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青州广福寺遗物调查

2009-12-11王瑞霞刘华国

敦煌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衣纹袈裟青州

王瑞霞 刘华国

内容摘要: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多方搜集资料,将历年来青州广福寺出土的主要佛教造像进行了整理、分类、分期;对其他主要遗物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山东青州广福寺佛教造像其他遗物造像年代与分期

中图分类号:K878.6:K87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4-0067-13

广福寺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城南云门山办事处后寺村西劈山东麓,北距城约6.8kin(图1)。今佛殿等地上建筑已不存,唯余东、西两处墓塔林和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广福寺记》石碑一块。东侧塔林背靠山崖,现存墓塔10处,其中有明成化四年(1468)示寂本师真空和尚之塔、嘉庆三年(1798)示寂本师果秀林和尚塔。北侧崖面上有小龛120余处,依山崖开凿禅窟两个。西塔林现存墓塔8座,其形状与东侧塔相同,4座为原址修复,其中有隆庆元年(1567)示寂本师经宝藏和尚宝塔(图2)。遗址上散落着许多造像、墓塔等残件。历年来,青州市博物馆通过文物普查、征集、从公安部门接收等多种方式,搜集广福寺遗址出土的历代佛教造像、经幢、建筑构件、瓷器等若干。现将入藏博物馆的该寺遗物分类介绍如下,为大家了解青州广福寺的历史和古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风格提供新的资料。

一佛教造像

广福寺出土遗物以佛教造像为主,从雕刻技法可分高浮雕和单体圆雕造像;从质地可分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造像。下面我们以雕刻技法为主,对造像择其要者进行介绍。残存的佛头和菩萨头,因不知道造像本身情况,一并归入单体圆雕造像类。

1高浮雕造像

此类造像遗留13件,没有完整者,均为石灰石质。按保存现状,以主像保留与否,可分为两种。其中,主像保留者,依主像的体态和服饰,可分为两种类型。

I型:造像体态略显矮短,衣裙下摆外展。例如:

QGF:19一佛二弟子造像(图3),残高38cm。主尊为高浮雕,头残,保留浮雕莲瓣纹的头光。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领襟覆搭左肩,臂外展,胸前露出僧祗支。身前阴刻线的衣纹呈U形。下身着长裙,衣裙下摆外展。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覆莲座上。溜肩、矮短的身材被略显厚重的服饰包裹着。主尊背连舟形背屏,背屏上部残,下部主尊两侧有线刻侧面二弟子立像。二弟子脑后饰椭圆形头光,身着双领下垂的袈裟,衣裙下摆不外展。

QGF:31一佛二菩萨造像(图4),残高18cm。造像上部、右侧菩萨残缺。主尊袈裟略显厚重,上饰双阴线的衣纹,下身着长裙,衣裙下摆外展。其身光由线刻莲瓣、重环组成。背屏左侧保留半侧面线刻胁侍菩萨一身。菩萨发髻高束,身着交领广袖的衣服。脑后饰椭圆形头光,肩饰二圆形物。线条飘逸、流畅。

QGF:69一佛二菩萨像(图5),残高80cm。主尊螺发,肉髻凸起,面相方圆,嘴角含笑,双耳较大,粗颈,宽肩,平胸。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未刻衣纹。衣裙下摆外展。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仰莲座上。右胁侍冠残,宝缯垂肩,面相方圆,袒上身,披帛自双肩垂至腹下交叉转至体侧,着长裙,裙前刻出裙带。左胁侍残缺较多。背屏上部正中浮雕正面舍利塔,塔身龛中雕一禅定佛像。塔顶立三刹杆,上环相轮。塔外装饰山花、蕉叶。塔两侧残留两身供养童子和一身手捧芦笙作吹奏状的飞天。右侧童子手执莲花,左侧童子手持带柄的香炉状物。下部主尊身侧高浮雕倒悬的双龙,口衔莲叶形成基座,托起二胁侍。

Ⅱ型:造像身姿挺拔,服饰贴体,下摆内收。例如:

QGF:32主尊像(图6),残高36cm,胸上部残。身着贴体袈裟,衣纹呈凸棱状,裙摆垂至踝部,左手施无畏印,跣足立圆台上。背屏及主尊基座上残留动物的尾、爪部分。造像保留少量红色彩绘。除上述造像外,剩余造像背屏的局部也很有特点。

