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特色办学之路

2009-12-03惠桂芝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服装办学

惠桂芝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面临着深刻变革。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一根本问题变得尤为重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回答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指导原则和工作方法。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思考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从学校的发展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同时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导具体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的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的态度抓好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发展思路

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创建于1959年、原隶属纺织部的一所行业性高校,既具有艺术类院校的共性,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一是艺科、工科并重。学校在1 987年改扩建为国内唯一的服装学院之前,立足于行业(纺织工业)、强化专业性(纺织纤维),形成了以化学纤维、纺织化学工程为重点的学科体系,在纤维材料原料制备、纺丝成形加工技术等领域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改扩建以来,学校的学科体系逐渐向以服装为结合点,从纤维材料、染整到精细化工,形成跨学科、综合性的学科群建设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以“服装”为核心的大学科体系的发展思路。二是办学条件有限。自1999年扩招以来,学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多,从2000年的4,997人发展到2009年的7,919人,增长了58.5%。除办学经费、教学设备等有较大投入外,校园占地面积、校舍等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校本部占地127.1亩,远不能适应扩招后的增长规模,生均占地面积也达不到教育部标准。为此,学校先后在河北廊坊大学城、昌平北七家镇租用办学场所。校园面积狭小、两地办学的现实状况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我们不能走大规模招生、大规模引进人才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而必须利用有限的空间,向小而精、小而强的方向发展。三是艺术类专业作为一种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受到较多高校的青睐。据统计,全国普通高校中2/3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这些高校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它们的经济实力和办学资源都比纯艺术类院校好,而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它们已经由抓校舍、校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转到抓学科、专业建设上来,并强调建设中的多学科交叉、文理工相互渗透。与它们丰富的软硬件资源相比,我校无疑没有太多的竞争优势。四是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专业人才短缺。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行业,也是急需人才的行业。按香港、台湾的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共分为13个专业,而我校只有7个专业与之相对应。金融危机虽然波及包括纺织服装业在内的众多行业,但文化所具有的反增长特点,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非但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其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反而日渐增多,这对于我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机遇。

面对以上现实情况,如何利用自身资源,谋求学校的科学发展已成为摆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趋同不可能有发展,差异才有存在的必要。现实的办学条件决定了学校不可能从规模上与其他学校相抗衡,只能从结构层面上突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学科优势在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服装材料的研发等方面,如果放弃这些优势,一味追求大而全,比规模、比全面,就没有任何竞争力,而且自身的特色地位和发展空间也不复存在。学校通过全面分析自身的发展现状与资源条件,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自身发展放在国家建设、北京需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进行科学谋划,确定走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的道路,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

所谓内涵发展,主要是指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办学效益,从而实现最优化的发展。要在统筹兼顾学校内部教学、行政、后勤等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挖掘资源和潜力来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从而达到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所谓特色办学,主要是立足实际,优化利用现有资源,形成、保持并发展自身的优势和强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同我异”的境界。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办学既是培植、壮大办学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校竞争实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在办学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全面掌握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并以之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上,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以来,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住教学评估和筹办奥运的契机,在调整学科结构、推动专业协调发展、解决办学空间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促进校园和谐等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

1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服装教学体系,培养现代服装高级专门人才

认清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和任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发展思路的前提。当前,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培养知识型、研究型为主的高级人才,转变为培养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等应用性岗位为主的中级人才。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规格、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求保持平衡。所以,高校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现代服装是交叉型、综合型学科,涉及到艺术设计、材料学、纺织工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印染整理、人体工效、光机电技术等多学科、多专业。对于现代服装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从服装学科的角度处理好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二是从服装产业的角度处理好设计、制作与营销的关系。学校在深刻理解服装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确立了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宽口径、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通过自主灵活地设置专业方向,凝练专业特色,形成了“大服装”教学的改革思路。一方面,学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培养方式、教学手段符合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例如,在课程体系规划上,改变课程分割过细、课程间相互脱节的状况,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课程间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环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创建科研、技术开发和学生实习的校外平台,构建了“三平台、四环节、三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实验

教学内容,把科学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个中心,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服装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服——爱慕服装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服——新百丽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确定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2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促进艺工融合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它不但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最主要载体,而且是学校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要素。走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之路,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在学科的设置和布局上始终坚持“服装”的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群,构建有影响力的学科“高地”。学校作为服装类院校,现归属于工科院校类别。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及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来看,“服装设计”是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的一个方向,而“服装设计与工程”则是工学类的二级学科,这样,从学科体系上进行学科规划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经过反复研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学校确立了以服装材料、服装工程、时装设计与艺术设计、服饰文化、服装商贸5个方面为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加大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等特色学科建设力度,加大材料学等功底型学科建设力度,促进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学校对学科进行了调整:首先,在加强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的同时,以艺术类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为对象,有意识地开展艺术学学科群建设工作,积极申报“艺术学”一级重点建设学科,使之与“纺织科学与工程”相对应,真正实现艺、工全面和对等融合。其次,调整专业、优化资源,将信息工程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并入艺术设计学院,整合资源成功申报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艺术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划归造型艺术系。同时,在现有办学规模下,在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成衣设计中逐步增设“内衣设计”方向和“运动时尚型服装设计”的专业内容,不断丰富专业体系,保持专业学科优势;商学院现有6个专业的教学均向服装纺织和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靠拢,凸现学校整体学科优势和特色i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则侧重于高新材料、多功能和高性能纺织材料、绿色环保材料、纺织材料助剂、材料检测等,不断深化和完善专业建设。由此,在学科结构上实现以服装为核心,以服装设计与工程、材料学、艺术设计学为重点,促进服装、艺术设计、新材料技术、现代经济管理等学科交叉与互动的发展格局,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专业,实现学科水平的整体提高。

3搭建特色科研平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越来越密不可分,在客观上要求学校建设根植于社会发展的沃土,使学校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现有效对接。如何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教育服务,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学校通过建立“北京市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等,搭建具有服装特色的科研平台,以市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市品牌建设专业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其中,“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要发挥我校材料学科的优势,以新型纤维材料的开发与研制、实现新型服装面料的多样化和市场化为研究重点:“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与北京“时装之都”建设紧密关联,密切关注服装文化研究,举办了“时装之都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层论坛”、“2008春夏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成功推出了国内第一个流行趋势系列研究报告《TRANSTREND 08潮流报告》;“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以解决北京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北京市建设“时装之都”战略,撰写“北京服装产业发展白皮书”等,努力为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历史沿革促成了学校目前艺、工学科并存的格局。艺、工学科不同的工作模式和特点,非但没有减弱学校服装特色的发展势头,反而使得相关支撑学科发展更有实效。这一优势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学校出色完成了运动员领奖服、颁奖礼仪服装、志愿者服装等5个系列服装的设计工作,创作团队主要由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牵头,艺术设计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配合。服装设计中的设计灵感与设计元素固然最受关注,但纸板设计、材料运用、面料选择、印花方式、号型配置以及如何才能更经济地完成制作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一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学校完整的学科设置、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的相对优势。同时,由学校完成的“神七”用袜和睡袋的设计,也包含着人体功效学的知识,是“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科)和“艺术设计学”(艺科)相结合的攻关项目。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校将优势和特色学科资源转化为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为社会服务的贡献力,同时,科研创新和为社会服务又推进了学校的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学校争取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近期,学校还承接到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及志愿者、2010年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服装设计工作,学校的设计能力和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认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给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服装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道具服装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书封与现代艺术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