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故事运用十七则(一)

2009-12-08鲁金会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葫芦庄子境界

鲁金会

材料一:涸辙之鱼

材料摘引: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庄子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

材料解读:这个故事说明庄子也为生活所困,但古人不吃嗟来之食,“利”这个字,困不住庄子。庄子觉得,要我为了利,丧失很多自由、很多心智,让我用心去为形役,不值得。另外,从监河侯角度,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你在别人心中的分量。

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生存与生命;(2)助人的真谛;(3)坚守;(4)骨气

借鉴结论: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得是精神上的潦倒。

材料二:曳尾于涂

材料摘引:战国时期有三个最大的国家:楚国,齐国和秦国。楚王曾派大臣去找庄子,想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当时,庄子在濮水上逍遥地钓鱼。楚国两个大臣说明请他出山为相的来意。庄子开始讲故事: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

材料解读: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的态度。我们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看破“名”,很难。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前一世,为的是死后追封一个谥号,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他会觉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这个永恒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辛弃疾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但庄子选择了自由。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他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自由;(2)选择;(3)名;(4)独立文化精神

借鉴结论: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名和利。

材料三:鼓盆而歌

材料摘引:庄子的结发妻子先他而去,好朋友惠子,前去吊唁。到他家一看,庄子在那敲盆唱歌呢。庄子告诉他,老伴刚走的时候,我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现在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察其始而本元生。当我真正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原本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天地之间,无非是一股气一股气聚集起来,然后逐渐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孕育出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我妻子顺着这条路回去了。她比我先走。此时此刻,她也许正在一个密室里。踏踏实实地睡觉。她解脱了,我还不高兴吗?想起来,我就忍不住要敲盆唱歌。

材料解读:面对亲人之死。庄子如此坦然欣慰。这种心态,对一些大智慧者来说,庄子做到了。因为在庄子看来,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重新在天界以一种有形的形态回到他生命的本初。这份豁达是人解脱的前提。如果我们真有庄子这样的心态,我们一定会少了许多牵绊和苦楚。

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豁达;(2)乐生;(3)境界

借鉴结论:看破了名,穿透了利,甚至不惧生死,那我们的心灵空间该有多大啊!这是一份大境界。

材料四:葫芦为舟

材料摘引: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有一天惠施去问他,说你看魏王给了我一棵葫芦籽儿,我在家呢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有五担之大。这么大一个葫芦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最后我就发愁了。因为他太大了什么用都没有。他说我把这大葫芦要是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所以叫做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举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粮食,盛什么东西都不行,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想来想去说,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的,不就是为了最后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可它什么都装不了。最后,惠子说:“这萌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庄子告诉他说。你怎么就认为非要刨开它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问,用它当做游泳圈呢?这样你可以去浮游于江海啊!带着一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去漂泊。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建制的产品,它才一定有用吗?

材料解读:同是一个葫芦,惠施和庄子因为境界的大小,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各不同。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事物,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盲点;(2)眼界;(3)有用与无用;(4)思考的快乐

借鉴结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材料五:一棵栎树

材料摘引:树的故事在《庄子》里面讲得特别多。他说我出门去看到了一棵栎树。这棵树被这个地方人奉为社神。已经是棵神树了。这树有多大啊,他说几千头牛在这个树底下乘凉。那树阴都遮得过来。他说这个大树有好几百丈粗。然后有多高呢?就是看上去多少丈不生枝子。那个树枝都在几丈之上。但是当初它立于当途。没有一个木匠愿意砍它,这是为什么呢?木匠就说了。这种木叫做散木,这个树木质非常浮散。用木匠内行人的话来说呢?就这样一棵树要是做船,那船很快就沉;要是做房梁。那个房梁很快就朽;要是做门板,那个门很快就会散: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这样一个东西。它做什么都不行。

材料解读:同在《庄子》的《人间世》中,他说了令人深思的一句话。他说梦见这个木头来跟人对话:“喂喂喂,你白天胡说什么,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早给你们砍掉了吗?我哪能活到今天啊?”一棵树不能成为栋梁,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们朝圣的对象。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

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有

用与无用;(2)天生我材必有用;(3)眼界与境界

借鉴结论:什么叫做有用?我们今天所谓的有用,可能都是一些局部的有用。真正以一种保全大人生以大眼界去做,其实就在于无用而达到至用。

材料六:触蛮之争

材料摘引:庄子曾经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有两个国家打仗。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两国呢,为争地而战。为了这个土地之争,然后打得血流漂橹。而且互相追杀。一追杀就是十天半个月。然后两国民不聊生。这个战争规模打得非常之大。当所有的这些东西都给你夸张地说完以后,最后他告诉你这两个国家争的是多大的土地?这个触氏跟蛮氏。一个住在蜗牛的左犄角里,一个住在蜗牛的右精角里。

材料解读:这可笑吗?大家去看《左传》,看先秦的史传散文,会发现一个观点叫做春秋无义战。大家都在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是其实在追逐这种本土利益的争斗中。没有谁是绝对正义可言的。正义只不过是一个争斗的幌子而已。所以看遍了这些血流漂橹,当你明白他们可争的土地,最大也大不过一个蜗牛壳的时候,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如果谁斤斤计较,谁心胸不广,谁此生就不能做到开口笑。

