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向一体化:结构还是行为?

2009-10-21黄健柏

财经问题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市场结构

黄健柏 兰 勇

摘 要:纵向一体化是市场结构产生的行为结果,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铝工业的进入壁垒特征决定了三个阶段都具有较高的生产集中度,从而产生了高水平纵向一体化出现的必然性,同时这种纵向一体化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并维持着生产高集中度。我国铝工业结构与纵向一体化关系的演变与此并不完全相符,但考虑转轨经济中的特殊壁垒——政府干预后,以上观点的解释力又得到恢复。

关键词:纵向一体化;市场结构;市场行为;铝工业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9-0037-05

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是工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任何一个工业在理论上必然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导致纵向一体化行为的产生。然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纵向一体化是市场结构的重要决定因素,是高市场集中度的支撑力量。比如Peck将纵向一体化归纳为工业的结构特征,认为纵向一体化是重要的工业进入壁垒,或者至少在部分上解释了为什么铝工业有如此高的集中度[1]。纵向一体化到底应视为一种行为因素,还是一种结构因素,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来取舍,而没有将两者放在统一的框架内进行考虑。本文基于铝工业特性,在同一个框架内对纵向一体化的“结构—行为”关系进行了系统描述。

一、纵向一体化:源于结构

某种工业结构特征可能使纵向一体化成为一种流行的企业行为模式,这一逻辑符合传统工业组织理论的“结构决定行为”范式。那么,问题是铝工业的本质属性是否意味着与纵向一体化行为相呼应的工业结构在现实中能够出现。因此,对铝工业结构特征的分析是探讨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前提。

1.铝工业进入壁垒与市场集中度

铝土矿开采面临两个市场进入壁垒。首先,数量有限的铝土矿在质量、地理位置、覆盖层、版税和地方政治稳定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位企业倾向于控制最有利可图的铝土矿,并因此而获得相对潜在进入者的成本优势。因此,尽管存在大量的铝土矿,但铝土矿开采的成本差异创造了绝对成本壁垒。其次,铝土矿开采面临的另一个进入壁垒是规模经济。20世纪80年代早期,有效率地开采一个矿山需要花费5亿美元,增加世界总产能的8%—10%,低于这一最低效率规模将导致企业处于明显的平均成本劣势。新进入者要获得合适矿藏的开采权,筹集足够规模的资本,应付世界总产能10%的销售问题,在成本劣势条件下运营(至少在中短期内),因此铝土矿开采的市场进入壁垒是明显的。按照Bain的分类 [2],它当属于“非常高的”市场进入壁垒。

在氧化铝阶段,规模经济导致很高的市场进入壁垒。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意味着企业规模为世界总产能的3%—4%,需花费2.5—5亿美元。平均成本曲线在低于这一规模时上升很快。新进入者可能缺乏复杂的任务设计技术和氧化铝厂运营经验,也可能因缺少成功经营者所拥有的信誉度而不得不接受惩罚性利率,这些都将导致新进入者面对绝对成本劣势。因此,氧化铝阶段同样存在“非常高的”市场进入壁垒。

电解铝阶段的市场进入壁垒在性质上与氧化铝阶段十分相似,但高度要低得多。两篇文献(Peck;Mann[3])将它们归类为Bain的“实质性”种类,但它们考察的只是美国经济。20世纪80年代电解铝需求的快速增长如果说不是世界性的,那么至少是区域性(北美、欧洲等)的。电解铝市场的快速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规模经济引起的进入壁垒,相对更多数量的新进入者出现在以后的15年里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交通成本和贸易限制还是足够将壁垒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因此,电解铝阶段的市场进入壁垒属于“适中的”类型。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铝土矿和氧化铝阶段存在“非常高”的市场进入壁垒,电解铝阶段存在“适中的”市场进入壁垒。基于工业组织理论和以往的实证研究,我们能预测到这些进入壁垒将导致铝土矿、氧化铝的高集中度和电解铝的适中集中度。现有文献中关于“集中度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结构特征”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集中度对进入壁垒的依赖性很强,而且随着工业演变周期的增加而变得更强。因此,即使没有纵向一体化,铝土矿、氧化铝和电解铝每个阶段的本质属性仍将使相应阶段产生适中到高的市场集中度。

2.相对市场力与纵向一体化

垄断市场理论告诉我们,当存在高水平的市场集中度,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将得到认可,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共谋从共同的供应者或顾客抽取租金成为可能。如果集中度、相互依赖程度和共谋在每一个阶段都是适中到高,那么将会产生两种背对背(back to back)的双边垄断市场:铝土矿和氧化铝。两个市场中的价格和数量理论上是不确定的,原则上依赖于每一阶段内部企业间的共谋程度和每一阶段的集体市场力对比情况。任意两个相邻阶段的集体市场力对比存在两种结果:双边市场力对称和双边市场力不对称。根据以上讨论,双边市场力对称的情况最可能发生在铝土矿市场,双边市场力不对称最可能发生在氧化铝市场。

