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遥笔下的三个男性青年形象

2009-12-15

甘肃教育 2009年20期
关键词:孙少平艺术形象路遥

毛 欣

〔关键词〕 路遥;马建强;高加林;孙少平;艺术形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60—02

《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这三位男性主人公是路遥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他们之所以引起关注,并非是被作家塑造成了英雄人物,也并非是一些建功立业的名人,而只是普普通通地生活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痛苦挣扎着的知识青年。作者让一种相似的性格同时在这三位男性青年身上显现。

生存环境——城乡交叉地带

城乡交叉地带是路遥独特的创作敏感区,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视角。其地理空间是指陕北镇、县、地区级的中小城市和环绕这些城镇的农村。这里,作家所说的“乡”固然是名副其实,“城”却并非“城市”,而只是“城镇”,但与乡村相比,两者的文化落差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带着乡亲们的期望,怀抱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全县的最高学府,迈出了人生中转折性的一步,开始走进城市。而《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则比马建强更为深刻与强烈地表现出城乡交叉下作为农村出身的青年的性格特点。他们也同马建强一样,因为升学而进入城市,他们羡慕城市人而又仇恨城市人,仇恨城市人而又热望成为城市人,既执著于自己的出身,又竭力想从农村土地上挣扎出去。即使在城市中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们也要熬出个出头之日,骄傲地处于那些不知痛苦为何物的轻浮的市民之上。但是“进军城市”的征服意志在客观上损伤了原有的亲人和土地,身在农村而不甘于农村,最终“高加林成了一个遗弃了故土却又被城市所遗弃的人”。孙少平虽身在城市,但又怀恋农村,依旧保持着农村孩子的朴实、厚道,无法完全融入城市人的生活。

路遥十分及时、准确地抓住了当时时代的趋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动,城乡之间的联系愈加频繁,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影响和渗透也愈加明显。在作家笔下影射出农村人走向城市的过程,马建强迈出了第一步;高加林启动了农村人进城的幻想和冲动;孙少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人进城的美好设想。

个人奋斗者形象

路遥塑造了一系列生活贫困的强者形象,在这些不向挫折、困苦低头的奋斗型人物身上,明显地寄托了作者的入世思想和儒化的审美理想。

马建强,他“人生悲剧”的开始,就在于他考了全县第二名,被分到除他以外都是干部子弟的尖子班。极大的贫富差距使他内心痛苦,饥饿又使他在学习上受挫。但他很快意识到“学习上的落伍是无法忍受的,这是真正的贫困”。马建强废寝忘食地学习,获得了同学的认可及学习上的成功,成为一个“精神巨人”。

与马建强在学校的人生奋斗不同的高加林在社会这样一个广阔的世界里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奋斗。他虽出身于农村寒门,但生性坚强。任教三年,一人身兼数职,辛勤培育学生,被评为模范教师;当失去教师职务回乡后,他没有被击倒,而是像个农民一样开始用力地干起农活;在当上通讯干事后,他冒着大雨到洪水围困的乡村,在抗洪第一线不顾受伤流血,发回一篇篇最新报道。高加林不懈的奋斗精神在这一幕幕的人生画面中得以显现,在他的身上既有保尔承受苦难的耐力,也有于连式的改变自身地位的探求。

孙少平,同样也是农民的儿子,不甘平庸,在读书和游历中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农村,他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把式”;在建筑工地上,他是个好劳力;在煤矿,他又是一个好工人。小说写到他初到煤矿时,和他同去的富裕的干部子弟们瞧不起他这个农家子弟。然而,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的矿井下,这些干部子弟变得随和了,为了解决生存危机而请求孙少平买他们的东西,甚至开始在意他的一举一动。孙少平坚信,“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他用自己的血汗赢得了尊重并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英雄情结

英雄情结表现为主人公们改变人生、解放社会的伟大抱负,这是一种豪迈无畏、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包含着不满足和超越平庸凡俗、做杰出人物、创英雄业绩的潜在欲望,以及反抗意识、挑战意识、创造意识和牺牲精神。由于路遥心中有此情结,从而投射到他的作品中男主人公身上,都是懂事硬汉子模型,形成“当代英雄”形象。

