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高等教育60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09-12-03郭广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区域北京建设

郭广生

在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中,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首都高等教育始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它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首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首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60年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事业在艰苦探索中不断前行,其间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时期:

1体系初步构建和探索发展时期(1949~1965)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北京地域原有公私立高校迅速进行了接管和改造,相继创办若干所新式大学,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和北京工业大学等。经过1952年的大规模院系调整,首都高等教育的全国领军地位基本确立,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据统计,到1965年,北京高校达到58所,为解放前的4.5倍;在校生11.14万人,为解放前的7.2倍;教师2.3万人,为解放前的10.4倍;电视大学和其他业余大学学生5.6万多人。

2遭受重创时期(1966~1976)

在“文化大革命”10年中,北京高等教育事业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超过了其他省市。其间,共有19所学校被撤销,有15所高校被迁往外地,有6所高校被合并,剩下的18所高校也基本陷于停顿和瘫痪状态。高校政治运动频繁,大量校舍被占,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量被毁,教师队伍遭受很大摧残,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业余高等教育更是被一扫而光。到1976年,高校在校生仅为4.6万人。直到198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才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

3全面恢复与改革发展时期(1977~1998)

以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为标志,首都高等教育重新步入正轨,开始全面恢复和稳步发展。与1977年相比,1998年普通高校达到了63所,增加了35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了21.3万人,增长了5倍。成人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了22.75万人,在学研究生达到了3.8万人。同时,北京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高等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到“八五”末期,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9%,在全国率先进入了区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4加快发展和提升质量阶段(1999年以后)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首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到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率先在全国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到2007年,在京高等教育机构共159个(其中普通高校83所,成人高校26所,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50个),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9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首都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达6,700人左右,达到国际发达都市的水平;每10万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首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为了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相继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北京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计划”,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截至2007年,北京共有“211工程”建设院校26所(包括两地办学的3所),占全国的23%,“985工程”院校8所,占全国的21%;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12个,占全国高校的23%;博士学位授予单位83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47个。分别占全国高校的23%和18%。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首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标志,正在成为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和标志。

二、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在不断探索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1理念先导。明确发展目标

首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北京市”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首都教育先导发展战略。《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强调树立首都教育观念,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明确2010年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是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理性发展,分类指导

首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正确处理内涵与外延发展,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理性发展,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内在统一。坚持资源统筹,分类指导,促使高校科学定位,努力形成中央部委院校、市属市管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发展的格局。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能力明显提高。

3改革创新,努力当好全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

几十年来,首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例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之后,首都民办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2007年北京已有民办普通高等院校10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50个,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已占到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41%。近几年,实施“北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首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为全国和区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4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增长,其中政府财政投入更是发挥了教育投入主渠道的作用,使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这一时期同样也是首都高等教育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时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法律依据,在体制改革、教师职称、学位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

5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对外开放为首都高等教育提供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的契机,有利于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得益于向苏联的学习;50年代后期之后,首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了封闭,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之后,首都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开始进入加速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先进发展水平的新阶段。提高质量是高

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只有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满足首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才能在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不断提高首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首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国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发展,要求功能强大的首都高等教育肩负起国家责任

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首都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承担国家责任是首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首都高等教育要通过培养、输送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研发、转化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培育、传播优秀的创新文化,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率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首都高等教育应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引领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处于区域中心地位的首都高等教育发挥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作为特大型城市,在发展中离不开区域合作,这是北京重要的区位特色。京津冀3省市在能源资源、环境治理、经济分工、安全稳定等各方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的战略选择,区域合作势必走向深入。作为京津冀区域的高等教育中心,功能强大的首都高等教育要发挥巨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科研和智力支持,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作出贡献。

3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首都高等教育提供强大综合支撑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全面展开,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的要求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首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都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本关怀,促进教育公平,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搭建平台,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肩负起建设城市精神文明、繁荣首都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等重要使命;首都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贡献力,成为城市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力量;首都高等教育还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者、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为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4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多样化的首都高等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以举办奥运会为标志,首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今后一段时期,首都经济发展将保持持续增长,市民物质生活将更加富裕,精神文化需求空前提高,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资源更为充足、优质、多样、公平、协调、便利、开放。北京高等教育户籍适龄入学人口减少的趋势也为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带来难得的机遇。首都高等教育应该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质量,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把北京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作出贡献。

5首都国际化战略加快推进,要求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坚持走国际化之路、不断提升首都工作的国际化水平是时代的要求。北京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发达和密集的地区,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首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放眼世界,通过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心,为首都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提供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支撑,提升北京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对首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

1金力统筹丰富的高等教育和科技资源

北京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双轨分割,北京拥有的高等教育与科技资源优势不能形成有效合力,未能充分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力。要深化科教统筹,实现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统筹区域内丰富的高校与科研机构资源,形成有效合力,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为首都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为全国的科教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创新之路。

2深入推进首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显现出的弊端已经成为制约首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推进以我为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区域教育的联动发展,推进中央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合作发展,推进科技和教育的统筹发展,迫切需要在体制方面突破,在制度方面创新,使首都高等教育拥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竞争力、辐射力和贡献力。

3努力促进首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之后,已经进入公平和效率并重的协调发展阶段。实施战略转型,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节奏和发展重点,着力推进公平和效率协调发展,是今后中长期内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要把握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首都高等教育为国家服务责任、为区域服务责任和为北京服务责任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自身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首都高等教育。

4追求首都高等教育质量的卓越

卓越的质量是首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的核心目标。要通过重点实施首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首都高等教育创新工程、首都高等教育卓越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特色院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高职院校,全面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区域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为国家和首都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展望未来,首都高等教育要继续努力保持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步性,把握发展的节奏和重点,承担起为国家、区域和北京经济发展、科技发达和文化繁荣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服务的重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区域北京建设
分割区域
寒露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擦桌子
北京,北京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