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续)

2009-10-30王之泰

物流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需求方供给物流

王之泰

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之六

物流领域“重供给、轻需求”问题探讨

“重供给、轻需求”有缘由

“扩大内需”对我们来讲已经不是一个生疏的问题。近十几年,政府已经有过几次扩大内需的号召,但是,问题都没有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解决,“重供给、轻需求”依然地顽固表现,乃至在2008下半年,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扩大内需”又一次高调地登上舞台。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初期,在供给异常短缺的时候,努力发展供给的政策和为此形成的管理体制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有重必有轻,在需求并没有体现拉动作用而供给却在短缺状态下运行,就必然出现“重供给”的状态,同时,需求方面当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轻需求”便同时产生。这样一来,“重供给、轻需求”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对于发展的影响,可以这样描述:很长时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渐深化,整个市场从极度短缺发展到短缺,再发展到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再进一步发展到供略大于求,最后达到买方市场的市场环境,“重供给、轻需求”的积极作用便逐渐减退,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乃至最后变成了激化矛盾,雪上加霜的一个病症。

“重供给、轻需求”已经深入到体制的层面之中

国民经济和物流领域中,“重供给、轻需求”的问题为什么一直延续下来?我想,有认识上的原因,有我们过去所遵循的理论上的原因,有时代发展太快,改变滞后的原因,对这些原因,本文不打算作详尽的分析,只想从体制层面来探索问题,因为按照我国的国情,在发展的进程中,解决体制问题才是根本。从体制角度来看,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长期的“重供给”政策并且由此而形成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再依此建立的层层管理机构,已经使这个问题变成了一种积淀被逐渐固化下来,长期的短缺造就了一种思维模式,按长期短缺打造的管理模式已经变成体制力量。反过来,这些被固化的东西又都成了“重供给”的有力保障。既使在一个时期,国家提出了扩大需求的要求并且出台政策措施,这套体系还是会有力度地去执行,但是,一旦恢复常态,这套体系便又恢复到“重供给”的老路上去。正是因为这种体制的保证,问题便一直延续下来。

“重供给、轻需求”在物流领域

“重供给、轻需求”不但表现在有形产品的物质生产和流通领域,也表现在“服务”这样的无形产品方面。现在的物流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流通(生产资料流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领域。

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流通(生产资料流通)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物质产品是从极度短缺时期发展到一般短缺的时期,总体上,是处于短缺环境的状态之下,很长时期,管理的应对办法是“集中、统一、全面管理”,以此来控制供给。国家设立了庞大的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是采用“计划分配”的办法对有限资源进行分配,保证重点,保证公平。可以说,对供给不但是“重”,可以说重到倾注了全部的力量。

在我国的现代物流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0年,市场环境也许还没有完全改变,但是可以说已经有了大幅度地改变。本来,如果在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个战略性的思考,能动地把现代物流同时向物流供给方面和物流需求方面进行传播,不但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有一个规划,而且对如何启动有效的、理性的物流需求有一个规划和措施,那么,也许会取得更为满意的发展势态,然而,我们没有有效地利用后发性的优势,我们的现代物流的传播,也主要集中在物流供给领域,“重供给、轻需求”的问题依旧传承了下来。

重供给轻需求的表现形式

物流领域重供给轻需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发展偏重供给而忽视需求,甚至是只看到供给方而看不到需求方。

物流供给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作者另有专文探讨这个问题。大致上,物流供给分成物流平台供给和物流运作供给两个层次,由于物流平台直接向物流企业提供平台的供给,而面向物流需求方的供给方,主要是物流企业,在宏观经济领域就是物流产业,所以,“重供给、轻需求”之中的供给主要指的是这个领域。

物流需求方面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最终的需求方是消费者,但是与物流供给直接对应的需求方是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等,我们讲的“重供给、轻需求”之中的需求,主要就是这个领域。

长期以来,我们对物流发展的关注点集中在社会物流和物流产业方面,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和在这些企业中建立物流管理体制,因为只有实现了这种管理,才能不仅能够产生满足于解决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对物流“有效需求”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推动物流需求的提升,使有效需求更为理性化。