马建强面对同学周文明的侮辱性施舍时,他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将那块施舍品抛进一个臭水坑里。尤其让人震惊的是他为了提高因过度饥饿而急剧下降的学习成绩,表现出了超人的意志力。“为了再一次冲到前面,我准备付出代价,哪怕一下子死在教室里!我对自己说:死就死吧,这么不争气,活着又干什么?生活的贫困我忍受着,但学习上的落伍是无法忍受的,这是真正的贫困。”最终,马建强胜利了,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海明威式的“人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显示出坚韧刚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高加林,一位不甘平庸、勇于追求的青年,他的吃苦精神与才干显示出作为强者的品质。他在落后的乡村,在多年污秽的吃水井里撒下漂白粉,搞了一场“卫生革命”。当通讯干事时,面对无情的洪水,他毫不犹豫地到现场采访,发表了一系列精彩感人的报道稿。在孙少平身上这种英雄品质体现得更为突出。他在揽工时,面对被包工头凌辱的小翠,他不听“萝卜花”的劝告,勇敢地站出来,以失去自己的饭碗和拿出所挣的血汗钱为代价,救出了小翠。在煤井下,在人与自然的搏斗中,使那些出身高贵的子弟们败下阵来,他用血汗和智慧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

悲剧爱情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感主题。路遥笔下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

处于困境中的马建强,面对吴亚玲的同情与帮助,在女孩流露出爱恋的情愫时,他无法接受吴亚玲的情感,而只是把这份情感深藏在内心,把此情看作友情。因为他意识到两人差距之大。高加林与孙少平的情感历程才能算是真正的爱情。“金子一般心灵”的巧珍对高加林的热恋是那么的纯情挚热,她用真挚的爱情抚慰了高加林心灵的创伤,重新激起了加林对生活的热情。这样纯真的情感,却被进城工作后的加林抛弃了,使痴情的巧珍怀着痛苦而另嫁他人;而高加林与现代女性黄亚萍的爱情也最终失败了,使他孤独地扑倒在黄土地上痛哭。孙少平与田晓霞两个在家庭、职业、地位上有巨大差距,多年的同学生活,彼此之间的共同志趣、爱好和追求,使他俩跨越了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束缚,真挚地相爱了。然而天妒真爱,当他们沉醉于爱河时,不幸发生了。田晓霞在报道抗洪救灾时,为抢救他人生命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给这段浪漫的爱情画上了悲壮的叹号。

从马建强的爱情萌动到孙少平的爱情收获,路遥给这些男性主人公安排了差异悬殊的爱情,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所以在现实中都以失败告终。

分析了马建强、高加林、孙少平这三个人物形象具有的共性,笔者发现这三个人物在跑同一场人生接力赛,前一个人物是后一个人物的雏形,后一个人物是前一个人物的发展。马建强作为初中生,不会像高加林与孙少平有那样丰富的经历,思考深奥的人生,他只是要解决饥饿和学习带给他的困难。但高加林不同,他并非一个简单化的人物,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多面的“圆形人物”。在他身上体现出农民身上“社会主义新人”的品质,但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并非十全十美。他有知识,对现代文化怀着热烈的向往,比一般的农村青年有更多的追求和抱负,但他却没有找到实现这些追求和抱负的正确道路,一直徘徊在人生的岔道口,最终走错了关键性的一步。土地对一个农村出身的青年来说,就是希望,而高加林却没有作好与土地打交道的准备。他渴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企图颠覆自己的命运,为了这一目的,他也颠覆了自己的爱情,但最终还是被命运所颠覆。

孙少平是高加林形象的延续和裂变,但绝不等同于高加林。孙少平也渴望改变现实,但却表现出对自己的位置现实的、合理的认识。他也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高加林式的好高骛远,他有为实现理想奋斗的决心,但却没有高加林式的极端个人主义。家境贫寒让少年时代的他忍受饥饿求学,却从不向家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十分理解父亲与哥哥的不易。物质生活上的贫乏无法掩盖他精神气质上的光彩。在毕业回乡执教时,他尽职尽责;教师工作丢失,他开始务农,同样他也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他从农村走出来,先做揽工汉,继而当了煤矿工人,勇敢地担起家庭负担,用自己的血汗钱来供养家人,对生活没有抱怨,从不脱离自己所处的现实。他自强、自立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田晓霞的爱恋。因此,孙少平受到读者的尊重与敬佩。在孙少平身上有着保尔的热情与执著,在他看似平凡的人生中,却有着不凡的人生经历,他的内心像哲人的一样深邃、充实。

从马建强、高加林、孙少平三人的共性与联系性,可看出路遥作品的特色——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人物身上都有作者的生活印迹,他们的经历中有着路遥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三个人物也具有承继关系,前一个人物具有的共性与个性后一个人物也具有,并会发生裂变,对前面人物进行发展与完善,使人物形象更显示出时代的气息。

猜你喜欢

孙少平艺术形象路遥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写给远去的路遥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