QGF:51背屏局部(图7),残高28cm。残留高浮雕飞天二身、线刻火焰纹和主尊头光的一部分。飞天体态清瘦,袒上身,披帛绕臂上扬。下身着贴体长裙,裙摆覆足上扬。双手于腹前捧桃形物。QGF:54,背屏局部(图8),残高38.5cm。正中为浅浮雕侧面舍利塔,塔身上巨大的覆钵非常突出,顶立三刹杆,上环相轮。塔两侧环绕浅浮雕飞天,残留三身,两身托塔,一身托物,均为高鬟髻,袒上身,披帛绕肩、臂飘向身后,腰系长裙,裙摆覆足上扬。背屏上还残留五身线刻的结跏趺坐佛像及主尊和胁侍的头光。

QGF:65背屏尖部(图9),残高36cm。正中高浮雕侧面舍利塔,塔顶立三刹杆,上环相轮。塔周围饰山花、蕉叶。

2单体圆雕造像

此类造像共计63件(单独的脚、手未计),残缺较多。从造像内容可分为佛像和菩萨像两类;从质地分石灰石、汉白玉和花岗岩三种。

(1)佛造像,41件(包括佛头像),从造像形式看,除佛头外,有坐像和立像两种;从服饰看,分祖右、通肩、双领下垂式三种。现依其体态,将造像分为三种类型。

I型:佛像服饰轻薄贴体,宽肩,胸部肌肉丰满略隆起,细腰,体态修长,挺拔。例如:

QGF:24佛立像(图i0),残高46cm,石灰石质。佛像着轻薄的通肩袈裟,未刻衣纹。

QGF:78佛立像(图II),残高92.5cm,石灰石质。佛像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领襟覆达左肩、左臂,胸前露出僧祗支和结带。服饰贴体,阴线刻衣纹。左手施与愿印。

QGF:3佛立像(图12),残高115cm,汉白玉质。佛像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领襟甩搭左肩,胸前露出僧祗支。身前衣纹呈双排U形凸棱状。跣足立于圆台上。QGF:16佛像上半身,残高32cm,石灰石质。着袒右袈裟,胸前线刻卐字符号。

QGF:66佛立像(图13),残高64cm,石灰石质。着袒右袈裟,胸前露出僧祗支,右领襟被左肩垂下的丝绦系住。身前衣纹呈阶梯状自然下垂。下身着长裙,衣裙紧贴身体。左手提衣角。

QGF:73佛像上半身,残高46cm,石灰石质。佛像头残,颈有两道蚕节纹。着袒右袈裟,刻单阴线和双阴线的衣纹。

QGF:76佛立像(图14),残高84cm,石灰石质。着袒右袈裟,衣裙紧贴身体,身前衣纹呈弧形下垂,较稀疏。

Ⅱ型:造像宽肩,胸部肌肉隆起明显,臂胛略瘦。体态挺拔,与工型相比显得僵硬。服饰轻薄贴体。例如:

QGF:77佛立像(图15),残高131cm,汉白玉质。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前露出僧祗支,身前衣纹呈双排U形凸棱状。跣足立于基座上。

QGF:84佛坐像(图16),残高39cm,汉白玉质。着袒右袈裟,右肩覆搭半披,胸前露出僧祗支。服饰贴体,刻阴线衣纹,线条流畅。结跏趺坐。衣裙下摆垂于基座上。

QGF:85佛坐像(图17),残高53cm,花岗岩质。着袒右袈裟,身前衣纹呈阶梯状排列,较稀疏。

QGF:4,佛立像(图18),残高38cm,石灰石质。着袒右袈裟,身姿挺拔,隆胸,未刻衣纹,只在衣裙边缘有着衣迹象。

Ⅲ型:造像胸部肌肉丰满,小腹鼓起。与前两型相比,不再是修长挺拔的身姿,而增添了雍容感。例如:

QGF:415倚坐佛像(图19),石灰石质,残高112cm。造像风化严重,头、颈、右手臂、左足均残,颈部有修补痕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肩覆搭半披,右领襟甩搭左臂外垂于基座上,胸前露僧祗支。胸部肌肉丰满,小腹略鼓。左手掌心向上平放于左膝上。倚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腿前衣纹呈凸棱状弧形下垂。座前两枝莲花交叉后向左右伸出,佛像右足踏于莲花上。

