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词人次韵苏轼词的定量分析

2010-01-04刘尊明

关键词:词调唐宋词次韵

刘尊明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苏轼是宋代词坛和中国词史上的一位“大家”与“巨擘”,是“豪放”词风和“苏辛”词派的开创者。他不仅以鲜明的革新开拓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审美风貌,深远地影响着历代词人的创作和词史的演进,而且还以大量内涵丰富而词艺精美的名篇佳作传诵人口,成为历代词选家、评论家和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优秀词人之一。这些都是为历代词学研究者的定性分析所认同的事实和评价,也是为我们所做的“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所印证的结论与定位。在我们对宋代词人存词数量、词集版本数量、历代词话品评次数、历代词选选录作品篇数、当代词学研究成果数量、当代词选选录作品篇数共六项数据的统计排名中,苏轼分别位于第2、第6、第1、第6、第1、第3,最终以综合名次而高居两宋词人历史地位综合排行榜的第2位,仅次于辛弃疾而与周邦彦并驾齐驱[1]。

但是,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历代词学研究对苏轼词的创作成就和历史地位所做的定性评价,还是我们此前所做的有关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都很少关注和涉及到历代词人对东坡词的次韵创作这个层面。所谓次韵,又称和韵、依韵、用韵、叠韵等,总称唱和,即依原作的用韵规则和格律特征而仿作或再创作,原作谓之“唱”,再创作或仿作谓之“和”。根据创作的不同情形,和韵大致又可分为同代唱和与异代追和两种主要形式。次韵这种文学形式和创作现象,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韵文尤其是诗词创作中,既相当普遍又十分特殊,过去我们忽略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唱和乃是我们从事中国古代诗词传播接受研究所不能忽略的一扇特殊窗口。通过唱和这扇特殊的窗口,我们既可以观照一个作家及其名篇杰作在历代的传播情况及其影响效果,也可以考察后代作家对前代作家及其名篇杰作的接受情况及其渊源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将过去我们常常语焉不详的有关一个作家的文学影响和历史地位的研究落到实处。具体到苏轼,我们过去的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既然都已显示出他卓越的创作成就和崇高的历史地位,那么这些已有公论的评价和定位,是否也能在历代词人对东坡词的次韵创作这个层面得到进一步的印证呢?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和学术思考,再加上目前的词学研究已然具备的文献基础和科技手段,笔者才来尝试做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定量分析这项工作。笔者期望通过对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所做的最基础的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我们能对东坡词的传播接受情况及其词史地位获得一个新视角的观照与体认,藉此弥补东坡词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希冀能对新世纪的词学研究有所裨益和启示。

一、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作品统计

要对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作品进行检索和统计,必须依靠历代词的总集文本。好在几种主要的历代词总集——《全宋词》[2]、《全金元词》[3]、《全明词》[4]、《全清词》(顺康卷)[5],包括《全宋词补辑》[6]、《全明词补编》[7]、《全清词顺康卷补编》[8],都已陆续编纂出版。尤其可喜的是,《全宋词》、《全金元词》已编制出电脑检索软件①。这就为我们的检索统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文献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手段。这样,依靠先进的电脑检索软件,再辅之原始的人工检阅统计,笔者通过对上述已出版的历代词总集的检索统计,也就获取了从北宋中后期始到清康熙朝止约600多年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作品数据。兹列表如下:

需要对以上统计表格和数据做几点说明:

1、以上5表,乃依已整理出版的各代词的总集,按宋、金元、明、清各朝代分列。于清代词人分列两表,主要是因为清代词人次韵东坡词所用词调较多,于一张表格容纳不下的缘故,“表4”乃依《全清词》顺康卷之正编所统计者,“表5”乃据《全清词顺康卷补编》所统计者。

