以“发热1个月”为主诉入天津市儿童医院(我院)。

患儿于入院前1个月出现发热,每日发热1次,体温37.8~38.3℃,发热高峰在傍晚出现。病程中偶有腹痛,部位不固定,可自行缓解。外院予抗感染治疗。

患儿自发病以来无大便习惯及性质改变。体重下降1.5 kg,否认结核接触史,无盗汗和咳嗽等症状。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反应好,呼吸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未见黄染、皮疹和出血点。听诊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未闻及啰音。肝、脾未扪及肿大。四肢活动自如,肌力和肌张力正常。左侧上肢血压120/65 mmHg(1 mmHg=0.133 kPa)。

诊治经过:患儿入院后发热规律未见改变。偶诉腹痛,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无其他明显伴随症状。多次查外周血WBC在10×109·L-1左右,N 0.60~0.65,Hb 106~114 g·L-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PLT 384~439×109·L-1。CRP 96~120 mg·L-1,ESR 105 mm·h-1,PCT<0.5 μg·L-1,铁蛋白正常,LDH 418 U·L-1。血培养、抗链球菌溶血素O和1,3-β葡聚糖等病原学检查均阴性。抗核抗体谱阴性,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轻度增高,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阴性。肝和肾功能正常。尿常规示 RBC 5~6·HP-1,尿培养阴性,粪常规正常。2次PPD试验均(+)。胸部CT平扫见双肺纹理增粗,左侧胸膜局限增厚。腹部B超和全消化道造影均未见异常,家属拒绝为患儿行骨髓穿刺检查。为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各心腔内径均在正常范围,各瓣膜未见明显反流,降主动脉狭窄,内径约6 mm,收缩期血流速度加快,Vmax为4 m·s-1,肺动脉压力66 mmHg,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峡部未见明显异常(图1A)。进一步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示:降主动脉起始部至胸主动脉心底水平管腔狭窄伴内膜强化,管腔最窄处内径约5.3 mm(图1B),长度约8.23 cm(图2A、B)。再次测量血压,双上肢对称135/60 mmHg,双下肢对称100/80 mmHg,腹部及背部未闻及明显杂音,足背动脉搏动稍减弱,双足皮温稍低。追问病史,患儿近期自感疲乏,偶有胸部刺痛感,足部及小腿皮温减低,但无双下肢疼痛、无力及跛行。据此诊断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胸、腹动脉型。予泼尼松1 mg·kg-1·d-1及阿司匹林3 mg·kg-1·d-1口服治疗,并予环磷酰胺(CTX)0.4 g静脉滴注1次,患儿于给药后当日体温下降至正常,入院12 d复查CRP下降,住院3周后出院。

随访:患儿出院后继续口服泼尼松和阿司匹林,间断静脉滴注CTX 2次(累积1.2 g),未再发热,但血压进行性升高,上肢血压最高达170/100 mmHg,下肢血压仍低(90/60 mmHg),并逐渐出现下肢无力现象。1个月后复查CTA提示降主动脉狭窄有所加重,内膜强化减轻,内径5 mm(图2C)。建议加大CTX用量,使用TNF-α拮抗剂治疗,家属拒绝治疗,患儿失访。

图1 超声心动图和主动脉CTA所见

注 A:超声心动图显示降主动脉狭窄,内径约6 mm,收缩期血流速度加快,Vmax为4 m·s-1,肺动脉压力66 mmHg,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峡部未见明显异常;B:主动脉CTA示降主动脉起始部至胸主动脉心底水平管腔狭窄伴内膜强化,管腔最窄处内径约5.3 mm

2 讨论

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的慢性、进行性和非特异性炎症,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少数患儿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曾被称为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和缩窄性大动脉炎等,现统称为TA。依据受累血管分为4型:头臂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男女比例为1∶2.4,发病年龄5~45岁,平均22岁。约15%患者于14岁前发病,其发病率在儿童系统性血管炎中仅次于过敏性紫癜和川崎病。本病的病因迄今尚不明确,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与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内分泌异常及遗传因素有关。其病理变化主要为动脉壁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和变硬,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少数动脉壁的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遭受严重破坏和断裂,在局部血流动力的影响下形成动脉扩张和动脉瘤。

