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应该如何面对集体备课

2009-11-02吴希胜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师

吴希胜

摘 要:集体备课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作为教师个人,应该理性审视、正确面对。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经验的教研手段;它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从而使教师自身的教研水平得到持续性提高;而作为其成果的教案,只有融入教师的个人思考,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集体备课;理性审视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8-0058-01

备课本来是教师的一种个人行为,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特别是校本教研的深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促进已成为必然,集体备课也就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普遍现象。那么,如何面对集体备课这一现象,我们必须进行理性地审视。

一、集体备课是一个同伴互助的过程

由于我国学校存在教研组这种组织,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一种方式,也就成为了可能。

集体备课的一般程序是: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为一个备课组,指定课题,教师各自提前备课——由教研组长主持,小组成员分别讲自己的教学设计——教研组长组织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拟订一份成功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优秀教案统一打印,分发到每个成员手中,教师根据施教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个人思考,应用于课堂教学——教研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施后写出反思。

由此可见,集体备课是一个同伴互助的过程,是一种教研手段。

首先,集体备课不是个人来不及备课、甚至于拿一本教案集进行抄袭的应景行为,而是一个需要“个人准备——集体讨论——个人再完善”的过程。第二,集体备课不应是为集体备课而备课,流于形式,而是教师各自发挥聪明才智、知识积累,特别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运用,而形成的个性教案,进而相互探讨评判、分享经验成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二、集体备课的作用在于专业引领

由于集体备课耗时长、学区内教师不方便经常集中等问题,不可能对教材中的每节课都进行集体备课,所以,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内容,可能是一个学期安排一两次,也可能每周组织一回,其主要意义应在于专业引领。

第一,一节集体备课的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备课、上课到说课、评课,进行集体讨论,对于每一个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不无帮助,可能是一个知识点的补漏,可能是一个错误的订正,也可能是一个新理念的引导。

第二,一次集体备课作为一次教研活动,更应是教师个人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提升。从参与集体备课的人员组成上,一是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相互研讨学习,二是组织者聘请高一级的教研员、专家等专业研究人员给予更高层次的指导、引领。应该说,教研组内部的研讨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而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才是教研活动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教师成长的源泉。

三、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在实施中必须融入教师的个人思考

集体备课得出的结果是“显性教案”,再好的“显性教案”也只是固定的模板,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不能包含课堂瞬息万变的情况,所以一份优秀教案的实施必须与教师个人的“隐性教案”(即教师的个人思考)相匹配。

教师的个人思考包括教师的情感、教育机智、口头表达能力、教态等。

影响教师的情感、情绪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二是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态度。课堂上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处理这些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上,但这些机智是我们集体备课的教案上所无法体现的。教案是教师书面表达水平的一个侧面,要想讲好一节课,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师的书面教案上,是无法显现教师讲课时的教态的,好的教态能够折射出教师的良好风度、修养,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效果会事半功倍。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我们应进行理性地审视,慎重地运用,从而提高实效。如果把备课从手段变成目的,为集体备课而集体备课,就会流于形式,失之千里。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开展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
美育教师
好剧本还需好导演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