2、各表于词人的排列先后,主要依据各代词总集的编排顺序,只是明清两代词人略有变化而已。“表3”自瞿佑至戚勋凡50人,乃据《全明词》正编统计;自张著以下凡23人,乃据《全明词补编》统计;陆埜1人,乃据《全清词》补入;另有严嵩、夏言、吴子孝、茅维、卓发之5人,已见于《全明词》之正编,故不重复列录姓名,于其补录作品则相加于各人名下。“表4”乃据《全清词》顺康卷正编统计,共80人160首;“表5”乃据《全清词顺康卷补编》统计,共29人45首;两表相加,去其重复(王岱、吴绮2人重出),则清代顺、康两朝共有107人,创作和韵东坡词凡205首。

3、明、清易代之际的词人,往往于《全明词》和《全清词》顺康卷重出互见。由于界划不清,为避免麻烦和繁琐,兹做这样的处理:先见于《全明词》者,即归入明代词人中统计,见“表3”姓名右上角带“*”号者,共计11人;对《全明词》已收其人但所录作品不全者,则据《全清词》补入,如陆埜《江城子》次东坡韵1首,即据《全清词》统计而来。只有韩纯玉一人,因《全明词》收录作品较少,《全清词》顺康卷补录作品较多,故归入清代词人中统计。

4、以上各表对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检索统计,一部分据电脑检索软件,一部分靠人工翻检阅读,主要依据词题、词序中标示“用(和、次、借)东坡(坡仙、坡公)韵”、“追和(次韵)东坡(苏子瞻)”等语词,同时辅之以词调格律和用韵的比对来确定的。对于部分题序中未予标明或无题序的作品,如果与苏轼的名篇杰作属于同一词调,或者因与前面标示“和东坡韵”一类题序的作品属于同调并前后相续,也通过人工阅读和用韵比对等方法来加以判别。对于部分题序中标示“效东坡体”一类的作品,经过判读,如果与东坡词用韵相同者,则加以统计,如果只是对东坡词体式、风格的模仿,则不计入统计数据。

二、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定量分析

将以上5个统计表的数据加起来,我们便获得了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一系列总数据:即从北宋中后期开始至清代康熙朝截止约600余年间,历代词人共有230人创作次韵东坡词凡531首,追和次韵东坡词原作共计达36调67首之多。

据笔者近几年来对历代词人次韵唐宋词的作品数据所进行的较全面完整的检索统计,宋代共有243位词人受到历代词人的追和次韵,历代词人共有1734人次参与对宋词的追和次韵,共创作次韵词凡3450首。在被历代词人追和次韵的243位宋代词人中,次韵作品数量排名前4位的词人依次是苏轼、周邦彦、辛弃疾、李清照。周邦彦以共93调135首原作、历代词人共95人凡491首次韵词的数量而位居第二名②;辛弃疾以共50调103首原作、历代词人共135人凡384首次韵词的数量而位居第三名 [9];李清照以共13调16首原作、历代词人共64人凡136首次韵词的数量而名列第四位[10];苏轼则以三项数据皆排列第一而高居历代词人次韵宋词排行榜的首位:即历代次韵词作品总数(531首)位居第一,历代次韵词作者总数(230人)位居第一,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亦以共109人凡247首次韵词的巨大数量,成为唐宋词中单篇作品被追和次韵数量最多的第一名作。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数据也颇有启示,耐人寻味。

下面,让我们在以上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尝试从唱、和双方以及传播、接受等多元视角,来对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创作略做定量分析及意义探寻。

(一)历代次韵东坡词的时代分布与数量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和考察的是,历代奉和次韵东坡词的作者队伍及其时代分布。

将上文“表1”至“表5”中“作者”一栏的数据加起来,我们便可以获得从北宋中后期至清代顺、康朝历代次韵东坡词的作者数量,总计230人。这是我们所获知的历代词人次韵唐宋名家词人词作中最庞大的创作队伍,远远超出了历代词人次韵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词的作者人数(分别为95人、64人、135人)。仅从拥有最多的次韵词作者队伍这一点来看,苏轼无疑是最受历代词人崇奉、热爱和追摹的词人;换言之,在唐宋词人中应以苏轼及东坡词对历代词人的影响最为巨大、普遍与深远。