30年来,我国的物流产业和社会物流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也就是说,物流的供给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看到大多数文件都是针对物流供给方面。最近几年的热门发展领域:物流产业、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以及具体的集装箱、散货等方面的大量物流,快运快递、远洋航运、冷链、配送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物流需求方却不是如此,现代物流管理的管理形态并没有能够有效地进入到生产企业和其他各种类型企业的企业管理之中去,所以所形成的物流需求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缺乏理性。这一冷一热的现象正是重供给轻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重供给轻需求会给物流领域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重供给轻需求会给物流领域带来的主要问题是需求方的物流管理水平很难得到提升,会将自发的、低水平的物流需求保持很长时间,难以上升为有效管理支持的理性需求。结果是,难以产生对高水平的、专业的、系统的第三方物流有力的拉动,会限制物流供给水平的提升,乃至影响整个物流产业数量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

重供给轻需求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物流的供给脱离了物流的需求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物流供给的粗放;另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物流需求不能得到供给的满足,从而造成生产企业物流的混乱以及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其结果是会形成物流供给过剩和物流供给短缺同时存在的矛盾局面,具体表现形式往往是粗放的物流供给过剩,更能够满足需求方理性物流需求的物流供给不足。当然,这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局面,会影响我国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重供给轻需求的现象?

总体而言,这不仅是物流领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经济微观基础存在的问题,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的短缺,使我们的宏观管理更倾向于供给方,这就造成了微观的企业缺乏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现代物流的概念、理论、运作的引进者在当初引进现代物流的时候,由于社会因素影响和本身素质的决定,他们的目标主要瞄准的是供给方,所以,对供给方的物流的学问研究得比较透彻,而对于需求方所应当了解和掌握的物流学问,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状态。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流著作,绝大部分都是为物流供给方如何进行物流运作而写,物流方面的杂志、报纸也是如此。

二是各级政府的管理机构只建立了供给的管理机构,物流供给方面有人管而物流需求方面没有人管。长期对物流领域进行管理和协调的管理机构是物流产业管理部门和社会流通部门,解决物流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物流服务供给的问题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自然对于问题的考虑,是如何把现代物流融入到本身的工作中去,也要考虑如何把物流工作搞好,提升物流产业的水平,经常去检查、督促、引导,当然便更多偏向于供给。而没有各级政府机构管理的物流需求方面,没有人去引导他们,去督促他们。

三是物流供给方有产业、企业和行政部门的依托,而物流需求方没有这种依托。对于物流供给方而言,物流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或者是核心竞争能力,是他们一方的利益所在,自然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去办这件事情;而物流需求方,尤其是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并不是物流,而是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物流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各种需求之中的一种,其地位自然不会像物流供给方面那么重要。

四是各种类型生产企业的科学管理之中,更偏重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劳动者管理还有与物流管理相关的物资管理,还没有接受或者贯彻现代物流管理。物流需求方的各种类型的生产型企业,按照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来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而没有将“物流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形态融汇贯通到企业管理之中。没有发展战略、没有规划、没有研究的依托,也没有强有力的企业物流管理组织,这就影响了物流需求方在物流方面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难以产生理性物流需求。

解决问题的方略探讨

作者的这篇文章,主要目的在于提出问题以引起经济界和物流界朋友的重视,从而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它的影响可能会有多种看法,也肯定会有分歧,只是希望能够在物流领域确实存在“重供给、轻需求”的问题上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至于是不是需要解决问题,如果需要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课题。

这里提出几个初步的想法。

第一,从基础做起。重供给轻需求固然有体制原因和历史原因,但是,解决问题还要从最基础工作做起。这个基础工作就是应当在经济界、物流界和物流需求方面的企业界几个方面来一次现代物流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物流供给领域,最近一些年是普及、宣传、贯彻现代物流的重点,对现代物流是了解比较深刻的领域,所以尤其应当对物流需求方,包括各种物质生产部门和生产企业进行物流科学的普及,更要针对相关的各级管理人员和运作人员作这一项工作。让他们掌握现代物流,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第二,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需要进行转变。这种转变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各级政府机构,一部分是物流需求方的企业。在现在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中,容纳和包含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并且把现代物流发展的职能放在重要的地位。其中,要把生产的专业分工、生产和流通的分工、生产和物流的分工,启动生产企业的物流理性需求作为体制改革和管理职能转变放在重要位置。