纵向一体化的动力源主要有两种:(1)讨价还价、签约等交易活动产生的成本。(2)与卖者的边际成本不同的中间产品价格。讨价还价或签约成本引起的纵向一体化被交易成本学者们广泛接受。如果双边各自的共谋程度很高,市场力明显且对称,那么市场是双边垄断的,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动机来自于避免讨价还价成本的需要。鉴于铝土矿和氧化铝阶段拥有相似的高市场集中度,这种情形更可能发生在铝土矿市场,该动机对于“铝土矿—氧化铝”一体化比“氧化铝—电解铝”一体化更为重要。

不满意的中间产品价格引起纵向一体化有两种情况:(1)弱势买者为规避支付高于边际成本的中间产品价格而选择纵向一体化。(2)强势卖者为利用下游产品生产中的中间投入替代弹性进行剥削而选择纵向一体化。第一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上游卖者成功地共谋,并且有足够的势力迫使下游买者支付高于最低平均成本的中间产品价格。这种市场力不对称最有可能发生在氧化铝市场,在该市场中,电解铝企业具有后向一体化进入氧化铝以抵制上游垄断者或破坏其它企业后向一体化的动机。

强势卖者为利用下游产品中间投入替代弹性获利而进行前向一体化,理论上是可能的。例如,一家通过以高于最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而获取垄断利润的氧化铝企业,可以通过一体化进入电解铝进一步获利,前提是在电解铝生产函数中,氧化铝与任何其它投入要素之间存在正的替代弹性(Vernon and Graham[4]; Warren-Boulton[5])。面对氧化铝高价格,一方面,在位下游企业通过降低氧化铝投入比率选择一种低效率的中间投入组合;另一方面,一体化的“氧化铝—电解铝” 企业可能通过精确计算(氧化铝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在生产函数中选择一个更高效率点。两种额外收益将产生:首先,电解铝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超过氧化铝边际成本与市场价格间的差异;其次,新的电解铝价格策略使得一体化企业收益。这些收益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下游投入之间的替代弹性,而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都不具备该条件。“铝土矿—氧化铝”转化比率和“氧化铝—电解铝”转化比率是固定的,它们独立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投入量。在工厂复杂性(资本)与转化比率(原料投入)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它对铝工业中确实发生的相对价格变化是不敏感的。因此,氧化铝企业不可能通过前向一体化改变投入比率来获取利益。

总而言之,铝工业的基本属性使得每个阶段的市场进入壁垒足够产生铝土矿、氧化铝阶段“非常高的”集中度和电解铝阶段“适中的”集中度。如果这种结构及其产生的共谋导致双边市场力对称(一种在铝土矿市场可能出现的情形),那么双边都将被激励去纵向一体化以避免双边垄断带来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如果市场力不对称出现(一种在氧化铝市场可能出现的情形),那么弱势的一方将被激励后向一体化低价获取稀有资源。无论处于哪一种情况,纵向一体化都是由工业结构所决定的企业行为。

二、纵向一体化:反作用于结构

前面我们分析了纵向一体化是某种工业组织结构引致的企业行为,而下面我们要说明的是,纵向一体化也可能是某种工业组织结构形成的原因或者说是某种工业组织结构的维持力量。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纵向一体化作为一种结构性要素,可以使自己得到持久,因为它使一体化企业拥有相对优势,并从这种优势中获得间接收益。

1.纵向一体化的壁垒效应

铝工业的高集中度和有限的自由市场意味着潜在进入者面临很高的进入壁垒。新进入者的第一个选择是:完全纵向一体化地进入该工业(即从铝土矿开采、氧化铝提炼,再到电解铝和铝加工),还是仅仅进入其中一个或两个阶段。逻辑是很清晰的:一个成功的进入者往往希望以完全一体化形式进入铝工业,只有这样,它才能与优势明显的在位一体化垄断企业相抗衡。然而,完全一体化将涉及到更多资源解决问题。如果以最低效率规模进入,一种重要的资源是资本。以完全一体化和效率规模运营的进入者所需要的资本量将是单独进入一个阶段所要求的几倍。这种大规模的资本要求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潜在进入者的投资热情。新进入者还必须找到其它几种关键资源,比如合适的铝土矿、电解铝所需要的能源、设计工厂的专门知识和铝工业的管理经验。很多资源只有通过直接进入该阶段才能发现和积累,因为这些资源可能是专门的。同时,高级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往往是稀有资源,而且大部分存在于在位企业里,因此需要大批高级人才的一体化新进入者将不得不提供比只需要少量这种人才的单阶段进入者更高的工资待遇。在这种意义上,纵向一体化阻止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对现有市场结构具有维持性作用。