考察历代次韵东坡词多达230人的作者队伍的时代分布情况,具体数据是这样的:宋代40人,金元9人,明代74人,清代(顺康朝)107人。可以看出,除了金元时期次韵东坡词的作者人数较少一些之外,宋、明、清各代次韵东坡词的作者队伍都在数十人以上,而且越来越扩展壮大,至清代顺、康两朝竟达107人之多。我们注意到,对东坡词的奉和是从苏轼生前所在的元祐词坛即拉开序幕的,“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晁补之二人堪称是倡开风气的人物,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曾经批评苏轼“以诗为词”的陈师道,也写下了3首之多的次韵词。如果说在苏轼生前的唱和作者中主要以“苏门”文人为主体、作者人数还相当有限的话,我们发现,在南渡以后的词坛上追和东坡词的词人便越来越多,除了以辛弃疾为主体的“辛派词人”阵营特别突出之外,也有其他风格流派的词人加入追和次韵的行列。尽管在词学批评等理论意识的层面,苏轼的豪放词曾一度受到当时文人们的指摘与批评,但从奉和次韵这个模仿创作的层面,我们却依然看到了宋代词人对东坡词的异常喜爱与较为普遍的接受心态。即使是金元两代,次韵东坡词的作者虽然只有9人,但也是金元词人次韵唐宋词人词作最多的作者人数。据笔者依 《全金元词》统计,整个金元时代共有32人创作次韵唐宋词78首,是历代次韵唐宋词创作史上的一个低落时期,但其中对东坡词的次韵共计9人14首,无论是作者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均位居第一,且远远超出于金元词人次韵其他唐宋词人词作的人数和数量。明代(74人)、清代(顺康朝107人)共以181人的创作队伍,以及大量著名词人和文人的参与创作,无疑将次韵东坡词的创作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峰巅,形成一道令人惊叹的宏伟景观。由此可见,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创作队伍一直保持着最为兴盛的态势和庞大的阵营,从次韵创作这个具体而微的文学影响与接受的层面有力地显示出东坡独一无二的词史地位。

其次,我们需要考察和分析的是,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创作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从“表1”至“表5”可见,宋、金元、明、清(顺康朝)各代次韵东坡词的作品数量,正好与各代次韵东坡词的作者队伍相对应,具体数据为:宋代共40人102首,金元共9人14首,明代共74人210首,清代(顺康朝)共107人205首,所占历代次韵东坡词作品总数 (531首)的比例分别为:19.2%,2.6%,39.5%,38.6%。宋代词人创作的次韵东坡词达102首,所占比例几近五分之一,表明次韵东坡词的创作在宋代即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金元词人的14首次韵东坡词虽然只占到作品总量的2.6%的极小比例,但是正如上文考察作者队伍时所述,金元的14首次韵东坡词,却是整个金元时代次韵唐宋词人最多的作品数量,占到了金元词人次韵唐宋词作品总量(78首)的17.9%。可见东坡词仍然是金元词人追摹次韵的首选对象。明代词人对东坡词的次韵成果最为壮观,清代顺康两朝次韵东坡词的创作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种对东坡词追摹次韵的创作热情的持续高涨和作品数量的不断攀升,表明明清词人对东坡词的接受和喜爱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东坡的词史地位在明清时代也获得了进一步的确认与提升。

尽管在历代次韵东坡词的230人的作者队伍中,有133人所作次韵东坡词只有1首的数量,占到历代次韵东坡词作者总人数的57.8%,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表现出的巨大创作热情和丰硕创作成果的认识和评价。从531首和230人的总量来看,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创作也达到了人均2.3首的较高比例,这就从总体上说明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创作并非只是偶一为之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较为普遍和自觉的行为。除去次韵东坡词只有1首作品的133人之外,次韵东坡词在2首以上的词人依然还有97人之多,占总人数的比例仍高达42.2%,而他们所作次韵东坡词的作品数量则为398首,占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总数的75%,人均次韵东坡词的比例则高达4.1首,说明他们才是次韵东坡词创作的主要力量。为节省篇幅,兹取历代次韵东坡词4首以上的词人词作列表如下:

表6 历代次韵东坡词4首以上的词人及作品一览表(按数量多少排序,共35人凡次韵253首)

?