第三,出台新的启动和促进物流需求的政策。迄今为止我国发表的有关物流的重要文件对于物流产业的建立、物流运作、物流服务、国家的物流管理等方面有所偏重,面向的都是供给方面,缺乏在生产企业实施物流管理,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有效政策。在多年促进物流供给方面取得成效之后,给物流需求方以政策是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四,供给方切实把本身定位于“服务”。供给方切实把本身定位于“服务”,按照物流需求方拉动要求提供有效的供给,并且根据物流需求方潜在的理性物流需求对物流供给进行创新,这才能出现和谐、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根本解决重供给轻需求的局面。

本篇小结

重供给轻需求是我国经济领域和物流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现在已经发展成一种体制病。解决重供给轻需求的问题重要的是加快物流需求方的发展,需要在物流需求方来一次现代物流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启动物流的理性需求。

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之七

启动理性的物流需求

物流需求方——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

企业的物流需求来自于企业实现本身经济活动的需要。按照和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是融合在生产工艺过程之中的物流。企业各项生产活动本身,都会产生对物流的需求。一般而言,这些需求中很大一部分融合在生产活动的工艺过程之中,在一个确定的工艺过程中,完成这个工艺过程所需要的物流活动就是工艺过程的一部分。如果不对工艺过程做出改变,物流活动不可能分立和独立出来。以机械制造工业传送带式工艺为例,连接两个工序的传送带,或者在传送带上进行装配的工艺过程中物流活动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是和生产工艺过程密切相关的相对分立的物流。所有的生产工艺流程,都需要和外部进行衔接,这就派生出很多分枝流程,之间的物流联系,有一部分是相对分立和独立的。仍然以机械制造工业传送带式工艺为例,在传送带式流水线装配活动中,需要有准时的物流活动,将自己生产的或者外购的零部件送达传送带,这些也是总体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但是,却没有和主工艺流程完全融合在一起,物流活动具有相对的分立的特点。

第三,是和生产工艺过程无关的企业生产活动的前后两端的独立物流。也就是伴随着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发生在厂外、厂内的物流活动和伴随着产成品、半成品销售发生在厂外、厂内的物流活动。这是企业与外部连接的物流,这个物流的流程跨越着企业内外。

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

上述物流活动派生出若干种类的物流需求,这里不可能全面细分出来,仅仅列举比较重要的物流需求。

1. 和工艺主体过程一体化的物流需求,例如水泥生产的回转窑、冶金生产企业的高炉等与高温化学反应一体化的物流需求;

2. 和辅助工艺过程一体化物流需求,例如电厂配煤工艺过程中的物流需求;

3. 和辅助工艺过程相关的独立物流需求,例如水泥熟料仓库、机械制造业中间仓库以及相关的装卸、搬运物流活动等;

4. 为调节和均衡企业的生产活动派生出企业内的物流需求,例如企业内部物料搬运、储存保管、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5. 原材料运入和产品运出的跨越和连接企业内外部的物流需求;

6. 在企业外部,和采购相关的物流需求;

7. 在企业外部,和产品销售相关的物流需求。

企业物流需求是物流发展的真正动力

长期以来,我们把物流供给看成是物流发展的动力,几乎全力以赴地通过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企业,增加物流服务的供给来推动我国物流的发展。应该说,这个做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这毕竟是物流市场的一方面,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这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一方面。主要矛盾方面或者说是市场的主导方——物流需求方才是我们应当关注和更为重要的方面。

物流服务的需求方涉及到国民经济几乎所有的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这些企业为本身发展的需要和为提高竞争能力、降低成本的需要,物流自然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供应链的复杂和延伸,都需要物流的支持,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物流需求。这个需求直接拉动了物流的供给,促成了社会物流企业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最终消费者的物流需求,也是通过这些企业传导给社会的物流供给。虽然经济学有“供给创造需求”一说,但是,这个创造也不是凭空创造,而是本来就有潜在的需求,供给创造的也是这种潜在的需求,把它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所以,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企业物流需求才是物流发展的真正动力。

