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词风格漫议

2009-11-04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旷达诗化

周 杰

摘要: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举足轻重。人们常围绕“豪放”一词来概括苏词的特点,这种评说难免有失全面,有过偏颇。本文通过对苏轼词作风格的全面解读,概括出了苏轼词作的创作风格:诗化、清雄、旷达。

关键词:苏词;诗化;清雄;旷达

有关苏轼的词作风格,自宋迄今,评说者难以数计。或宏篇伟制,或片言只语,林林总总可谓尽矣。本文无力再创什么新意,只是泛谈而已。梳理一下前贤的论述,汲取其中的精华,若能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对当前的教学与文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也许不无裨益。

谈到苏词的风格,但凡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都会脱口说出“豪放”二字。知道他是豪放派的代表,甚至知道他是豪放派的开派者。词之分“婉约”与“豪放”两大基本流派,起于明张綖撰、王象晋《诗馀图谱 ·凡例》后之“附识”:“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清王士禎《花草蒙拾》把张綖撰的两体说引申为两派,他说:“张南湖广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这里已明确提出流派一说,但仅以婉约、豪放来概括词的流派,似欠妥帖。对此,我不多再加以评论。我想说的是若简单地用豪放来概括苏词的风格,真的是有失偏颇。

那么,又该怎样来概括苏词的风格呢?首先我们应该搞清“风格”一词。所谓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一解释可以知道,我们要分析的是苏轼词作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因此我认为苏词的风格可以从两方面来概括:诗化和清雄旷达。前者是他的创作主张;后者既是他的艺术特点又是他的思想特点的总结。

我们在苏轼的《与蔡景繁书》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语句“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这也正如陈师道所称“子瞻以诗为词。”在苏轼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词为艳科”。在风格上主柔曼婉媚;在内容上只描写艳情。及至苏轼,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使词由为文造情应歌而作转为感事而发。把词的视野由单一的相思艳情转向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和广阔的现实人生,凡诗中可以表现的内容,词中亦能。正如刘熙载所言:“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词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开掘。用词写悼亡始于东坡,他把诗的题材引入词,同时也把诗的那份凝重深沉引入了悼亡词。

江城子

乙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在那超凡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那泪流千行,肝肠寸断的苦痛。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在仕途上起起落落,多次被贬,所到之处甚多。因此在他的词作中,所提到的省市也真不少:如山西长沿《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江苏徐州《永遇乐》(明月如霜)《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江苏扬州《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连云港《更漏子》(水涵空);浙江湖州《南歌子》(山雨潇潇过);山东济南《阳关曲》(济南春好雪初晴);诸城《望江南》(春未老);湖北武汉《满江红》(江汉西来);湖北黄冈《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海南《减字栏花》(春牛春杖);成都《河满子》(见说岷峨凄凉)等等。在这些词作当中,东坡或者抒发离别之恨,或者状写思国之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无论是从内容的丰富,还是从意境的广阔来论,绝不逊色于历代诗作。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他的“词为诗裔”这一主张密不可分的。正是这一文学主张的施行,构成了苏轼词作的第一大特点:诗化。

如果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是他的精神的自然流露,那么,苏轼词作的第二特点可以概括为:清雄、旷达。