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争斗;(2)人性的弱点;(3)珍惜;(4)快乐生命

借鉴结论:当我们过分争名逐利的时候,我们失去享受生命的快乐。每一个人应当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材料七:海鸟之死

材料摘引:庄子在《至乐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鲁国国君遇到了一只很大的海鸟,突然之间飞来了。国君对它毕恭毕敬。国君说:这是我国最好听的音乐。好听吗?这些肉都是给你吃的,快吃吧;这是鲁国最好的酒。你喝吧,来。干一杯。他每天用这样的礼仪在供奉这个海鸟。而这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思。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抑郁寡欢,三天就死了。国君问:你为什么不吃呢?我什么都给你最好的了。

材料解读:这是为什么呢?庄子的总结说这叫以人养鸟,而不是以鸟养鸟,是以人喜欢的那种礼仪对待它,而不是以它自己的心思对待它。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强调自己的好心,却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我们对自己都没有认识清楚,又如何能认清客观的事物呢?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里头还少吗?其实不要说对朋友对他人,就有很多人对自己深爱的孩子也是这样呢?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认识自己与对待他人;(2)斯芬克斯之谜;(3)教育

借鉴结论: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就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

材料八:庖丁解牛

材料摘引:庄子的《养生主》里面。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庖丁是怎么解牛的呢?看看他在君王面前的表演:他的手臂抵着,膝盖倚着。人整个动作像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整个过程中,觉得他下刀姿势。他的节奏,合乎古代的很多乐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经首之乐,表现得非常从容漂亮。那头牛稀里哗啦解开了以后,如一摊泥委地,骨骼清晰。牛肉全都剥下去了。庖丁解释:臣之所好者,在乎道也。而进乎技矣。他说人如果有一个更高明的眼睛,我们能够从道上去推导。而不仅仅依凭技巧的话,三年之后我就不见全牛了,在我的眼中。就是它的骨骼了,是透过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能够看到骨骼肌理的走向,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刀子准确地进入它骨骼的缝隙,而不再去硬碰,这样的话我就获得了一种效率。我就可以让它在我游刃有余的过程中。如泥委地。这个庖丁非常骄傲地说,他的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一样。那是为什么呢?他自己说了一句很有奥妙的话,叫做以无厚入有间。

材料解读:我们权且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庖丁手中的那头牛,我们今天真正解得开吗?像庖丁解牛那样,正确全面认清世界上的事物,是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成为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看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失去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如果保持有这样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那么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把握住内心真正的愿望。

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熟能生巧;(2)自知之明;(3)把握规律;(4)解剖自己

借鉴结论: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能够有自知之明。

材料九:伯乐治马

材料摘引:《庄子》有一篇叫《马蹄》,他说马这个东西,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它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经常蹦蹦跳跳。欢欢畅畅。可以去驰骋。这就是马的本性。马这个东西,你给它很高大的屋子,给它吃的它都不感兴趣。它所要的就是属于它自己的一种性情。但是不幸它就遇到了我们人间称为至圣的一个人,叫做伯乐。当伯乐说我善治马,这时候它怎么对待马呢?他修剪马毛。铲削马掌,在马身上烙印,这样一来,马已经死掉十之二三了。然后等到他再进一步要让这些马在一起。能够训练得很好。叫做饥之,渴之,要整之,齐之。前面有这个马嚼子。要把它给拴上,后面要有鞭子赶着它,说到这个时候,马已经死伤过半了。

材料解读:庄子在这里提供给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当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评价伯乐这样一种能够发现天下骏马的良才的时候,庄子认为伯乐恰恰是戕害动物天性最大的凶手,因为他违反了马先天的欢乐,为了使它成为有用之材,而在它的身上,有这么多的雕琢,所以在庄子看来,所有外在的这种雕琢实际上都违反了本初之意。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需要得到尊重,一个生命它本初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

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教育;(2)标准;(3)保持本性

借鉴结论:保持本性,才能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

材料十:圣人之勇

材料摘引:庄子在《秋水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说,孔予有一天出去游学。游于匡地的时候。突然之间遭到宋人的围攻,大家一层一层地包围起来,越围越多,越围越多。孔子一个人坐在那儿。耳听着外面的兵刃之声,弦歌不辍,唱着歌。这时。他的大弟子子路慌慌张张进来,一看老师还这样,就问他说,您还有娱乐之心啊。外面都这样了,不知道因何而来,咱们有性命之忧了,被围在这地方,这么长时间不撤兵。孔子说,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勇敢:一个人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这是渔夫之勇;一个人在陆地行走不避猛虎,这是猎人之勇。而一个在白刃相交于前。能视死若生。这是烈士之勇;临大难而不惧,这叫圣人之勇。孔子说。穷困或通达,有它自然的道理,你要知道时运如何。心中有所秉持。这样才能够突然之间有大难当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心中有镇定的勇敢。这就是圣人的勇敢。

材料解读:圣人之勇告诉人们只有内心的宁静、勇敢。在外在上,才能处变不惊,这就是内心有所秉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我们的内心要有所坚持,否则我们将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材料运用:可用话题:(1)坚持;(2)勇;(3)穷困与通达

借鉴结论:生命有所坚持,生存就可以随遇而安。

猜你喜欢

葫芦庄子境界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宝葫芦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