从“表6”可见,历代次韵东坡词在4首以上的词人共计35人,虽然只占历代次韵东坡词作者总人数的15.2%,但他们次韵东坡词凡253首,却占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总数的47.6%,人均7.2首。这35人,我们可称之为历代次韵东坡词的重要作家和多产词人。从这35人的时代分布来看,宋代9人,明代14人,清代12人,依然以明代最为突出,清代其次,宋代第三。以个体作家而论,明代的夏言以38首高居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作品数量排行榜的首位;宋王之道以16首名列第二位,明严嵩、清何采则以15首并列第三。这里面有不少历代著名词人,如宋黄庭坚、辛弃疾、刘辰翁等,明夏言、陈铎、卓人月等,清陈维崧、董元恺、曹亮武等,他们对东坡词的大量次韵追和,既有流派风格方面的认同与继承,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值得探讨。我们也注意到,在这35位次韵东坡词数量较多的词人中,还有一些不甚著名的作家,其中最突出的如宋王之道、明严嵩、清何采3人,他们次韵东坡词的数量都达到了15首之多,个中原因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分析的。

(二)历代次韵东坡词的原作情况及意义探寻

在考察了历代次韵东坡词的作者队伍的时代分布及创作数量方面的内容之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所涉及到的东坡原作方面的情形。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历代词人对东坡词的次韵追和,究竟涉及到东坡的哪些词调?哪些篇章?各有多少数量?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数据分析,来挖掘其中所隐含的有关东坡词影响与接受方面的信息和意义,并由此获取对东坡词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进行更深入的观照和印证的新视角与新启示。

下面,我们试以东坡词原作为考察对象,按历代词人次韵作品数量的多少为序,分词调和词作统计列表如下:

表7 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分词调统计一览表(共325人次531首,追和东坡词凡36调67首)

从所用词调来看,历代词人追和东坡词共用36调,占东坡词所用词调总数(77调)的46.7%,显示了较高的比例③。每调次韵在5首以上者,共有18调,依次是:《念奴娇》(251首)、《水调歌头》(43首)、《水龙吟》(33首)、《卜算子》(24首)、《西江月》(16首)、《蝶恋花》(15首)、《哨遍》(13首)、《点绛唇》(13首)、《南乡子》(12首)、《洞仙歌》(12首)、《贺新郎》(11首)、《满庭芳》(11首)、《南歌子》(10首)、《满江红》(8首)、《浣溪沙》(8首)、《如梦令》(7首)、《行香子》(5首)、《八声甘州》(5首);每调次韵4首者,只有《定风波》1调;每调次韵3首者,共6调,即《桃源忆故人》、《醉翁操》、《木兰花令》、《江城子》、《阮郎归》、《阳关曲》;每调次韵2首者,只有 《翻香令》1调;每调次韵1首者,共10调,具体调名见“表7”所列,即序号27《鹊桥仙》至序号36《少年游》共10调。可以看出,东坡词中被次韵的高频率词调,如名列前三位的《念奴娇》、《水调歌头》、《水龙吟》,虽然东坡所写作品并不多,现传作品数量分别为2首、5首(含残篇1首)、6首,却正是东坡最优秀的作品所“倚声”托形的词调,也是最能体现东坡词富于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词调;有些词调则是东坡加以大量创作并各有名篇佳作的词调,如《西江月》(15首)、《蝶恋花》(15首)、《南乡子》(18首)、《南歌子》(18首)等,尤其是《浣溪沙》一调,东坡共作词46首,成为唐宋词“第一调”之“第一人”[11];其他被次韵较多一些的词调,东坡也多有名篇佳作在其中,如 《卜算子》、《哨遍》、《贺新郎》、《满庭芳》、《洞仙歌》、《八声甘州》等;即使是被次韵较少的一些词调中,东坡也有很优秀的作品在其中,如《江城子》即是一例。从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创作中对词调的选择及其数量表现,我们也得以从一个新视角来管窥东坡词在词调运用上的特色和成就。