2.纵向一体化的排斥效应

到此为止,我们一直假设成功的进入者要求完全纵向一体化。那么,作为专业化进入者,它们将面临什么问题?简短地说,它们面临的问题是:专业化进入者一定是市场上的买者或卖者,而在市场上,少数一体化垄断企业组成了几乎所有的其它潜在买者或卖者。如果一体化垄断企业成功地共谋,作为一个集团,它们完全可以恶化专业化经营者的贸易条件,直到控制它们的回报率或甚至将它们排斥出市场。在此,高水平的集中度扮演了重要角色。

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结论强烈地暗示:一体化垄断铝企业常常成功地展开合作,它们之间最重要的合作变量是数量(产能)。作为铝土矿和氧化铝市场上执行最大多数交易的买者或卖者,一体化垄断企业有潜力形成集团来控制非纵向一体化进入者。它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控制:第一,使用价格挤压,导致专业化企业几乎不能生存,或将它们排斥出市场。其原理是简单的:例如,在存在一个专门的电解铝企业情形下,一体化垄断企业向它高价销售氧化铝,以削弱其在电解铝市场或下游产品市场的削价销售能力,或者直接使其处于亏损状态。然而,专业化电解铝企业并没有其它选择,因为一体化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氧化铝市场,事实上,氧化铝往往是它们垄断得最为彻底的一个阶段。相似地,独立的铝土矿供应者只能向一体化垄断企业销售,因为它们垄断铝土矿市场;专业的氧化铝生产者更象是“三明治中的肉”,左右都是困境。第二,一体化垄断企业可能使用破坏性更强的定量配给。它们可能拒绝与专业化者交易,或者仅仅使用它们来完成预定的最终需求循环。中间产品市场中的配给行为能激励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命题已经被Green [6]描述。Green发现具有价格不变性、随机最终需求和暂时性短缺的中间产品市场将引致所有企业采纳完全纵向一体化战略。非一体化企业将遭受损失,因为它们一定要在外生需求(一个关键变量)实现之前提供生产计划以获得配额。这一结论与Arrow [7]的描述是一致的。在Green模型中,配额规则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同时产品是不可储藏的。这种规则对于铝工业来说通常是不现实的,但正如他自己指出的一样,更少严格的规则将不会改变数量结果。铝土矿和氧化铝都能储藏,所以库存是应付配给的保险方式,但储藏成本可能相对产品价值而言非常高而变得不可取。当然,现实中一体化垄断企业进行价格挤压和定量配给的动力可能并不象我们分析的那么彻底,但他们阻止进入的风险却并不是很高。一体化企业的价格挤压和定量配给,加之交易成本和资产专用性的存在,意味着一家专业化经营者正在进行一场昂贵的游戏。

总体上,在位垄断企业希望保持完全平衡的纵向一体化以限制进入,新进入者和非一体化企业希望纵向一体化以规避垄断企业的价格挤压和配给,正如Rayner指出:更小的生产者需要纵向一体化来“以接近那些完全一体化垄断生产者取得的成本水平获取稀有资源”[8]。世界铝企业近几十年的一体化行为与这些主张是十分一致的。因此,几十年来,高水平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在世界铝工业市场结构的演变中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铝工业的高集中度。

三、我国铝工业的纵向一体化

高进入壁垒导致高市场集中度,高集中度为纵向一体化创造动机,纵向一体化又反过来成为新的进入壁垒,这是对以上观点的简单总结。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结论成立的背景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它与发达市场经济体中的铝工业特点十分吻合。然而,我国转轨经济中的铝工业结构特点却不尽相符。但考虑转轨经济中一种特有的进入壁垒——政府干预后,以上观点便较好地为我国铝工业结构演变提供了解释。

1.政府干预对我国铝工业集中度的影响

与发达市场国家不同,我国铝工业三个阶段的集中度都不在同一水平上,而是铝土矿阶段高于氧化铝阶段,氧化铝阶段高与电解铝阶段。中央政府出于保护资源的考虑,一直倾向于由大型国有企业进行铝土矿开发,甚至在相关工业发展规划中直接点名由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中铝)生产氧化铝。这一政策为我国铝土矿开采和氧化铝提炼构筑了极高的进入壁垒。2005年后,一些地方政府为鼓励本地氧化铝企业的发展,与中央政府展开了博弈。例如,河南省政府在《关于优化配置铝土矿资源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优化配置铝土矿资源的范围和规划区域:省内铝土矿资源主要向中铝公司、三门峡东方希望公司、三门峡开曼公司、洛阳香江万基配置。2006年后,在氧化铝需求快速增长的刺激下,一批依赖进口铝土矿的非中铝系氧化铝企业如山东信发铝业、魏桥铝业等相继成长起来。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海外铝土矿的进口降低了我国铝土矿和氧化铝阶段的进入壁垒,使我国氧化铝阶段由高集中度逐渐转变为“适中到高的”集中度。关于电解铝,2002年前中央政府的鼓励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补贴(土地、资金、税收、电价优惠等)人为地降低了进入壁垒,导致电解铝阶段集中度很低。2003年后,中央政府对电解铝扩张的限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以补贴鼓励投资的动机。因此,地方政府的补贴降低了进入壁垒,导致我国电解铝阶段集中度很低,过度竞争明显。

