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

2009-11-02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7期

张 蕾 田 月 杨 棉

摘要近年来在中欧、东欧国家相继爆发“颜色革命”,本文主要是对“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进行分析。“颜色革命”的爆发有国内与国际两方面原因,即执政者的能力、执政党腐败、经济不景气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与其他国家的干预。文中首先介绍了“颜色革命”的含意,其次论述了导致“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最后叙述了我国的政策。

关键词颜色革命 原因 中国政策

中图分类号:D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199-01

一、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发生在中欧、东欧独联体等国家的一系列以颜色命名的,以和平过渡以方式进行的政治权力变更运动。这些运动有向包括中东在内的一些地区蔓延的趋势。参与者通常是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抵制他们所认为不民主的政府,他们拥护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这些革命通常是以颜色或者花朵作为标志,如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栗子花革命、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等。

二、“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

(一)国内原因

1.与执政者的执政能力有关

近年中欧、东欧等独联体国家相继爆发了“颜色革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国家的执政者的执政能力都较弱。在“革命”爆发前,当政者并没有做出及时的反应,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御措施。例如在格鲁吉亚“玫瑰革命”爆发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并没对萨卡什维利领导的反对派采取任何制止措施,直至政局到了不可控制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但迫于形势的严峻谢瓦尔德纳泽只好宣布辞职。另外,这些国家的原执政者,在执政期间都没有可人的政绩,这使得选民对原执政者失去了信心。因此在大选时,选民易于受到了反对者的鼓动而去支持反对派。

2.执政党的腐败

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均排在世界腐败国家的前几位。由于原执政党的腐败,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人民严重不满。例如在格鲁吉亚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大企业大多控制在谢瓦尔德纳泽家族等经济寡头手中,权力集团和新生资本家又对人民进行了大量的掠夺与剥削,导致了少数人富有、多数人贫困的严重两极分化,人民对政府严重不满。由萨卡什维利所领导的反对派,正是通过抨击谢瓦尔德纳泽所领导原政府的腐败,从而赢得了大量国民支持,进而反对派的势力迅速壮大,为日后在大选之时爆发“颜色革命”做了铺垫。

3.经济不景气

经济因素也是导致这些国家爆发“颜色革命”的原因之一。例如格鲁吉亚是前苏联共和国中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该国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部分居民的温饱仍存在问题。经济不好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增加,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失业人口增加、贫困者众多,人民会对政府失去信心。反对派正是利用这一点,大力宣扬其上台后将改变该国人民生活的贫困状况,进而煽动群众去反对原政府,因此得到了大量失业者和贫困者的支持。

(二)国际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向外宣扬其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推行其“民主革命”每年都不惜花费巨额经费,例如向中欧、东欧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提供资金支持。在格鲁吉亚的大选期间,反对派萨卡什维利曾秘密前往美国与美政府高官秘谈,在其回国后,账户里就莫名的多出了巨额资金。萨卡什维利运用他丰富的资金,在大选期间雇用了大量的无业民众与失业者,并利用这些无业民众与失业者对原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原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宣布辞职。

三、我国抵制“颜色革命”的政策

我国政府为抵制“颜色革命”在我国发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相关政策。

第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第二,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腐败的蔓延不但会使党丧失人民的信任,更会给外部势力颠覆政权提供可乘之机。

第三,必须以法律手段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对那些以颠覆和搞乱国家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活动、街头抗议活动及颠覆性的宣传活动一定要旗帜鲜明,依法坚决和果断处置,退让只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第四,必须加强国家思想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的历史价值观教育,那些在“颜色革命”倒台的政权,无一不是在思想领域的斗争中首先败下阵来。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政法机关的绝对领导,在西方敌对势力颠覆破坏面前,使军队和政法机关坚定地站在爱和人民一边,一切听从党的指挥,不能搞所谓的“政治中立”。

综上所述“颜色革命”的爆发主要是与执政者的能力、经济状况、执政党的腐败及国际因素有关。我国为防止“颜色革命”制定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相关政策。如在我国西藏发生的“3·14”打砸抢烧事件中,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民的财产损失,及时制止了暴力事件进一步的恶化。如今“颜色革命”仍有向其他地区蔓延的趋势,为此我们应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张雷,张平.政治学原理.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缶.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夏立平.当代国际体系与大国战略关系.时事出版社.2008.

[5]王辑思.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胡锦涛.十七大政治报告.新华社.2007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