除上述整体造像外,尚有部分佛头像。这些头像均为石灰石质,螺发,肉髻低平。面相圆润,柳叶状弯眉,双目低垂,嘴角微上翘,重颌。颈部残留蚕节纹。例如:QOF:39佛头像(图20),高21cm;QGF:35佛头像(图21),高20cm;QGF:36佛头像,高19.5cm;QGF:37佛头像,高14cm;QGF:47佛头像(图22),高20cm。

(2)菩萨造像,22件(含菩萨头像),根据现有保存状况,将保留身体的菩萨像和菩萨头像分开来作分析。

第一种,保留身体的菩萨像,根据其体态的变化,可分为三种类型。

I型:菩萨像溜肩,含胸,体态修长,衣裙垂至足面下,下摆外展。例如:

QGF:59菩萨立像(图23),残高62cm,石灰石质。体态修长,上身着僧祗支,颈饰连珠与轮状两重项圈,下垂花饰。披帛自双肩垂下,在膝部交叉转至体侧。连珠与珊瑚串成的璎珞自双肩垂于身前、身后,共同结于腹部的圆璧。腰系百褶裙,垂至足面下,裙摆外展。跣足立于圆形基座上。

Ⅱ型:菩萨像,肩宽,胸部肌肉丰满,略隆起,体态修长。披帛与衣裙紧贴身体,下摆不再外展。璎珞的结法多样化,单璎珞出现。例如:

QGF:50菩萨像(图24),残高39cm,只保留上半身,石灰石质。宝缯垂于肩部的二圆形饰件上。上身着僧祗支,颈佩花形坠的轮状项圈,披帛自双肩垂下。

QGF:55菩萨像(图25),残高26cm,只保留腰部以上部分,石灰石质。宝缯垂肩,袒上身。颈佩轮状项圈,下垂花坠,连珠状短璎珞垂于胸前。腰系裙。

QGF:67,菩萨像(图26),残高21cm,只保留上半身,石灰石质。细颈,蚕节纹,佩连珠项圈。袒上身,脑后头发垂至上臂上卷。连珠、宝相花等串成的单璎珞自右肩垂于胸前和背后。

QGF:52菩萨立像(图27),残高28cm,石灰石质。菩萨头残,宝缯垂于肩部的圆形饰件上。袒上身,颈佩连珠项圈。披帛自双肩垂下,在腹下交叠上卷,绕双臂垂于体侧。连珠、胜串成的璎珞自双肩垂下,在腹下结于一锁。下身着长裙,裙腰外翻,裙前三条裙带,下垂三个珠。

Ⅲ型:菩萨像,宽肩,胸部肌肉明显隆起,瘦臂胛,体态修长,显得僵硬。衣裙紧贴身体,裙摆不再外展。例如:

QGF:1菩萨立像(图28),残高87cm,汉白玉质。袒上身,颈饰项圈。披帛自双肩垂下,在腹下交叉上卷,绕臂下垂。连珠、胜串成的璎珞沿披帛方向在腹前结于一璧,绕至体侧。下身着贴体长裙,裙摆垂至足踝。跣足立于圆基座上。

QGF:10菩萨立像(图29),残高57cm,石灰石质。袒上身,颈饰连珠项圈。披帛覆双肩沿胸前下垂,在腹部交叉转至体侧。珊瑚、胜、连珠串成的璎珞沿着披帛的走向。下身着贴体长裙,裙前饰圆珠组成的裙带。裙右侧垂璧。

第二种,菩萨头像。根据其面相的形态,可分为二种类型。

Ⅰ型:菩萨面相方圆,弯眉,杏眼长目,高鼻,嘴角上翘微笑状。例如:

