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禁”把部分中国人逼成了“倭寇”

2009-11-16柳长街

百家讲坛 2009年18期
关键词:徐海倭寇走私

柳长街

14世纪时,大明的海禁政策在丰厚的走私贸易利润诱惑下,逐渐崩溃。与日本人的长期交往,使不少沿海豪户,都进行着大规模的走私贸易,“法不能止”。

与富户们的大规模走私相伴的,是明代中叶的政治腐败,贪官遍地。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沿海许多失地的贫民,也纷纷入海求生。

最后,这些势力在非官方的潜规则的整合下,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武装走私集团。他们的前哨是沿海的富商大姓,富商大姓替他们囤积、销售货物。

在市舶司被全部撤销之后,日本“入贡”贸易的正常渠道完全被关闭,携贷而来的日本人,只好将自己所带的货物,赊卖给本地的商人。走私集团的销售渠道与日本“入贡”的销售渠道出现了严重的撞车。货物无法顺利销售出去,许多日本人开始转向更便捷的生财之道:烧杀抢掠,倭寇开始成为祸患。

与日本人相似,中国的民间走私集团也日益陷入困境。据《明实录》记载,当时的沿海民间走私集团中,最著名的首领是王直与徐海。他们货物交易的中转站是余姚的富户谢氏。明朝撤销市舶司之后,谢氏手里的那些“倭货”难于出手,只好大量降价抛售,欠下王直等人许多货款。

王直、徐海等人不断逼索,而谢氏又根本无力偿还。万般无奈,谢氏竟恫吓王直等人:“如再相逼,将向官府告发。”王直等人不甘心财货两空,于是伺机报复。他们纠集一群同伙,包括与其熟识的日本倭人,趁深夜冲入谢宅,烧杀抢掠,将其家财一扫而空。

而荒唐的是,地方官员闻讯之后,竟玩忽职守,懒得作任何调查,想当然地向上司报告说这是一起倭寇入侵。

先例一开,王直、徐海等人此后所到之处,也无不打着倭寇的旗号。其实其集团内部,真正的倭寇寥寥无几。这些“中国倭寇”的出现,让沿海的海防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但政府却仍然一律简单地将他们全部当作日本的真倭寇处理。

猜你喜欢

徐海倭寇走私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明代中日堪合贸易终止原因刍议
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研究
试论明朝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原因
智辨走私贩
寻找石像
徐海星:毫不费劲减十斤
作品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
走私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