图2 儿童大动脉炎(胸、腹动脉型)CTA所见

注 A:CT增强MPR重建显示降主动脉狭窄,长度约8.23 cm;B:CTA增强VR重建示降主动脉狭窄;C:治疗1个月后增强CTA显示降主动脉管腔狭窄较前加重,内膜强化减轻,内径5 mm

TA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疲乏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头痛、肢体无力和皮温减低等局部缺血的表现,而高血压、无脉和血管杂音是TA最常见的体征。但起病往往隐匿、缓慢,并且不适和疲乏等全身症状不具有特异性,细致、全面的查体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表达能力较差的儿童中。本例患儿的诊断过程具有代表性,其疲乏、下肢发凉和胸部刺痛的病史未引起医生重视,间断腹痛伴CRP和ESR等炎性指标升高又将诊断思路引向炎症性肠病;查体遗漏了下肢血压减低和脉搏减弱的重要体征,使患儿在发病1个月后才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影像学检查对TA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动脉造影及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曾被认为是诊断TA的金标准,但存在有创性、病变活动期不宜进行、无法显示管壁改变及检查危险性高等缺点,使部分患者不愿接受。近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界的广泛应用,使CTA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首选,并有逐渐替代DSA的趋势。

TA的CTA基本表现是受累动脉壁的增厚 ,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部分伴狭窄后扩张,甚至动脉瘤形成。CTA检查的优势不仅表现在无创伤,还可清楚显示受累动脉管壁的改变。在病变早期以血管壁的炎性水肿为主,而管腔狭窄不明显,此时管壁的增厚是诊断TA的一个重要征象,CTA比常规血管造影更敏感。多数学者认为管壁环形低密度影、管壁强化提示病变为活动期,而管壁无强化或平扫管壁密度增高或伴钙化提示为非活动期,这对判断病变是否处于活动期具有重要价值,可直接影响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治疗效果,因为活动期既是手术禁忌,又是造成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本例患儿受累狭窄血管为腹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未见狭窄,第1次CTA检查可见管壁强化,仍属病情活动期;1个月后复查显示血管狭窄加重而管壁强化减轻,提示病情仍在发展中。

TA的治疗在活动期应以药物治疗为主,糖皮质激素仍是首选且疗效肯定,同时辅以免疫抑制剂,临床最常用的是CTX。国外已有学者[1]使用TNF-α拮抗剂治疗难治性TA的报道,除少数无效外大多数TA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洪小平等[2]报道1例难治性TA患儿在使用TNF-α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英夫利西单抗)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使TA患儿的治疗具有更广阔和乐观的前景。以往认为生物制剂应在传统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时才使用,但近年在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经验提示,越早使用生物制剂,病情越能及早得到控制,且可减少关节畸形的发生。因此,笔者提倡在TA的治疗中亦应及早使用生物制剂,这一点在儿童中更为重要,早期使用TNF-α拮抗剂不仅能尽快控制病情,减少疾病本身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还可避免或推迟外科手术。

[1]Hoffman GS,Merkel PA,Brasington RD,et al.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to treat Takayasu arteritis.Arthritis Rheum,2004,50(7):2296-2304

[2]Hong XP(洪小平),Leng XM,Zhao Y.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大动脉炎一例.Chin J Rheumatol(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0):725-726

猜你喜欢

大动脉炎活动期管壁
年纪轻轻就得了脑卒中,别忽视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
非绝缘管壁电磁流量计的权重函数仿真分析
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分析
水辅助共注塑弯管壁厚的实验分析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管壁厚度对微挤出成型的影响分析
DQA1基因启动子区及编码区与大动脉炎的关联研究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