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战争装备动员和力量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2009-11-02吴树银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7期

吴树银

摘要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增多,甚至呈现常态化的形势之下,非战争军事行动员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紧急事件发生时,部队能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体现部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能战度”。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装备保障和装备力量建设在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公共卫生救援、国际维和与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 装备动员 装备力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E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358-02

人和装备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军队战斗力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需要人装高度融合才能构成战斗力的牢固链条。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增多,甚至呈现常态化的形势之下,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胡主席强调指出:“要把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放在军队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全局中加以科学筹划和实施,努力使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一使命凸显装备力量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一、目前非战争装备动员和力量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部队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社会现实纷繁复杂的情况下,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为适应形势任务需要,无疑要求部队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延伸和拓展其基本职能,将执勤、处突和反恐为中心的基本任务转变为应付以非战争突发事件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威胁。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组织处置必然成为事发地区党、政、军、民共同的中心任务。突发事件中既有“天灾”又有“人祸”,由于参加的单位多、灾情复杂,组织协调工作十分繁重,这给装备动员和装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装备动员和装备力量建设涉及部队与部队之间、部队与地方之间、部队与民兵之间、民兵与民兵之间的军警民一体化行动,需要化解各种矛盾。紧急事件发生时,部队能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体现部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能战度”。它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释放战斗力的能力,是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完成这一课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装备保障和装备力量建设。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装备保障和装备力量建设在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公共卫生救援、国际维和与人道主义援助等行动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只有人和装备的有机结合,促使战斗力提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打击恐怖活动、处置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非战争行动的需要,需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和信息力等资源,以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确保遂行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非战争装备动员和装备力量建设的现状

一是装备动员和装备力量建设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地方动员机制作用不够明显;二是装备力量储藏社会的情况了解不够清楚,与动员机制要求不相适应;三是部队与部队之间,部队与地方之间,部队与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造成应急动员脱节状况;四是动员预案不实、不全、不具体的情况在部队和地方政府部门中不同程度存在;五是部队和地方政府中的动员机制灵活度不高;六是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地方建设专业队伍的制度还没有形成,部队建设专业队伍的机制不够健全,培训机制跟不上装备的发展;七是配备的部分装备器材不适用、不配套、质量性能差、寿命短,更新和维修跟不上。

三、把握非战争装备动员和装备力量建设的对策

一是建立应急动员机制,让部分保障力量植根于社会,把社会保障潜力转化成保障实力。应急如应战,救灾即打仗。部队一旦有非战争行动任务,为了在瞬间极大地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必须依托高效应急动员机制,把社会保障潜力快速转化为保障实力。如在“5·12”抗震救灾中,军队在装备应急动员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紧急关头,国家发改委启动应急装备保障预案,迅速从全国各地为部队调集了280台、价值2亿多元的大型工程机械;关键时刻,四川省国动委又在总装备部的协调下,为救灾部队征集了一批工程机械和操作人员、紧急动员和征用地方装备资源成为部队完成灾区建设的利器。从这可以看出装备应急动员和力量建设重在机制,功在平时。

二是做好非战争军事装备动员准备,促进装备力量生成与完善。完善平战结合的动员体制,兼顾应战、应急多重需求。一要整合动员资源。赋予各级动员部门突发事件动员的职能,明确相应的任务,做到职责清楚,任务明晰。为实现指挥上的统一、力量上的集中和保障上的及时,应整合现行的条块分割、各负其责的各种危机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国防动员体制为主体、平时与战时自然衔接、应战与应急合理兼顾、维护国家安全与促进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动员体制,对处置突发事件动员活动实施统一领导、集中指挥、综合协调和分类指导。二要理顺动员体制。动员行为具有国家性、政府性和社会性,政府无疑是各项动员活动的主体。要增强各级政府的主体意识,使之在领导、决策、组织、实施上真正唱主角,与军事机关共同抓好动员工作落实,协调和处理好军队与地方的关系,形成国家、军区、地区纵向贯通,军队、地方横向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网状布局,军警民总体配合的动员体制。三要健全动员机构。抓好动员工作的贯彻落实,加强各动员职能机构建设,强化对动员活动的组织领导。

