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

2009-11-02陈启亮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陈启亮

摘要本文将改革开放归纳为“中国式的渐进革命”的道路,从中国特色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渐进模式、价值观的革命追求这三个层次进行阐述,论证了改革开放适合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学理性根由。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192-02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已经举世共睹,最为显著的成果体现在经济层面,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然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层次,不能被掩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是一场“中国式的渐进革命”,本文在肯定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条战线的巨大推动力的基础上,着重阐发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以求从学理上对中国需要改革开放模式的根由作出说明。

一、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国特色,区别于旧有的和外国的。

从纵向上来比较,建国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进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非常曲折,最重要的一点因素应当是建设模式没有对应我国的具体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与中国具体历史阶段的结合上,没有取得学理上的正确认识。

按照历史辩证法从自身否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要求,共产主义只有在作为其对立面的资本主义充分成熟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经申明:“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①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的是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而不是我国建国以后的小资产阶级、小农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中国并不存在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因此也不可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从横向上来比较,中国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激进改革形成鲜明对照。这些国家在90年代采取的通过“休克疗法”试图一步跳到市场经济的激进改革,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且付出了高昂代价:生产持续下降,失业急剧增加,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大多数居民生活下降。尽管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经济早已回升,但按照欧洲复兴开发银行《1998年转轨报告》的资料,1998年它们的国内总产值与1989年相比,捷克为97%,匈牙利为95%,俄罗斯为55%②。而这十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却翻了一番。

中国有独特的哲学智慧传统,重现世、善权变,中国革命者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直是为我所用、因势赋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已经表现出了这种态度的实用性,但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为的空想与拔高使这种态度偏离了正确轨道,但并不是说就此堵住了中国特有道路的前途,前苏联模式的失败与东欧社会制度变革的动荡表明,不能正确的与具体国情相结合,任何主义都没有出路,而中国三十年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模式已经探索出了合理的方向,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是“中国式”的,才有可能成功,这一宏观构想在方法论上即表现为“渐进式”的发展理念。

二、渐进式的发展理念

根据我国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明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渐进式”主要体现在:第一,“分三步走”,第一步主要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在方法上允许先富带动后富,运用多种分配方式③;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要求纯而又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第三,商品经济需要得到充分发展。

渐进式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突破,是中国具体国情规约下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它具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渐进性,通过“分步走”的改革,做到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从而降低了改革成本和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

我们在前文中不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然而中国国情错综复杂,呈现为一个混沌的表象,要认清它,必须科学分析我国社会现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就是十三大所定义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清了生产力标准,也就克服了建国初期历史唯心主义的失误,重新回到历史辩证法的正确道路上来。进而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旧有的和国外的模式都不可取,稳定中求发展,守成中寻创新,这才是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创新之一就是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的思路,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的另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只能是老老实实的“渐进式”的。(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92页)这种思路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又符合中国人的经典政治智慧。因为历史实践表明,“一步到位”式的改革,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震荡,甚至引起社会的倒退,导致改革的彻底失败。而在新中国已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情境中,所面临的已并非阶级之间、敌我之间的非暴力不能解决、不共存方彻底的矛盾,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需求的矛盾,需要的是方法论上的调节,需要的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从容把握,需要的是“苟日新、日日新”的长远打算。应该说,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表现出了这种圆熟的政治技巧,也使得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得以顺利推行。

我们认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并不代表历史的倒退,相反,这正符合了历史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是否定之否定而螺旋上升的表现,我们要发展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不是为了对其进行肯定,恰恰是为了否定非社会主义成分,但只有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成熟、社会历史阶段上升到飞跃的临界点之时,真正的否定才有可能出现。我们必须认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仅仅为了改革开放而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是一种手段和过程,尽管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阶段,但我们不能忽视原初的目的,必须落实到革命性的终极追求上来。

三、革命性的终极追求

改革开放说到底是一场革命,是如邓小平所说的“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革命性变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这一点区别于苏联东欧剧变以前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小修小补的渐进改革,更区别于苏东剧变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彻底颠覆。改革开放背后所隐藏的中国式的渐进革命道路,并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革命,而是一场全面的彻底的革命。

我党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目的的市场经济,离开了共同富裕,不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认为,共同富裕只是一种具象的、经济层面的提法,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并经由社会主义上升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共产主义理想的终极追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与世绝响的革命性,而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在世界历史波澜壮阔的进程中,中国将成为最为先进的旗帜。由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已经成为拥有强大实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彻底胜利,而这也正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亚诺什·科尔内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肖梦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1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孙代尧.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