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非货币资产交换当中商业实质判断的几点看法

2009-11-20廖启龙

财经界·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实质现金流量会计准则

廖启龙  金 红

摘要:会计政策趋同的过程中,引进新的政策和概念,不要太专业化和难以理解,要让大家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学术界不单单是把先进的东西引进来,而且还需要思考引进来后,如何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使用,毕竟引进不是目的。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会计从业人员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更好、更快的和国际接轨。为此笔者从概念、行业、企业、人员层次等多方面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唤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研究热情,使我们的准则和制度在引进和制订时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关键词:非货性资产商业实质风险

近年来我国会计体系改革发展很快,与国际间的交流和与国际会计体系的趋同也发展很快。2007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会计准则体系。实施会计准则体系,是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国会计整体水平所迈出的重要步伐。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当中商业实质也是引入的重要概念。

商业实质的判断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二章第四条给出了判断条件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充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是换人资产能够采用公充价值计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的重要概念。在确定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重点考虑由于发生了该项资产交换预期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通过比较换出资产和换人资产预计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确定非货币性次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只有当换出资产和换人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较大时,才能表明交易的发生使企业经济状况发现了明显改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而具有商业实质。

就企业会计准则给出的判断条件本人认为有以下不足:

一、概念模糊,没有给定性的结论,不易理解

准则当中给出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以及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人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充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什么样的情况下风险、时间、金额为显著不同?公司价值相比是重大的?再说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企业性质不同差异很大。

(1)风险

如风险上,行空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有些大的行空公司甚至净资产不足10亿元(翻阅东航的财报发现,其754.71亿元的总资产包括106.47亿元的流动资产、140.37亿元的长期投资、596.02亿元的固定资产、其他23.10亿元以及15,09亿元的无形资产。如果剔除15.09亿元的无形资产项。东航的净资产将是-3.7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这是全行业的共性问题)。但对其风险评估不能简单的看资产负债率。因企业国有性质决定我们再对其风险评估时,很多时候不受一定因素影响。另外管理者、评估者对风险的态度也决定了风险评估的结果。

(2)金额

金额上到底多大为显著,受企业规模、行业不同影响较大,同样的金额在规模大小不同企业差异很大。这在固定资产认定上就是例子。比如制衣企业,他们所用的资产除厂房等建筑物外基本上是缝纫机单位价值很低,而一些化工、机械、钢铁甚至是造船等资产价值较大,单纯的以1、时间标准——使用年限2年以上;2、价值标准-2000元以上,来确定是否为固定资产就很难确定。或者很难达到适合所有企业。

二、专业性强,有些判断行业不好掌握

在判断风险、时间价值、现金流量时,会涉及到财务管理学、高等数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专业性强,要求对专业领悟和理解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及从业经验丰富等才能更好的完成。

三、各公司财务从业人员层次和专业知识及领悟局限,不能更好的使用和利用

我国会计改革较晚和国际接轨也是近十几年来才加快步伐。会计从业人员层次参差不齐。现在我们要改变过去的由老先生带新会计的做法,国家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来培养财会人员。充实和壮大财务队伍。要让那些经过正规教育的有专业知识和有能力的人员充实到财务队伍当中来。使我们国家的财会队伍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国家财政部门要定期的组织财会人员培训,使财会人员在工作当中也能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通过人员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即把国家新的财经制度传达和让大家领悟又让所有人员能有交流的环境。当然财政部门和相关职能培训机构也一定要真正的负起责任来,改变有些地方只管收钱给证的做法,做到监管和服务过硬。

四、各行业、企业不同,对理解和使用上差异很大

我们的判断标准只给出一个框架,各个个从业人员,在理解和使用本制度的时候,首先会在站在本行业上的来使用,这无可厚非,但同属一个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地域、不同人员、不同素质决定了在使用本制度上有可能存在重大差异。这会给执行和监管者带来很多争议,所以要做到争议更小是我们立法者的方向。

五、对未来现金流量、风险等估计和判断不同企业不同人员采用不的数学模型和对风险的态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现金流量

估计投资方案所需的资本支出,以及该方案每年能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会涉及很多变量,并且需要企业有关部门的参与。诸如:销售部门负责预测售价和销量,涉及产品价格弹性、广告效果、竞争者动向等;产品开发和技术部门负责估计投资方案的资本支出,涉及研制费用、设备购置、厂房建筑等;生产和成本部门负责估计制造成本,涉及原材料采购价格、生产工艺安排、产品成本等;财务部门的任务是为销售、生产、等部门的预测建立共同的基本假设条件,如物价水平、贴现率、可供资源的限制条件等。为了正确计算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我们还要注意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不要忽视机会成本,方案对其它部门的影响以及对净营动资金的影响等。所以要得出正确或接近实际的现金流量可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2)风险

任何项目总会有风险,未来的现金流量也肯定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置项目的风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项目的风险有两种处置方法:一种调整现金流量法,另一种是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前者在理论上受到好评,后者在理论上受到批评,不过在实务上经常应用后者。原因是风险调整贴现率比肯定当量系数容易估计。此外,大部分财务决策都使用报酬率来决策。调整折现率更符合人们的习惯。解决了风险调整折现率后,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确定项目的风险调整折现率,不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么一个系统的多学科的复杂的计算、分析、整理过程,要想用好确是个不容易的事情。

六、学理和实践要结合,使之更易操作

前面讲到实施会计准则体系,是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国会计整体水平所迈出的重要步伐。但如何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趋同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原则,否则简单的趋同只会带来不切实际和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趋同有这么四点认识:一趋同是进步,是方向;二趋同不是简单地等同;三趋同需要一个过程:四趋同是一种互动。笔者认为趋同还是取长补短过程。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趋同而趋同。简单的“拿来主义”只有不适应国情以至失败。我们只有在趋同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把那些“精华”能为我们所用的按照我国的国情加以整理使用,而那些不适合我们的,我们只有放弃,我个人觉得国际间的会计准则体系趋同是必然。但趋同也不能“失去自我”。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会计政策趋同的过程中,引进新的政策和概念等,不要太专业化和难以理解,要让大家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学术界不单单是把先进的东西引进来,而且还需要思考引进来后,如何让大家理解和更好的使用,毕竟引进不是目的。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会计从业人员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更好、更快的和国际接轨。

猜你喜欢

实质现金流量会计准则
照猫画虎
试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防范
A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印发
例说追及问题的解法归类
浅论现金流量管理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
自由现金流量与会计现金流量的比较
ERP系统中现金流量表编制与审计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