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农民工代际转换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及化解

2009-12-04罗越红

魅力中国 2009年28期
关键词:化解新农村建设矛盾

罗越红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046-02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初步演化成了三代农民工群体,而当前三代农民工代际转换方式的改变,已经与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一系列较大的矛盾冲突。高度重视、尽快化解这些矛盾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十分紧迫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农民工代际转换;新农村建设;矛盾;化解

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老弱病残留守家园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和普遍,“空壳村社”已越来越多地遍布我国农村。种粮难、修路难、抗旱难、防洪难、治安难等系列难题已构成“谁来建设新农村”这一严峻新问题。而构成这一问题的背景,是代表农村劳动力精英的农民工群体的代际转换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当代农民工代际转换的方式、特点及趋势

我国农民世代沿袭了二千多年的子承父业的代际转换方式,正在迅速地被彻底地改变着。这种变化,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一)第一代农民工留不下,只能回到农村去。第一代农民工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200多万人,年龄在20~50 岁之间,基本方式是离土不离乡,农闲出来农忙回去,农业的生产技能并未丢掉。由于这批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上未接受过任何劳动培训,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他们无法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劳动、医疗、社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更难以获得城市居民的认同接纳,在心理上感受更多的是城市的冷漠、排斥和歧视,因而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也普遍较差。目前,第一批农民工已基本返乡,虽然他们的年龄已是50~60岁,但目前农村的生产劳动主要还是靠他们在维系支撑。

(二)第二代农民工不回去,努力要做城里人。第二代农民工是当前正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年龄在 16~45 岁左右的农民工群体。截止2007年底,他们的人数已过2 亿。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年龄结构更年青。其中,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仅占16%。二是文化、知识、技能普遍比第一代农民工高。其中,初中文化的占66%,高中文化的占11.5%,有16%~30%的人接受过基本就业培训。三是所从事的行业、工种已不再局限于建筑业。统计表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建筑业仅占22.9%,制造业占30.3%, 餐饮、服务、批发零售业占21.7%,其他占25.1%。四是离土又离乡。他们基本上是离开学校就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农忙时也很难回去,因此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已基本丢掉。五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在城市发展、创业、安居正成为这一代农民工的主流意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已远远高于对家乡的认同感。

(三)第三代农民工回不去,未来境遇难确定。第三代农民工即第二代农民工带在身边的子女。严格地说他们还不是农民工,但如果户籍等相关制度无重大改革,他们长大后身份仍将是农民工。他们从小就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并接受较为完备的教育,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更趋同于城里人。他们对农村更疏远更陌生,而对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比上两代农民工的认同感更高、更强烈。因此,让他们长大后再回到偏远的农村家乡去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农民工代际转换方式的改变对新农村建设的严峻挑战

(一)“空壳村社”日益突出,谁来建设新农村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当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如果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的劳动力出现了过剩,那么首先被淘汰排挤出来的必定是那些各方面素质都最差的人。而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恰恰相反,是逆转移,即农村生产力中最核心、最优秀、素质最高的劳动力被转移出来。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中,普遍的情况是老弱病残留守家园,而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还有不少青年夫妇是带着孩子举家外出。现在走进村社,已很难见到几个青壮年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种田难、收割难、修路难、抗旱难、治安难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许多空巢老人说,现在尽管吃穿不愁了,但却觉得生活越来越没意思。农村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最后都指向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谁来建设新农村?

(二)制度安排缺乏有效改善,十年后谁来种田的问题已开始逐步显现。目前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第一代返乡农民工和其他留守家园的老弱病残,他们中许多人年事已高,但仍在田里艰难耕作。而第二代青壮年农民工中,许多人特别是20岁左右的青年农民工基本上已决定不再回农村老家。他们认为即使在城里捡废品、擦皮鞋也比在农村种地强。笔者今年下乡调查,许多地方农户春耕插秧都是老人们自发组织相互帮助完成的,还有一些村社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太多,出现了土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虽然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人们还是不愿多种土地。有些农民算了一笔账:一亩谷子收1000斤,卖800元,一亩麦子收500斤,卖450元,共1250元,扣除肥料、农药、种子、用水、请人帮工等各项费用后,一年辛苦下来, 每亩利润只有700元左右。而外出务工,一个月就能挣800元~1000元,这种情况下出现土地抛荒也就不奇怪了。因此,如果近年内国家在制度安排上不做有效改善,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面临一个严酷的事实:十年后,广大农村谁来种田?