理性的物流需求的诠释

企业的物流需求也有原始的、初级的、盲目的和有效的、理性的需求之分,不同的需求才会拉动不同的物流供给,物流供给的粗放问题不但和供给系统的本身有关,应当说决定的因素还是在于需求的粗放。这是由企业素质和水平所决定的。应当说促进物流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原始的、初级的、盲目的需求产生的拉动作用,而是企业对物流的理性需求所产生的拉动作用。

一般而言,理性需求可以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因而影响需求方式和需求数量,物流的理性需求也是如此。

何谓“理性的需求”?原则而言,这应当是最适合于企业现状并且能有助于企业实现当前的目标(例如成本和效益目标)或者战略性的进步和发展的需求。企业又有能力支付该需求向供给方的购买,是企业的“有效需求”。具体而言,有以下主要内容:

在认真规划前提下,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活动、后勤支持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而形成的物流需求;

在有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对每一项物流活动作出历史分析,充分掌握它的必要性、可行性前提下的物流需求;

在经济活动分析前提下,对每一项物流活动的投入产出、效果和效益充分掌握的物流需求;

充分掌握企业物流资源的前提下,对企业繁杂的、多种物流资源和物流活动进行取舍、整合之后所提出的物流需求;

在充分掌握物流活动的性质和作用前提下,依据成本或者战略发展的目标区分出自己运作还是外包的物流需求;

在对本企业生产和营销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于外包物流水平作出决策,提出一般化或系统化要求的需求无论是物流外包还是自己运作,本企业能够全面控制和管理的物流需求。

物流外包还是本企业自己运作,是理性物流需求的核心

现在有一些值得推敲的看法,好像生产企业只有把物流运作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才是先进的选择,很多人对这种外包做了过分的推崇。这种看法带有片面性。理性的物流需求,之所以称之为“理性”,就是生产企业在物流运作外包还是企业自己做的问题上,能够作出科学的抉择。该外包的才外包,不该外包的就不外包,既使外包,还有一个如何外包又如何控制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才是理性物流需求。

生产企业的物流只有一部分是相对分离和独立的。无论是融合在生产活动的工艺过程之中的物流还是相对分离和独立的物流需求,都应当处于企业管理的可控范畴之中。如果由企业来直接进行物流的运作和管理,则有相当大的管理跨度,并且必须投入与生产活动很不同的物流资源。当然,这些资源在规模上很难做到优化,同时会冲淡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然而,生产企业在选择外包会非常慎重,因为它会破坏生产活动的整体性,所以,除非社会分工和专业化非常深入的经济环境之下,才有可能作出外包的决策。

理性需求来源于管理

上面列举出这么多的生产企业物流需求,是想引起生产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足够重视,过去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了解生产企业物流需求种类之多,位置之众的原因。这么多的物流活动和由此产生的物流需求,要想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就派生出大量的工作。无论是了解、掌握、运行、控制都需要有人去做,自然,这就是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如果这一项管理缺位,其中有一部分事项可能纳入到诸如物资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领域之中,不可能完全失去管理,但是,要全面把握企业物流的状况,追求生产企业物流的全面合理化,对各种各样的物流需求作出最好的安排,使需求更具备理性,这就必须有专门针对物流的管理,对这项工作作出体制性的安排。否则,按照物流系统化的要求进行系统的管理就缺乏企业管理体制支持,这就是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企业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缺位是造成企业难以形成理性的物流需求,难以用理性物流需求拉动供给的重要原因。传统企业管理的管理对象:人、财、物,其中所称之“物”主要侧重于它实体的形态。在短缺经济的前提下,供应端只要拿到东西解决了有无问题,就会不管付出什么代价,而不可能实行有效管理;而销售端只要生产出的产品,就自然会有人取走,所以,管理缺位或者是歧形的就在理所当然之中;而在过剩经济的前提下,则出现相反的状态。至于“物”在流动过程中的管理很难作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我国最初在学习和引进“物流”概念的时候,实际上是面临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将物流概念引进流通领域,解决物流的供给问题;另一种选择是将物流概念引进生产企业,解决物流的需求问题。实际上大量的国外对物流研究,是注重于物流作为一种企业的管理形态进入到生产企业之中。我们实际的选择是前者,疏于做后一方面的工作,这也是造成企业管理中物流管理缺位的原因。