QGF:34菩萨头像(图30),高22cm,石灰石质。头戴宝冠,宝缯垂至耳下,额前头发中分。脑后圆形头光残缺一半,由线刻莲瓣、同心圆、忍冬花环组成。

QGF:42菩萨头像(图31),高25cm,石灰石质。菩萨头戴宝冠,冠前浮雕莲花,宝缯垂至耳侧。额前头发呈五个花瓣状。脑后残留浮雕莲瓣的头光。

QGF:43菩萨头像(图32),高27,5cm,石灰石质。头戴宝冠,冠前浅浮雕摩尼珠。宝缯垂至肩部的二圆形物上。额前发丝形成六个花瓣形。颈部残留一道蚕节纹。

Ⅱ型:菩萨面相长圆,丰满。双目低垂,表情静穆。例如:

QGF:4l菩萨头像(图33),高23cm,石灰石质。头戴花鬟冠,额前头发中分。

QGF:40菩萨头像(图34),高22cm,汉白玉质。头戴宝冠。

二其他遗物

广福寺遗址出土物,除佛教造像外,还有经幢、塔铭、香炉、建筑构件、瓷器等。

1经幢,共4件,均为石灰石质,残缺厉害。从保留部分看,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幢记,其中QGF:15为青州龙兴寺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①。

2隋仁寿元年(601)舍利塔下铭,1合,石灰石质,边长83cm。盖呈覆斗状,中部书“舍利塔/下之铭”。底为方形,铭文书于界格内①。

3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广福寺记碑,l件,石灰石质,高220cm,宽110cm,厚22cm。碑文19行,满行42字,共计760字,记录了广福寺的历史②。

4香炉,4件,分两种类型:

Ⅰ型,QGF:81圆鼎形香炉,高25cm,花岗岩质。双耳,圆腹,三足残。

Ⅱ型,QGF:87石臼形香炉,高18cm,石灰石质。双耳,圆腹,较深,圜底。做工较粗。

从香炉的形制看,当为明清时期民间雕凿之物。

5建筑构件

广福寺遗留的建筑构件有方形石柱础、瓦当、板瓦、筒瓦、滴水等。其中以莲花纹瓦当最为精美,直径在14.5—16.8cm间,均为泥质灰陶,陶质细腻,火候较高,制作精细。分三种类型:

Ⅰ型,莲花纹瓦当,中心为七或八颗莲子的莲房。外单层八瓣莲花,瘦长、饱满、挺劲,莲瓣间间隔凸棱的顶端呈三角菱形。宽沿。

Ⅱ型,莲花纹瓦当,中心为七颗莲子的莲房。外单层八瓣莲花,与I型相比莲瓣间距变大,莲瓣变小,莲瓣间间隔凸棱的顶端呈三角菱形。莲瓣外饰凸弦纹和连珠纹一周。宽沿。

Ⅲ型,莲花纹瓦当,中心的莲房由一圆球和一周连珠纹组成。其外双莲瓣,瘦长、细小,尖端翘起,莲瓣间间隔凸棱的顶端为一花蕾。莲瓣外饰凸弦纹一周。宽沿。

这些瓦当样式在青州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建筑遗址中较多见。

6瓷器

广福寺遗留的瓷器,大多数出土于墓塔地宫中,有白釉盘、白釉缠枝牡丹诗文枕、龙泉窑三足炉等,多为宋代遗物。其中白釉缠枝牡丹诗文枕,长26、高11cm,呈椭圆形,中间内凹。枕面书词一阙。枕身立面饰模印的缠枝牡丹纹。从其纹饰看,应为宋代磁州窑系的产品。

三结语

1寺院的历史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广福寺在城南十里劈山东麓,创始无考。寺有武定二年造像,则亦北魏建矣。隋日‘胜福,唐以后始易今名。金皇统八年重修。明永乐以后迭次修葺。国朝康熙间渐次颓圮。后遂废,神像皆露处。光绪十三年,知县张承燮为葺数椽以庇之,又易其名曰‘兴福云。”在其他金石资料中记载这里有东魏崔氏家族的造像(1)、武定二年刘世明造像②,还保存了其他寺院僧人的骨灰。

从这些描述可知,广福寺曾几易其名,从胜福寺到广福寺,再到兴福寺,又改为广福寺。与出土造像对照,寺院创建年代应在北魏晚期。隋代奉旨在此安放舍利,说明它是当时古青州地区一处重要的寺院。隋唐以后历代皆有修葺,虽没发现更多的造像,但从保存下来的墓塔看,寺院规模不小,僧侣众多。到清代初期,从李文藻的诗中可知仍保存僧塔近百座。据当地百姓回忆,民国时期寺院前的河两岸仍保存了较多墓塔。这是古青州地区规模较大、沿用时间较长的一处寺院。