2.我国铝工业相对市场力与纵向一体化

按照前面的理论预测,我国铝土矿和氧化铝市场的双边集中度差异会导致不对称的双边市场力,弱势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企业将分别被激励后向一体化低价获取铝土矿和氧化铝资源。作为同一家企业,中铝同时拥有我国绝大部分铝土矿开采权和较高比率的氧化铝供应能力(目前为50%左右),这本身就提高了“铝土矿—氧化铝”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同时,其它氧化铝也在想尽办法(包括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和海外收购等)进入铝土矿阶段。例如,河南省政府在《关于优化配置铝土矿资源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按照“政府调控推进、企业平等协商、合理划分利益、依法规范办理、促进做大做强”的要求,积极推进氧化铝企业对铝土矿探矿权、采矿权的整合。山东非中铝系氧化铝企业也在加紧海外收购铝土矿开采权的步伐。许多电解铝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氧化铝原料,也在积极谋求前向一体化。通过调查显示,我国95%以上的电解铝企业都有后向一体化进入氧化铝的愿望,但纵向一体化的实现程度却不是很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氧化铝供应的大部分被中铝垄断,电解铝企业的后向一体化选择对象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中铝,因此主动权在中铝手中。第二,国内其它氧化铝企业的铝土矿资源基本源于海外市场购买,价格和质量不确定性高,并购这类氧化铝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确保稀有资源供应。第三,国内很多电解铝企业的氧化铝来源于海外市场购买,它们缺乏足够实力和声誉资本进行海外并购。

3.纵向一体化对我国铝工业结构的反作用

纵向一体化作为进入壁垒在提高集中度和排斥独立企业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铝土矿开采的进入几乎完全受到政府壁垒的限制,氧化铝阶段的进入必须有足够的铝土矿资源做保证。而事实是,国内铝土矿被中铝和少数地方氧化铝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获得垄断,国外铝土矿的进口也基本被这些已经取得在位优势的垄断企业占有,因此,纵向一体化提高了氧化铝阶段的进入壁垒。已经实现“氧化铝—电解铝”一体化的企业比独立的电解铝企业在低成本资源获取上占明显优势,它们完全可以采取价格挤压排斥竞争对手。如电解铝价格低迷期间,中铝反而不断提高氧化铝供应价格(从2002年底的1 300元/吨提高到2005年的4 300元/吨),导致80%的电解铝企业处于亏损。然而,大部分电解铝企业并没有因亏损而退出市场,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投资补贴抵消了纵向一体化的排斥效应。因此,许多停产企业一旦行情好转就恢复生产,我国电解铝低集中度的局面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观。

四、结 论

本文以铝工业为例,从产业组织的视角探讨了纵向一体化与市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一方面,当市场结构满足一定的条件,纵向一体化将作为行为结果出现;另一方面,纵向一体化行为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因此纵向一体化既可能是某种结构的产物,又可能是某种结构产生的原因。铝工业的基本属性决定了三个阶段都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从而进一步决定了高水平纵向一体化是一种必然结果。同时,铝工业的纵向一体化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并维持了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然而,我国铝工业市场结构与纵向一体化关系的演变与以上基于成熟市场经济的分析结论并不完全相符,但当我们考虑了转轨经济中存在一种特殊壁垒——政府干预后,以上观点的解释力又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 Peck.Competition in Aluminum[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6,(48):166-173.

[2] Joe S.Bain.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Their Character and Consequenc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3] H.M.Mann.Seller Concentration,Barriers to Entry,and Rates of Return in Thirty Industries,1950-1960[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6,(48):296-307.

[4] J.M.Vernon ,D.A.Graham.Profitability of Monopolization by Vertic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81):442-449.

[5] F.R.Warren-Boulton.Vertical Control with Variable Propor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783-802.

[6] J.R.Green.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ssurance of Market[R].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no.383,1974.

[7] K.J.Arrow.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5,(6):173-182.

[8] M.R.Rayner.Marketing Australian Bauxite[M].Melbourne:Comalco Ltd.,3,1975.

(责任编辑:杨全山)

猜你喜欢

市场结构
审计市场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研究
中国互联网产业SCP范式分析
基于SCP范式的煤炭采选业分析
浅议公路经营权市场结构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零售产业组织分析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我国零售业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中国进口汽车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