管理需要体制保证。企业实行物流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做一两次有关物流方面的教育或者报告,不是在现在的企业管理中增加一项功能就能够把事情做好的,需要体制的保证。所谓体制的保证基本有三个方面:一是领导班子重视并有专人分管;二是要建立专职机构,如果生产企业规模有限,也应当在现在的企业管理中对物流管理作出制度性的安排;三是制定出相关的规定及规范。

应当从企业规划就开始管理物流

生产企业物流混乱和物流不合理的许多问题,表现与后天,但是却源于先天。所谓先天,这是从企业的策划、规划、设计开始的,在那个时候没有把物流问题纳入之中,其原因在于:策划者、规划和设计者本身就不了解物流,或者虽然对物流略知一二,但是在理念上对物流抱有轻视,不考虑物流是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在认真地进行技术经济权衡之下,为保证核心竞争能力和市场,不得以放弃对物流的考虑;当然,还有因为战略的选择而放弃,例如我国的三线工程就是如此。不管什么原因,其结果都留下物流不合理的后遗症。

所以,从企业规划开始管理物流,是我们在交了很多学费之后才认识到的一个真谛。

启动理性的物流需求,我们应当做什么

四方面的人,应当做好四方面的事。

管理层方面:应当把关注点作适当的转移,从过多关注物流服务的供给,适度转向为启动物流的理性需求和社会需求;从主要关注物流产业和物流企业,适度转向为关注物流产业和物流企业用户的物流;从主要关注物流企业的物流运行,适度转向为关注物流需求方的物流管理。

学术界方面:应当为物流需求方的物流管理提供理论、方法、信息、科学等方面的支持。改变主要从供给方角度观察问题,开展从需求方角度观察问题的研究。

物流供给方:应当恪守服务的定位,全面满足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领域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从潜在的物流需求中创新物流的供给。

物流需求方:应当向重视生产那样重视物流,学习和掌握现代物流知识,建立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拓展物流的理性需求。

本篇小结

现在经济环境下的主体是需求拉动供给,物流需求是发展物流的动力;对于需求方的物流需求,我们强调是“理性的物流需求”,物流需求一旦赋予理性的灵魂,就能更有效地拉动供给,促进物流发展;理性物流需求不会自发产生,需要通过用户企业的物流管理来实现。

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之八

物流供给及供给创新

物流供给是非常重要的领域,整个物流产业的建立和运行,都是要解决物流供给问题。虽然物流产业问题受到了物流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物流供给与需求关系角度探讨物流供给问题的研究还不多,本文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物流供给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宏观物流供给和微观物流供给是不同层面的问题,是在一个大前提下有区别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发生混淆,把宏观问题应用于微观,或者把微观问题应用于宏观,从而发生判断的错误。

在本人另外的研究文章中,对物流供给与需求总体宏观的判断有: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需求拉动供给而不是供给推动需求;粗放型供给过剩、高端物流供给不足;物流的发展存在“重供给、轻需求”等等。

在探讨具体的物流供给与需求关系时我们看到,宏观的状况当然对微观有影响和制约,然而又不能一概而论,这一点对于物流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供大于求的宏观经济环境之中,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并不都受宏观的“供大于求”的制约,物流企业依靠供给的创新可以创造微观的“求大于供”的市场,形成供给推动需求的局面。

所以,通过物流服务的供给创新,扩大物流的有效需求,启动物流的理性需求,物流服务的供给方有很多事情可做,这方面来看,社会物流企业的责任重大。

物流服务供给和供给方

物流服务供应链流程有两个重要的物流服务供给,分别是:

第一个是物流平台服务供给。供给方是构成物流运作平台的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的线路和车站、港口、码头、空港等企业、事业;需求方主要是物流企业和自己从事物流运作的生产企业等。

作者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供给与需求探讨》文章中归纳了平台供给的内容主要是:物流平台资源、与物流平台一体化的输送工具及物流结点的公共设施,相关工具、装备的运行,物流平台的信息服务,物流平台管理等。

第二个是物流运作服务供给。供给方是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需求方主要是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当然还有最终消费者。现代经济社会基于社会分工,物流运作服务的供给主要由社会物流企业来承担,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物流服务供给是由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等非物流企业提供。

物流供给的层次结构

物流的供给是分层次的,其层次结构有如下四种:

