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儿童行为矫正的评估策略

2009-10-30张立波孔令倩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8期
关键词:行为矫正社会工作者流浪

张立波 孔令倩

[摘要]社会工作者介入流浪儿童教育和行为矫正过程,为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儿童提供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社工职业的价值所在和伦理要求。介入的评估是社会工作重要的方法和技巧,在介入过程中具有指引作用,影响着工作的流程、效度。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工作行为矫正评估

流浪儿童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成社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社会工作者介入流浪儿童教育和行为矫正过程,为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儿童提供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社工职业的价值所在和伦理要求。评估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目的是了解工作过程的有效性、案主改变的状况等。评估在流浪儿童行为矫正过程中具有指引作用,影响着工作的流程、效度。

评估的理论策略设计

评估是一项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其过程设计及具体实施必须以特定的实务理论为支撑。

理论之一:系统整合模式理论,即以核心的理论框架为指向,将不同理论组合在一起,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使各种理论主张得到系统使用的模式。该理论建基于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的整合,提出了用作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评估的模式——TIE(个体与情境交流)。该模式侧重在情境、个体的因应形态、因应行为三个层面上开展实务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

理论之二:质性研究理论,指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层的系统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提炼结论和理论,通过同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主张系统收集和分析材料,尤其是同被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资料,从中提炼、抽象出理论,并发展和证实理论,其认知路径是“观察—分析—构建—反馈”。

评估的结构策略设计

评估的内容

评估的结构策略设计遵循“人在情境中”的视角,注重人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情境”是一个系统,是由环境、行为、人三者相互依存、连续的、交错的关系程序构成的共同体,为获取人在情境中的真实的行为表现,评估内容应该以未受干扰的、自然的生态环境体系为直接材料来源。

评估内容的结构类型可以用静态关系(情境)结构模型来表述,变量项目包括背景层的流浪史、生活环境,主体层的心理、生理、情感、行为状况;资料获取项目包括个人、环境、重要他人。上述两个项目以纵轴和横轴排列,以表格形式划延伸线,各个因素的交汇点就是我们要收集和探究的“关系”。

关系也即情境,我们在选择评估内容时,关注的不仅仅由关系结构建立起的各种情境中流浪儿童的行为表现、认知情感和心理特征,还包括环境和重要他人与流浪儿童主体层面、背景层面各因素交汇所形成的关系结构。

变量项目“背景层”的流浪史和生活环境分类依据了Giddens的“社会学现象”的观点,认为从事社会学研究应有三种社会学想象:历史的想象、人类学的想象、批判的想象。“历史想象”要求社会工作者对流浪儿童作历史分析,了解儿童行为的来龙去脉;“人类学想象”要求社会工作者跳出自己的“族群”,从流浪儿童个人的生活状况、环境对他生活的影响、重要他人的生活情景等视角,了解流浪儿童行为的特点和矫正变化;“批判想象”是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把握流浪儿童综合的行为取向基础上,探究流浪儿童行为矫正“面向未来的可能性”。

评估的方法

评估贯穿于流浪儿童行为矫正介入的各个阶段,借以获得阶段工作的认知,检验阶段工作成效,并为下一阶段的介入打下良好基础。阶段性评估,是循环进行的,是一个螺旋型过程,即在收集新资料时会牵涉到资料重复分析的情况。

我们把阶段的评估方法设计为漩涡聚焦结构,即由“访谈、观察”“解释、分析”“建构”“反馈、验证”四种方法在同一阶段的同一层面上循环运行而构成的一个评估周期。而每一个周期的循环,并非是认知又回到原点,而是一次漩涡式深入,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层面,不同层面的循环整合又构成整体循环结构,该结构呈现出立体的、漩涡式、不断缩小“孔径”的循环特点,即随“漩涡”的深层“漩人”,各层面通过不断提炼,深化,对现象的把握逐渐趋向精确化。在这个过程中对流浪儿童行为、个体解释、环境解释、研究者自己的反思解释更加准确。

评估的行动策略设计

评估的行动策略侧重于评估内容的确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中所关注的问题并非是早已确定的,而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构架、行动方案也是在与案主的了解中不断选择、逐步形成的。评估的内容要通过谈话、观察、分析等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得。

谈话策略。谈话是最常用的获得原始资料的方法。谈话对象包括救助机构内的流浪儿童及其重要他人,如救助站的管理人员、班主任、伙伴等。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可以通过捕捉其非语言表达方式,获得感性直接的认知。社会工作者要根据谈话对象、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切的访谈方式,如间接谈话、非结构性谈话、在活动中交谈等方式开展调查。谈话应避免出现以下问题:片面性、他人干扰、主观干扰、泄密等。

观察策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流浪儿童的外显行为观察,获得直观、可靠、简明的感性认识。观察应注意排除偶然性、排除主观性,不以偏概全;要选择适宜观察时间、观察环境,把观察、记录、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适宜的交互语言、神态和体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视角和行为习惯;不影响和干扰被观察对象,保持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使其能放松、自然地从事自己的活动,避免观察引起的潜在互动,甚至行为的改变。

分析策略。资料分析是社会工作者针对原始资料进行的分析处理,相对独立于流浪儿童的关系结构之外。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有:整理与初步分析,包括整理材料和初步分析;资料分析过程,包括原始阅读、编码登录、归类深析;资料分析的实施,包括分析的方法:一般分析方法、特定分析方法;分析的手段、分析的思路等。

通过评估的行动策略实施,我们可以构建起对流浪儿童行为的阶段性认知,并对矫正程度有了一定的把握,把这一结果与介入初期的行为特点比对,即“反馈、验证”,可以为下一阶段矫正计划的制定奠定基础。至此,“漩涡聚焦结构”评估策略的一个循环,即“访谈、观察——解释、分析——建构——反馈、验证”结束,同时深层次的循环重新开始。

猜你喜欢

行为矫正社会工作者流浪
流浪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流浪的歌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遇见一只流浪猫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透视及行为矫正初探
促进小学生行为趋善的“内疚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