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2009-12-10赵国敏金丽枫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必然性基本原则调查分析

赵国敏 金丽枫

[摘要]文章通过对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现状、学生道德素质状况、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阐明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客观必然性与紧迫性。并指出,在实践中要把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努力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德育 调查分析 必然性 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赵国敏(1954- ),男,山东莱州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理论;金丽枫(1967- ),女,辽宁北宁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理论。(辽宁沈阳110032)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院校德育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辽教函[2006]8号)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56-03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为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需要改革与创新,以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对高职院校德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整理了一批反映目前高职德育教学情况的第一手信息资料。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概括出当前高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调查的具体情况

1.德育教学与改革情况。目前,高职院校在德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与高职教育培养新一代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才的教学目标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我们课题组对我院(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经贸英语系06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就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56%的学生对德育课内容不太感兴趣,74%的学生对于所学德育课教学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一般,44%的学生认为所开设的德育课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帮助。就德育课程的设置来看,只有8%的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感兴趣,28%的学生对法律课感兴趣,40%的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感兴趣,24%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感兴趣。就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来看,90%以上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影视作品,多走出校门去感受实际。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德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理论与现实之间具有较大差距的问题。

2.学生道德素质修养方面的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的学生能较好地以“八荣八耻”为标准来检查自己的言行,4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44%的学生处理同学之间既团结又竞争关系的能力一般,54%的学生言行基本一致,36%的学生不太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32%的学生没有崇拜的英雄人物和历史名人。从上述调查的数字可以看出,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与高职院校德育培养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很难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3.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首先,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够合理的状况。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职称的教师少,具有硕士特别是博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少。这样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利于高职德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其次,教师的科研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立项科研课题,特别是省级以上的立项科研课题少。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升格上来的,缺少科研的传统和氛围,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低;二是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是职业技术教育型的院校,不用搞科研,而高职的德育就更不用搞科研,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德育课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显然影响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再次,教学方法落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不强。教师基本上局限在教材范围内进行授课,照本宣科的色彩较浓。近年来,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在德育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与课程教学目的要求相比,效果并不明显,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手段方面,高职德育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组织教学的比重不大,不少院校达不到20%。即使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水平也不高,课件针对性不强。

(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1.部分高职院校对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建设力度偏小。许多院校领导认为有“干这事的人就行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工作上,对鼓励教师重视德育、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缺乏有效的措施。

2.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考核评价的内容不全面,仅仅以考试分数来进行考核和评价,只注重学生政治理论课成绩的高低,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内心世界对是非善恶评价的价值取向、健康心理的构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评价方式不科学。德育评价主体主要是德育课教师,学生自身主动参与较少,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往往感到自己是被动的“局外人”,由此削弱了德育课的育人效果。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客观必然性与紧迫性

通过对上述各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迫切的客观必然性。

(一)从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来看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德育教材偏重于对社会主义德育理论的阐述,而对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特别是对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其德育教学内容不能适应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服务的培养目标。

(二)从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看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德育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必须面对这种形势,在教学中把着重点放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看

德育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面对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过高期望,他们身上背负着学业负担、人际关系的障碍、升学就业的困惑、青春期的烦恼等心理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焦虑的成因,及时予以调整,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二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我国社会各方面的急剧变革,使职业道德受到了空前的挑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将走向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是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从德育教学形式的创新必然性来看

多少年来,我们形成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与手段呆板生硬,说教式与“填鸭式”是其基本形式。“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生动写照。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使德育教学形式与手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德育教师应转变观念,要由德育教学的“主宰”变为主导,树立在人格上师生平等,在教学上教学相长的观念,与学生们在心灵上沟通,情感上相依,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多采用讨论式、辩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影视节目、网上信息、课件制作与运用。使课堂教学由平面的“一维”方式,转变为立体的“三维”方式,使德育内容鲜活生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之中,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

(五)从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来看

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德育教师队伍具有迫切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关系方面的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加之德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僵化与生硬,出现了对这一工作的漠视与冷淡的社会现象,造成德育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局面。为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们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鼓励德育教师走出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增强学术素养。二是支持德育教师出去参观访问,开阔视野、丰富阅历、陶冶情操。三是在评职晋级时,划出单独系列,优先考虑。以上这些方法与措施,有的地区与院校已经实施,并且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德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性原则

1.德育内容必须具有创新性。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是开放式的理论学说,其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特别是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伟大时代中,客观上更加要求德育理论课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德育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因而,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呈现出新特点、新内容、新体系。德育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赋予创造性,使德育课的内容始终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相连接,及时把体现时代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反映在教学之中。特别是要注意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离开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德育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当然也达不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

2.德育教学形式必须具有创新性。我们长期以来所采用的一成不变的德育教学形式,造成了德育教学偏重于道德伦理学习和教育,忽视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始终比较被动等局面。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德育教学的新形式。在教学中,要把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将传授知识和培养个性统一起来,以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完善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最终教学目标。不仅要树立认知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学生,倾听他们的呼声。除了继续采取传统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教学方法外,还要积极采用“声、光、形”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师要积极尝试采用新的课堂模式,如“研究式教学”“热点讨论”“难点辨析”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以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德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不同于科研领域和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上。第一,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以起到言教与身教的示范作用。第二,教学目标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为主。第三,教学策略要从以硬性统一要求为主转变为尊重差异、引导个性为主。要通过德育课的改革与创新,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道德素质方面的支持。

(三)实践性的原则

实践出真知,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是对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客观反映。“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诗句也告诫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德育的历史传统中,具有强调道德践履,注意道德修养的特点。但其总体上强调的是个人修身养性,忽视社会实践对人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决不能只靠让学生在课堂里和书本中去感悟提高道德境界,而应该鼓励他们投身到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火热生活中去。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途径。应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一是要结合学生专业实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向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劳动者学习,树立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奉献爱心、陶冶情操;三是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职业观原则

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多。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从社会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并不理想,这些情况也使在校的学生产生新的思想波动。感觉前途迷茫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者有之,心理焦虑、无所适从者有之。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在德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职业观。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他们明白,只要刻苦学习、掌握真本领,不断完善自己,社会之大、行业之多,总有自己安身立命之地,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其次,要帮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思想,懂得“千里之途始于足下”的哲理,树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思想,凡事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再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你之分的观念。使学生明白,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特点的职业就是好职业,因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立足本职、钻研业务、尽职尽责,就一定会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N].人民日报,2005-11-10.

[2]贾玉娥,郑昭阳.湖南高职院校德育现状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猜你喜欢

必然性基本原则调查分析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如何推动企业文化的实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