满足普遍物流需求的基本供给。这是物流的普遍服务,其对象是绝大多数的、能够接受普遍认同的物流服务标准的一般的物流需求。

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要求的有针对性的基本供给。不同领域物流的对象存在差别,当其规模足够大时,对普遍服务也要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的服务,在初期的创新形成了有效的增值服务和特殊供给,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会逐渐变成这个领域的普遍服务,变成一种有针对性的基本供给。

满足增值服务要求的特殊供给。增值服务是现在的热门话题,物流的这种供给形式是需要条件的,一是物流需求方在实行物流管理之后,对本身的物流需求更加理性,有此需求并且能够承受;二是物流供给方确有水平能够提供这种创新的服务。因而,这种供给显然不存在普遍的适用性。

满足系统服务要求的(例如供应链物流)系统供给。这恐怕是目前最高层次的物流供给,其面向是高端客户系统的物流需求。应当说,这是当前物流供给的最高形式,当然,对我国现在的经济领域而言,这更缺乏普遍的适用性。

物流供给不能适应物流需求的主要原因

物流的供给不能适应物流的需求,可以说出多种原因,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或者是双方的原因,而且,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区域都会由于国情、民情、环境、经济结构、技术以及体制不同而有所不同。就我国而言,现在存在的问题常常是,物流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不适应。可以简单归纳出以下两方面:

就物流平台而言:作为物流运行的基础,我国的物流平台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这就造成了物流供给的严重局限。例如,低能耗、低消耗、快速度、低成本、高安全性的铁路物流平台长期处在短缺的状况,这必然使物流的运作受到很大的局限,在这种局限状况下物流企业所提供的供给,当然很难满足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这是物流供给不能适应物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物流供给方的定位而言:我国物流供给方面的定位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物流供给对于物流需求是主导的定位还是服务的定位,不仅仅是学术领域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更重要是植根于供给方面物流企业中的一个问题。或许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物流供给方面总是存在一种“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而缺乏作为配角和服务者的服务意识。这个问题,在我国发布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之中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国家的态度,而且,这个表明完全是有理论依据并接受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看法,那就是把物流业定位成“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供给的正确定位应当是“服务”。摆正这个关系,就能够解决好物流供给与物流需求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物流协调的发展。

首先要解决基本的供给

对于我国而言,物流供给方的增值服务和系统服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恐怕更应当把关注点放在普遍性的和有针对性的基本服务方面。这个问题解决了,基础扎实了,增值服务、系统服务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我们重视:

一种倾向是轻视基本供给,尤其轻视基本供给的创新和水平的提升;另外一种倾向是不认识高端物流供给的水平和难度,企图轻易实现这种供给。

首先,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解决基本供给并且在基本供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基本供给的水平。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放弃旧的,采用新的,这就是创新。所以,物流普遍、基本服务的创新空间是非常大的,通过创新,一点一点地更加适应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一点一点地提升物流服务水平,这是物流向现代化发展的踏踏实实之路。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在当前的水平之下,一部分物流供给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可以大幅度地创新,或者大幅度接受最先进的物流供给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显然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但是,这不是轻而易举可以选择的道路,企图绕过沧桑之路,采取“翻牌”的办法轻易达到目的,不仅不能实现高端的增殖物流供给和系统的物流供给,反而会使需求方对这种发展势态失去信心。

创新的供给要从需求出发

我国物流领域虽然已经进入到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采取的基本上还是“跟跑战术”,缺乏自主创新,缺乏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队伍。当前,物流供给的创新必须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从供给与需求角度考虑,物流供给的创新,也应当是受需求拉动的。对于物流供给而言,脱离实际的重要表现便是脱离需求。不仅是物流领域,其他领域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是从需求出发的“新供给”,结果受到市场的惩罚。回顾我们物流发展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对于配送的探索在一个时期归于沉寂,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没有有效需求,多么美丽的供给也只能变成空中楼阁,也许有将来的意义,但是却没有现实的价值。所谓从需求出发,并不是盲目的、被动的,物流的供给不但要瞄准现实的、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而且要特别重视研究、挖掘、推动潜在的物流需求,这是扩大物流需求和提升物流需求水平的重要一方面。这也是潜在的物流供给创新的重要领域。

