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学模式意识

2009-11-09周如俊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意识探究

周如俊

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理论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内涵性描述。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教师教学的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没有一种模式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课堂教学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教学风格而设计的。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运用中,教师常常批评别人非此即彼,自己又不知觉陷入了传统教学模式“钟摆”的惯性之中。那么我们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学模式的科学意识呢?

1.树立教学模式的“研究”意识。借鉴和模仿是形成教学模式的途径之一。考察那些优秀教师所以取得成就的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他们有着清醒的模式意识。而一些教师教学水平层次较低,其原因之一就教师没有养成对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进行“模式”特征上的认识与分析的习惯,仅把教学能力的增强局限在具体学科内容的熟悉与某一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因此我们教师要养成教学模式的“研究”意识。

第一,模式定位。教师能通过对自身教学活动的经常反思和总结,以明确自己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学模式的类型;第二,寻求规律。教师要善于将自己习惯运用的教学模式向某种教学的理论或思想靠拢,自觉地寻求其理论指导;第三,模式提升。能根据学习或教学理论的新观念、新进展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模式的层次;第四,模式选择。教师能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条件、教师以及学生特点等因素来运用和选择教学模式。

2.树立教学模式的“扬弃”意识。当前一些学校推广杜郎口的模式(每节课老师讲授不得超过10 分钟,学生活动不得少于35 分钟)的“愉快——合作学习”课改教学模式,并且滔滔不绝介绍这种授课模式的“实用”好处,还说学校要求科科“学”、堂堂“学”、班班“学”。但是冷静地反思,这种替“师”破茧的课改教学模式的“模式化”管理,似乎违背了教育学的“因材施教”的原则、辩证法的“扬弃取舍”原则、学校工作中“实事求是”原则。

这里有个疑问:这种离开教学整体片面强调师“讲”与生“动”的时间模式化,会不会导致教师教育主体内部失调、失重?难道“讲”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联想到最近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开讲的“百家讲坛”,易老师“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仍然能获得成功,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教师无论选择应用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时都要有灵活性与适用性。因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活动常常是综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和运用,在选择时应该是各取所需。因此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讲授法、直观法,还是实践法、复现法,我们选用时,并不是哪个不好,哪个最好,哪个应被抛弃或要改革它的问题,而应“扬弃”,多种模式的互补融合。

3.树立教学模式的“生成”意识。一些课改示范课,几乎每一节课教师将大量的现代多媒体图片、文字、声音等将教学引入全新的境地,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笔者从一节数学课看,虽然既有多媒体三维空间的演示,又有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但是整节课这位老师似乎变成了“演员”“讲解员”,学生们成了老师的热心观众。这样媒体教学现代化,和以往灌输、填鸭的教学方式依然一样,只不过披上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外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应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随时会生成新的观点、冒出新的思路,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全部预先制作出来的,教师也不可能有时间及时加入到课件当中。事实上有时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浅显的点拨与简洁的板书也可使教师随着学生思路灵活地改变预设,使师生的互动性更强。

4.树立教学模式的“深化”意识。当下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学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小黑板上交流,学生的确是自主“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探究教学的有效性还很低,似乎把合作探究学习还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装饰,一种时髦,或合作匆忙,草草收场;或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其实,合作探究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实现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间学习“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是我们要因课、因生、因师、因校等具体因素而灵活运用,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

5.树立教学模式的“创新”意识。当前许多教学模式大都是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或一个层次上去理解课改教育理念,并且都似乎“偏于一隅”地强调了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应该说认真咀嚼这些新模式、新思想,对教育教学不无启迪作用,但是如果教师抱着一种标新立异或急功近利的心态,趋之若鹜,盲目跟风,会不会造成“泡沫化”短期教学行为?其实,选定了一种教学模式,理论上应该尽可能创造与之适应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完全按照模式的程序逐步实施,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教学活动,对一种模式的完全服从,必然以放弃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自由为代价。选择一种教学模式,除了按照其操作程序进行应用外,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论和思想内涵,必须置之于教师学生教育的整体框架之中,必须从学生、教师等实际状态出发,因班选“模”、因生用“模”,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学”和“创”。

6.树立教学模式的“变式”意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即使是同一门学科,因教学内容等差异,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不能相同,必须因生而变、因师施教。我们决不能成为教学的模式化重复者,教师更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追求,否则“南钱北魏”教学风范永远不会出现。由此,也许有的教师要问,理想的课改教学模式在哪里?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模式应基于以下的六个基点而灵活选用、组合优用:课堂教学是学生温馨的港湾、自主学习的舞台、思维与创造的“超市”、师生互动的“动感地带”、课堂文化的“孵化器”。因此在选用教学模式时一是要借鉴学习,熟悉多种教学模式,二是要活用,整合多种模式,三是要超越模式,走向教学的自由境界。因此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应该是有形无模。

7.树立教学模式的“集成”意识。何克抗教授说过,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理论依据。但是当前在课改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新教学模式由于其先天不足,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改理论准备不足,指导思想不明确和评价体系先天性缺失,在模式建构与借鉴中只注重了教学模式的某几个方面,没有系统地集成,就拿到实践中应用,效果自然不明显。因此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构建,学校管理应基于五个要素于整体中考虑:一是指导思想,即建立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二是教学目标,即预期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也就是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变化;三是操作程序,即完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四是运用策略,即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五是评价体系,即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8.树立教学模式的“放飞”意识。当前,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日渐兴起,不少教师通过努力,但很难地走出传统“知识课堂”的窠臼,创造“新课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个中缘由很复杂,但是我们不妨也从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端正思想”本身找原因。课改教育思想、模式不是人为的概念堆砌和演绎,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自身实践中的意义追求和规律探究,教学模式本质上应是自由的、丰富的、发展的,任何人为的统一和强加最终都是徒劳的。因此,当前实施课程改革中,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当务之急不是一厢情愿地强制性端正教师教育“思想”:人为模式“规范”。而是给教师课改“教学模式”以更多的教育选择与放飞!“教学模式”选择与放飞是一种“自在”:课改教育思想、模式同教育实践同“在”;“教学模式”选择与放飞是一种“自为”:课改教育思想、模式与个性同“为”;“教学模式”选择与放飞是一种“自律”:课改教育思想、模式与行为同“律”。由此,教学模式一经成为教师一种意识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实验、充实、发展的时候,其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将是不可低估的。

(作者单位:江苏灌南县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意识探究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设问引导探究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