从具体作品来看,历代词人追和东坡词原作共67首,占东坡词作品总数(362首)的比例为18.5%,比例也很高④。被次韵5首以上的作品共有19首,依次是:《念奴娇·大江东去》,247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4首;《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29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23首;《南乡子·霜降水痕收》、《洞仙歌·冰肌玉骨》,12首;《贺新郎·乳燕飞华屋》,11首;《点绛唇·我辈情钟》,10首;《哨遍·为米折腰》,8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满庭芳·归去来兮》、《满江红·东武南城》,各7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南歌子·师唱谁家曲》,各6首;《西江月·照野瀰瀰浅浪》、《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哨遍·画堂睡起》、《八声甘州·有情风》,各5首。被次韵4首的作品有:《念奴娇·凭高眺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满庭芳·蜗角虚名》、《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共4首。以下被次韵3首至1首的作品,具体篇名及数量可参见“表7”。我们发现,东坡被历代词人追和次韵最多的作品是《念奴娇》一调的“赤壁怀古”一词,共有109人追和次韵达247首之多,这个数字实在令人惊异!这不仅是东坡词中被历代词人追和最多的一首,也是整个唐宋词中被历代词人次韵最多的一篇,而且无论就东坡其他名作而言还是就其他唐宋名家名作而言,被历代词人追和次韵之数量都远远不及这首“赤壁怀古”之作,个中原因尤其值得我们去考察和探寻。从唱和这个层面,我们完全可以把《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定位为唐宋词中的最经典之作,第一名篇!以下《水调歌头》“中秋词”、《水龙吟》咏杨花词、《卜算子》咏孤鸿词等,也都是东坡脍炙人口的名篇,历代选本和评论已有公论,故历代词人的次韵之作都达数十首之多,不但是不足为奇的事情,而且是正好给已有的公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印证。但是我们也特别注意到,在东坡广为传诵的名篇中,有两首却没有得到历代词人的追和次韵,这就是 《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两首词在历代选本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词选中被选录的频率都很高,也颇受历代词论词话乃至20世纪以来词学研究者的关注和好评,为何却没有得到历代词人的追和次韵呢?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析的一个有趣的问题。

注:

①笔者所用电脑检索软件,主要依据南京师范大学张成等研制的《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唐宋金元词索引》等。

② 笔者已撰写《历代词人次韵周邦彦词的定量分析》一文,尚在修订中,未刊稿。

③ 据笔者对历代词人次韵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四大家词的检索统计,从用调来看,次韵周邦彦词凡93调,占清真所用词调总数(111调)的83.7%,比例最高,排名第一;次韵辛弃疾词凡50调,占稼轩所用词调总数(104调)的48%,排名第二位;次韵苏轼词凡36调,占东坡用调总数(77调)的46.7%,排名第三位;次韵李清照词凡13调,占易安用调总数(33调)的39.4%,排名第四位。

④据笔者对历代词人次韵宋词四大家的检索统计,从次韵的原作数量来看,次韵周邦彦词原作共135首,占清真词总数(186首)的72.58%,比例最高,依然排名第一位;次韵李清照词原作共16首,占易安词总数(52首)的30.76%,排名第二位;次韵苏轼词原作共67首,占东坡词总数(362首)的18.5%,仍排名第三位;次韵辛弃疾词原作共103首,占稼轩词总数(629首)的16.37%,排名第四位。

[1]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J].文学遗产,1995,(4).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唐圭璋.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饶宗颐,张璋.全明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孔凡礼.全宋词补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周明初,叶晔.全明词补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宏生.全清词顺康卷补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刘尊明.历代词人次韵辛弃疾词的定量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0]刘尊明.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的定量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1]刘尊明.唐宋词“第一调”中“第一人”:论苏轼《浣溪沙》的创作成就[J].湖北大学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词调唐宋词次韵
浅谈苏轼出岭北归之次韵诗
词调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词调异名现象与词调流行之关系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
点绛唇 次韵晓雨《答苏友岚烟》
近10年(2000-2010)词调研究论文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