供给创新:宏观方面

对于宏观,对于全局有影响的创新主要在两方面: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

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宏观管理体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我们国家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党的经济体制改革决策,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持续发展就是最大的例证。物流领域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角度来看,现在体制的最大问题是“重供给、轻需求”,供给方有体制依托,需求方没有体制依托,其结果是只重视发展供给而难以启动需求,反过来又使供给的发展遭遇困难。“重供给、轻需求”表面看起来对供给有利,实际上是使得供给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脱离了它本身应当有的定位,最终不利于供给方面发展。

体制不完善,物流供给方面缺乏全面的、综合的、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也是现在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物流产业跨越性非常大,有人称之为“复合型产业”,依据这个产业的特点,如何形成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应当是供给方面需要进行的创新。

依靠体制创新来解决极度短缺的供给领域,也应当是物流宏观方面的创新重点,物流平台的铁路的供给、高端的系统物流的供给两个重要领域瓶颈的解除,固然还有投资和科技方面的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物流的宏观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创新。物流和科学技术水平提升和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供给创新,关键还是总体科学技术的创新。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对物流总体水平,对物流有全面影响的科学技术。历史上,托盘技术、集装箱技术、叉车技术等对全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出现之后,有效地推动和创造了需求便是重要的例证。

供给创新:物流企业方面

体制创新。物流企业的体制创新,关键在于围绕一个“服务”,建立企业的立身理念,打造管理系统和运行系统,强化对客户的服务。物流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及现代管理体制都要依此行事。最终目标在于:建立对客户服务的有强大的创新供给能力的物流企业。

观念创新。从计划经济长期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进入到现在逐渐发展的买方市场,没有经过几百年而是在短短的十几年发生的,难免有很多的旧观念、旧的思想和方法混杂在现在的意识形态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观念,进而影响到物流供给的发展。作者在当年宣传和推动配送的时候,立足点之一,就是用计划经济那一套,用配送的方法来完成计划分配的任务,根本原因在于观念问题。类似的问题现在也存在不少。物流企业把主导的观念转变成服务的观念,应该是观念创新的核心。

价格创新。价格创新的问题,是很多人并不提及的问题,有两种认识:一是高端的创新供给就必然会提升供给的价格;另一种是把价格当成服务的唯一,一味追求价格的优势。两者都有道理,也是现在物流企业广泛采用的方法。所谓价格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提升或者降低,而是要完成这样一种运作的创造:物流供给价格的提升背后是用户利益的更大提升;物流供给价格下降的背后是物流企业的利益得到保持或者提升。

技术(包括物流装备)创新。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变原有的技术状态,采用新的技术;另一方面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技术进行创新性的整合,进而增强技术的系统性和适用性。

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有限度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物流技术,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也只是需求方,主要的创新责任应当在于物流技术、装备的供给方,也就是科技部门和制造企业。物流企业根据生产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向上传递对于物流技术、装备的拉动。

服务方式创新。定位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企业,服务方式创新应当是创新的重中之重。物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物流业的科学发展观都要体现在服务之中。

脱离了本身定位,创新会走向歧途

或许有人会提出,物流领域理论和运作方面的创新,能够使物流供给方在供应链中,在与物流需求方的关系中起主导地位,我部分认同这种说法,但是必须看到,这只是相互关系的局部而不是总体。而且,即使是这样,物流供给的创新最后依然要落实到为物流需求服务上,不能因此就改变相对的地位。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原本是房屋贷款的问题,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衍生出新的产品,最后已经远远脱离了原本想要达到的目的,每一次创新的衍生产品,都离原来的目的渐行渐远,这就使原来为了防止风险的目的尽失,最后迷失了自我,造成了对自我否定,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任何创新都必须围绕它的主体地位,对于物流供给也是这样,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如果脱离了这个定位,创新就会走向歧途。

本篇小结

物流供给不能适应物流需求以及物流供给创新不足是物流供给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特别重视解决物流的基本供给,基础扎实了,增值服务、系统服务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缺乏创新是我们物流领域的一个大问题,物流供给方面,应当从满足需求的角度围绕“服务”的定位解决创新的问题。(全文完)

猜你喜欢

需求方供给物流
面向软件外包平台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研究
实时竞价中的佣金率问题研究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