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

2009-12-12张长春

新一代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语文学生

张长春

摘要: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文,要相信人人都有写作的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学生;语文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15-02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它提示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重新建构语文教学观,树立大语文观、学生主动建构观和教师指导评价观。在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语文教研组通过以下教学、教研活动来佐证上述思考,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语文教学应当指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教学目标,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迷失了方向,总不自觉地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靠我们讲课获得的,还根深蒂固地把教教材作为教学的目标。这是很危险和极不负责的想法与做法。

一、在体验中学习语文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让他们自主编辑自己的语文读本。在编辑语文读本这一有效的阅读体验活动中,学生经历了选文、评论、出题、整合、校对、设计封面等一系列过程,全方位地进入体验式语文学习当中。这个活动开始于假期,一直持续到现在。通过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了课本,走进了自我的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从两个层面切入;一是教师层面——扩大必修教材的容量,让学生接触更多经典的篇目。细读精读,力图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书后还附上了本学期的写作计划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实行了“3+2”模式,即3节课在教室完成必修4个模块的教学,2节课到图书馆上主题阅读、写作课,尽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为了使自由阅读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我们做了一张表格,将其命名为“语文阅读札记”,让学生每次读完之后作记录,然后选出精彩的札记贴出展览,之后将全班的阅读札记装订成册,学生可以随意浏览品评。走进图书馆,帮助学生更合理地利用时间,我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走进图书馆”的有效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推荐书目—购书上架—提出阅读要求—完成阅读报告—反馈检测。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在文科班率先改革了“泛阅读”检测环节——开展答辩会。学生成立学术委员会,在充分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选出有价值的作品张贴,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组成答辩委员会,让优秀作品或有争议的作品的作者进行答辩。整个过程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检测、相互观摩的过程。学生在倾听他人的答辩中吸收知识,引发碰撞,分享成果,提升经验。学习用书的编制,变以往的“教材”为“学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减少了教师、学生搜寻可读文章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现在我们正在使用并已经完成了1/3的学习任务,效果良好,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多数学生形成了自读、批注、交流、写读书心得等学习习惯,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由“教学者”到“学习的组织、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教学能力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学本”的使用过程中,采取的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常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教学方式下的学习困惑,并自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也不断发现教学中的“痛”,并根据需要,摸清这些“痛”的病源,最后消除这些“痛”。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使用“学本”以后,我们创造了“4+1”模式:即4节课在固定教室使用“学本”,1节课学生走班上选修课。

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美文诗歌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上经典篇目精讲,其他课文与课外整合用多种方法略读,细致分析片段为写片段服务,片段写作为整文写作服务。我们利用课堂、阅览室阅读、包括课下作业,1个单元学下来,除了教材上的5篇文章,学生还读了配套“读本”上的6篇文章,文学经典中的2个外貌描写段,“主题阅读”中的8篇文章,总计读了20多篇文章或段落,这是对以往教学的巨大突破。关键是学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觉得课堂紧张起来了,信息丰富起来了。当然,效率背后也会带来粗糙,带来随意,但对于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兴趣、积淀修养,这样的改革措施仍然是利大于弊的。当前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杨再隋先生在《呼唤本色语文》中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自从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课标的要求和理念已被广大语文教师认可并正在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语文作业流毒依然很重,理论上对语文作业的反思相对滞后,再加上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的还在沿用,在实际教学中,各种繁琐的应试练习仍然充塞我们的语文作业。这样使学生怕留作业,学生作业少主动,学习能力下降,作业效果差,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人人都有写作的潜能

随笔化写作的特点就在于一个“随”字。随时、随地、随形、随意。所谓“随时”是指学生的写作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学生可以随时写,不管在课间、阅读课上、自习时间、语文课堂还是周末、假期,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语文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写,自己也写,师生比着发表作品。所谓“随地”是指写作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或其他地方,阅览室里、电视机旁、床头、餐桌上都是写作的场所,只要有感而发,就随手写在纸上、本子上,然后再整理到随笔作文本上。所谓“随形”是指文体不受局限,可记叙,可议论,(下转118页)(上接115页)可抒情,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字数也不限制,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所谓“随意”是指在内容上不受局限,也不苛求主题鲜明,可以描写所见所闻,议论时政热点,透视个人心灵,就像个人博客,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学生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彰显个性。随笔化作文解放了学生,他们感到作文不再神秘,无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落在纸上,既可以与别人交流,也可以自我欣赏。由过去的“为老师写”变成了“为自己写”。写作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和分数,而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当年的李白、杜甫,写作不是为了发表和考学,而是记叙所见所想,表达个人的观点。随笔化作文使写作课返璞归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随笔化作文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的文笔未必多么优美,思想境界也未必多么高尚,但确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想法。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学生的真诚吗?我们不是提倡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吗?我们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吗?通过随笔化作文,我们正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随笔化作文排除了束缚,排除了教条,排除了虚假,学生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对人生的点滴感受,是对真情的自然抒发,是对生命的热爱追求。让学生写随笔化作文,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也不意味着不再遵循写作的规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写得出,二是写得顺,三是写得好。在总体规划上,要求七年级学生“写得出”,八年级学生“写得顺”,九年级学生“写得好”,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初中3年的教学规划和每年的具体安排,都有一条教学指导贯穿其中: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掌握方法—日积月累—养成习惯—自主发展。通过3年的写作训练,学生从“想写”到“会写”,从“写得出”到“写得好”。随笔化作文是一种无序与有序相结合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下的写作是无序的,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字数不限。目的是放得开,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不怕“胡说”就怕“没的说”。但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是有序的,基本的教学步骤是读、评、改、展。学生首先在小组内或班内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根据大家的点评进行修改、扩展,一篇小的随笔作文变成了一篇比较规范的大作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点评学生的作品,有时也朗读自己的随笔让学生评头论足。写作课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有时候,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训练。比如教学重点是训练人物肖像描写,教师不但推荐一些肖像描写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欣赏模仿,还让学生现场描写同学、刻画老师。特别是有的教师敢于“引火烧身”,让学生当场口头描写自己的肖像和性格。学生对教师的描写也力图惟妙惟肖,不乏善意的讽刺之词,引得全班哈哈大笑,老师也不在意。随笔化作文是与大阅读紧密相连的。

参考文献

[1]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建模,(2008).

[2]衡玉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3).

[3]谢华,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探讨,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5).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