三是形成富有弹性的装备动员机制,提高快速动员能力,把装备保障力量建设落到实处。一要区分动员职责。规定国家、地方政府、军事机关、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等在动员活动中的职责与义务,有效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动员合力。二要实施分级动员。遵循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威胁,划分动员等级,确定相应的动员需求、环境和任务,明确合理的动员模式、规模和范围。三要构建动员信息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好动员情报网、通信网、警报网及指挥网,快速搜集、传递、分析和处理动员信息,辅助实施动员决策,及时评估动员效果,提高快速预警、快速决策和快速处置能力。四要搞好动员储备。根据各地区非战争威胁的不同,储备相应的装备、器材和物资,完善储备体制,建立储备基地,合理分配储备,整合储备资源,提高管理效益。五要建设快反力量。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和防空、工兵、防化、通信、侦察等专业技术分队以及通信、交通、维修等对口专业分队建设,提高其快速动员和快速遂行任务的能力。

四是制定周密完善的装备动员预案,做好应急动员准备,使装备力量建设随时随地处于良好状态。一要搞好潜力调查。结合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动员潜力调查等活动,摸清本地区人力、物力和科学技术等资源的规模与布局情况,掌握可供装备使用的潜力,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准确预测危害。根据军事形势的发展动向和本地区具体情况,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型、样式、规模、强度以及时间与地点,评估不同的装备动员需求,明确相应的装备动员任务。三要科学制订预案。根据预测的各种情况,规定装备动员的方式、内容和范围,明确调动各种资源的规模、数量和方法,制定应急措施。同时,应加强对装备动员预案及配套计划的可行性论证。要建立分门别类、系统配套的预案计划体系,并使国家、军队、各级地方政府的装备动员预案相互衔接,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四要加强动员演练。灵活运用指挥机构演习、室内演习、网上推演、研究性演习等方法,组织形式各异、内容不同、规模不等的动员演练,熟悉动员程序,检验动员方案,增强动员准备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构建有权威系统的法规体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非战争装备动员和力量建设事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大局,牵涉到军队和地方,连结着平时和战时,涉及到国家与个人、全局与局部等各方利益。要保证装备动员的顺利高效,防止主观随意性,增强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尽快构建权威系统的装备动员法规体系,使各项装备动员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发展,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五是组建专业队伍,提高装备使用效益。组建专业对口、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稳定可靠的装备保障专业队伍是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重要前提。针对目前部队装备器材更新梯次比较慢、部分产品趋于老化、易毁难修、一些装备科技含量高、与士兵具备相应素质差距大等特点,组建专业队伍很有必要。同时还要根据部队装备不能完全满足任务需要这一实际,要本着任务牵引和建为所用的原则,在组建好自身现有装备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参与地方与部队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建设。例如,维稳处突的应急分队,抢险救灾的防化、舟桥、维修、网络、通信、电子等技术保障分队,使之成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骨干力量。

六是配齐配好装备器材,充分发挥装备器材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目前部队部分装备器材在配备上落后、不配套、不贴近实战、装备质量差、不便于携带和机动、配发不够及时、很多装备器材已过使用年限或使用年限较短、配发的器材不很适用,在使用和管理中对装备器材的性能不够了解,维护保养不够细致等实际。各级装备部门要按照有利于战备、有利于遂行应急任务、有利于训练的原则,配齐配好相应装备器材,打牢遂行任务的物质基础。

七是严格组织训练、充分发挥装备器材的使用效能。要针对目前部队在装备器材管理上培训力度跟不上,不能很好达到人装结合,平时保养跟不上,装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低这些实际。把提高装备训练水平作为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根本途径抓好抓实。在训练内容上,要注重打牢基础,抓好有关政策、法规、基本常识学习和各种技能训练;针对自然灾害等偶发性事件的特点,强化快速动员,应急抢险、紧急救援、维护秩序等专项行动的针对性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可采取县(市)集中训练与部队挂钩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抓好装备业务干部、业务技术骨干和专业兵等的训练,进一步规范训练内容、标准、要求和方法步骤;针对非战争装备保障中一些装备器材和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开展训练。在训练保障上,发挥双重领导优势,整合军地技术保障资源,加大联合保障力度,以“联训联保”促进训练落实。在拓展训练内容上,基于装备保障训练效果规范训练方法,紧贴实战需要设置训练条件,突出保障能力确立考评标准,反映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要求,进一步充实和拓展处突、反恐、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训练内容。在官兵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更新上,突出科技素质培养,增加复杂“战场”环境下装备保障训练内容,突出实战化训练,把装备器材的效能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