2造像年代与分期

广福寺遗址出土的造像均为残件,很难进行型、式分析。经与古青州地区博兴、广饶、高青、青州、临朐、诸城等地出土有纪年造像对比,参考青州龙兴寺出土造像[11]和诸城体育场出土造像[i03的分期,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几期:

第一期:北魏晚期至东魏。属于本期的造像有:高浮雕造像中工型造像及QGF:51背屏局部、QGF:54背屏上部、QGF:22背屏上部、QGF:65背屏尖部;单体圆雕造像中菩萨像I型和菩萨头像I型。这一时期造像面相方圆,杏眼长目,面露动人的微笑,佛像肉髻高凸。体态清瘦,瘦臂胛,平胸。佛像多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造像衣裙下摆外展。高浮雕造像多为一铺三身的组合,背屏上部正中为一舍利塔,两侧环绕飞天。飞天体态纤细,轻盈。背屏下部出现了龙衔莲花组成的胁侍菩萨基座。

第二期:东魏末至北齐。属于本期的造像有:高浮雕造像中Ⅱ型造像;单体圆雕造像中佛像I型和QGF:39佛头像、QGF:35佛头像、QGF:36佛头像、QGF:37佛头像、QGF:47佛头像,菩萨像Ⅱ型。本期造像面相圆润,双目微垂,表情含蓄,或微含笑意,或庄重沉静,佛像肉髻微凸。体态修长健美,宽肩,细腰,胸部较前一期略突起。服饰轻薄紧贴身体,将体态勾勒的清清楚楚。袈裟的表现多样化,不再以双领下垂式为主,出现了通肩、袒右、偏衫几种样式。

第三期:北齐末至隋。属于本期的造像有:单体圆雕造像中的Ⅱ型、菩萨像Ⅲ型和菩萨头像Ⅱ型。本期造像面相长方,长目低垂,表情静穆、威严。体态健壮,挺拔,与上期相比显得僵硬。服饰与上期相比变化不大,以轻薄贴体为其主要特点。

第四期:唐。属于本期的造像为单体圆雕造像中佛造像Ⅲ型。此造像从坐姿、服饰、体态看,与青州云门山唐代第4、5窟的主尊像极为相似,体态丰满,健壮,胸腹肌肉突出,右肩覆搭半披,双足踏座前伸出的莲花上。此像应为盛唐时期的倚坐弥勒像。

从上述各期造像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些造像与古青州地区以往出土同时期造像的风格极为吻合,特别是一铺三身的高浮雕造像和薄衣贴体的单体圆雕造像,青州风格极为明显。这为古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只是造像残缺较甚,缺少造像题记,绝大多数无法判断其造像内容。

参考文献:

[1]博兴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博兴县出土北朝造像等佛教遗物[J],考古,1997(7)。

[2]王思礼,山东省广饶、博兴二县的北朝石造像LJ],文物参考资料,1958(4)。

[3]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赵正强,山东广饶佛教石造像[J]。文物,1996(12)。

[4]常叙政,于丰华,山东省高青县出土佛教造像[J],文物,1987(4)。

[5]夏名采,庄明军,山东青州兴国寺故址出土石造像[J],文物,1996(5)。

[6]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J],文物1998(2)。

[7]夏名采,王瑞霞,青州龙兴寺出土背屏式佛教石造像分期初探[J],文物,2000(5)。

[8]临朐县博物馆,山东临朐明道寺舍利塔地宫佛教造

像清理简报[J],文物,2002(9)。

[9]宫德杰,临朐县博物馆收藏的一批北朝造像[J],文物,2002(9)。

[10]杜在忠,韩岗,山东诸城佛教石造像[J],考古学报,1994(2)。

[11]王瑞霞,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分期[C]//中华世纪坛艺术馆,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北朝佛教造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衣纹袈裟青州
“泥人张”的“独门秘籍”
在高校雕塑基础教学中衣纹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浅析法海寺壁画中的线描艺术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记 得 朦胧
速写中如何正确表现衣纹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