要想了解苏词的风格,就应该了解他的境遇与情怀。可以说苏轼是一位难得的天才,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通才”。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论过:“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怜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词人,是生性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传》)这段文字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他天性乐观,认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超然台记》)即使被贬期间,仍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所到之处,他都会对当地百姓有所建树,成为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在任杭州太守期间,他了解到由于水草过多无法打鱼,就除草挖泥,又用这些泥草筑堤。这样,既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困难,也方便了交通。为了百姓,他使自己成为了一名水利工程师。东坡虽然一生经历坎坷,一波三折,但他最高还是做到了皇帝的秘书这种高位。他是不可多得的通才。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精品,而且在思想上、在改变生活质量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与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洒脱、旷达、自然、纯朴。正如他对弟弟子由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东坡在逆境中写有很多表现其乐观旷达思想的词作。《水调歌头·中秋》即为一典型词作。这首词写于他因与王安石等人不合,自请外调,离京五年之时。这时的他有迷茫,有困惑,但我们还是可以体会他那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人生的极尽畅想。词的上片侧重写天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连续的两个问题道出了作者的迷茫,实则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但“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个“欲”,一个“恐”,进一步地表明了作者那份困惑:正是“出世”与“入世”、“进”与“退”的矛盾困惑着他。。东坡很是欣赏陶渊明,但他却不能完全归隐。是真的担心高处不胜寒吗?接下来作者给出了答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他的热情让他留在了人间。下片则侧重写人间。仍然是天地对照来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把人间之事与天空之物相对照,说明其同样不可逆转。正所谓“此事古难全”。尽管如此,并不防碍人们有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我们所读到的是作者那份洒脱与旷达,对人间世事的豁然态度。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他的一生,以及他一生的创作。

在他被贬黄州之时,又写下了使之成为豪放派代表的“千年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绝不是以往词人可以拥有的气魄与胸怀。把景物与人物相结合,构筑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思索。接下来,拉一近景“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了具体的人物、地点。“乱石穿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穿、裂、卷”三个动词的运用,使整个画面有了充足的动感,表现了作者如弘的气势,让我们的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也许这正是他的豪放所在。为了避免全词的过于平直,下片笔锋一转,“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使整首词刚中有柔,张弛相配,正如姚鼐所谓“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同时也让人充分地领略了人生的跌荡起伏、坎坷不平。因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除了读到那份壮志未酬的感慨外,丝毫看不到抱怨、不满与懈怠。“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人生茫茫,只能勇往直前,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天地依然宽广。通读全词,给人以涤肠荡肺的震撼。另外还有很多被贬时期的词作,如《西江月》(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同样表达了词人超尘拔俗,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实为俗人难以到达之境界。

再来看看其清雄风格的体现。所谓“清雄”即为清新雄放。从审美风格的类别来看,清与雄相去甚远。清偏于优美,雄则属于壮美,是相互对立的一对风格范畴。但过清则无力,过雄则犷悍。而清雄相属互补,则刚柔相济。东坡论书云:“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题颜公书画赞》《东坡题跋》卷四)论画云:“山水以清雄奇富变态无穷为难。”(《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东坡题跋》卷五)论文云:“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与米元章九首》之一,《东坡续集》卷七)(中国词学大词典)

东坡清雄之代表作甚多,在这里简要分析一下《卜算子·孤鸿》。“孤鸿”即是清与雄的极好配搭。孤字体现了清静幽雅,而鸿则体现了那份高旷俊雄。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借月夜孤鸿来抒发情怀。上片都是清静的描写:“缺月、静、幽人、独、孤、影。”字字句句都在烘托那孤寂、冷清的氛围。但苏轼的诗词永远都是那样百味聚于其中,有喜有悲,有快乐有忧愁,有清新亦有雄放。这也正是他乐观的天性与残酷的事实之间斗争的真实写照。无论现实怎样,东坡那不灭的热情永远在胸中燃烧。下片一个“惊”字用得很是巧妙,使那份孤静立刻有了勃勃生气。因此即使“寂寞沙洲冷”,我仍然“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份“清雄”正是东坡品格的体现。正如黄庭坚所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参考文献:

[1] [明]·张綖撰、王象晋.《诗馀图谱》[M] 山东齐鲁书社,1997。

[2]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 林语堂.《林语堂文集第六卷·苏东坡传》[M]作家出

版社,1996。

[4] 陈迩冬.《苏轼词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马兴荣、曹济平、吴熊和.《中国词学大辞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旷达诗化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八月》:日常叙事中的诗意美学
坐在树荫下读的小说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自行车变奏曲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旷达者得不足慕,失不必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