(三)缺乏培训对象,新农村建设培训难的问题已成为现实。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央和各省都专门安排了每年培训农民的经费和指标,但各地在落实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按中央精神,培训的主要对象应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因为他们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但现实是农村中青壮年基本上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春节才做短暂停留,平时政府部门想找些农村青壮年来培训也显得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政府部门为了获得培训经费,便将在农村读初中、高中的中学生也拉来充数,以应付上面检查,这种国家花钱而农民却未真正受益的结果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深思。

三、化解农民工代际转换与新农村建设矛盾的路径探索

(一)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化解十年后谁来种田的矛盾。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存在着农户土地规模超小、土地分割零碎、土地利用率较低等弊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既是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补充和完善,也符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效益这一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能较好地解决目前已经开始显现的十年后谁来种田这一严峻现实问题。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必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以下几种形式可供积极探索。一是向农村种植大户或农业生产化经营企业转包土地经营权。这种转包的特点是转包期较长,农户获转包费也较高。通过这种转包可以将分散、零碎的土地连片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提高效益。二是农户之间的小面积转包。这种转包的特点是操作简单灵活,虽然面积较小且零碎,转包费也较低, 但它却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又不会抛荒土地。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这种转包的特点是农户可用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 与企业共同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近几年各地土地流转的实践看,普遍都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一亩土地一年可收入500元左右的流转费,而接包大户和企业基本上都对土地追加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并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土地效益和农业发展的后劲。

(二)培育建设三支队伍,以化解谁来建设新农村的矛盾。第一支队伍是现存的留守家园的这部分劳动力。虽然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但他们仍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国家应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给予更多的惠农政策以确保他们的收入不因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而降低,从而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参加新农村的建设。第二支队伍是大中专毕业生。政府应每年吸引、接收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开拓创业、为基层服务。这既能缓解城镇就业的压力,也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生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失业下岗职工等每年需安置就业达2400万人,而按每年 8%~9%的发展速度安置就业,每年也只能安排1200万人。因此,国家应出台各种鼓励政策,如户籍可保留在城里,在农村服务两年后考公务员优先,两年连续评为优秀的可直接录用为公务员,并对创业者在资金、技术、税收方面给予扶持等等,以激励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去农村干事业、谋发展。第三支队伍是第二代农民工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人才。对这部分人,政府要积极引导、感召他们回到家乡创业发展,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改变唯学历、唯文凭的人才观,重视农民工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在资金、技术、学习培训、职称评定和评先进、劳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努力为他们搭建回家乡创业发展的平台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施展。

(三)政府、企事业、工青妇等培训相结合,以化解农民培训难的矛盾。各级政府是培训农民的主体这点必须明确,但还必须大力鼓励支持企事业、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一些民间社团等机构来对农民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应坚持重在实效,防止走形式搞花架子。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培训资金使用上,按照谁培训,谁享有的原则划拨培训经费,并实行严格监督、考核、验收,防止层层截留和挪作他用。二是在培训时间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对留守家园的农民,主要利用农闲时安排培训;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要抓住春节前后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不回家的农民工,则可委托当地政府组织、企事业等对其培训。三是在培训内容上,坚持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在保证每个农民撑握一到两门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务工经商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对农民进行一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知识、法律维权知识等的培训。通过各级切实有效的培训,使农民的素质获得较大的提高,以便尽快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化解新农村建设矛盾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
化解我国房地产库存对策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