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0例临床观察

2009-10-20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15期
关键词:心绞痛中西医结合冠心病

秦 铭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心痛宁合剂,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9%,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自拟心痛宁合剂;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09)08(a)-018-02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轻者仅觉得心前区闷痛、压榨感,重者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甚者出现如《素问·厥论》所述:“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危重病侯。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2]。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以男性居多,且有年轻化趋势。而笔者近年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心痛宁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2009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病程0.6~16.0年,平均6.8年;合并高血压25例,高血脂26例,糖尿病11例,心律失常8例。对照组70例,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44~78岁,平均55.5岁,病程0.8~16.0年,平均6.5年,合并高血压22例,高血脂19例,糖尿病15例,心律失常1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3],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放射至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数秒~10 min而缓解,呈间歇性发作,常因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受寒等而诱发。多数患者伴有心悸心慌、气短、自汗、夜寐不安等表现,心电图提示有ST段压低或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抗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即静滴硝酸甘油,口服消心痛、倍他乐克、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有其他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进行降压、降糖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以上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心痛宁方:生黄芪15 g,太子参15 g,川芎10 g,当归12 g,瓜蒌15 g,丹参10 g,水蛭5 g,益母草15 g,牛膝10 g。兼阳虚者加附子6 g,桂枝8 g;兼肾阴者加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麦冬15 g。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服用。15 d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用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心绞痛疗效标准:显效(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2级,原为Ⅰ、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非劳力型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每周≤2次,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改善(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1级,硝酸甘油减用一半以上,原为Ⅰ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非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一半以上)。基本无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或虽有减少但未达到改善程度、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或心绞痛升级,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双倍二级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次级量分级运动试验阴性,或运动耐量上升2级)。改善(休息心电图或双倍二级运动试验ST段下降,在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平坦T波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改变或心电图压低的ST段降低0.05 mV,倒置T波加深,平坦T波倒置)。

1.5 观察方法

记录两组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心率,血压,伴随症状,舌苔,脉象及不良反应等情况;服药前后均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字2检验、t检验和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7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4.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程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降低不明显。见表3。

2.4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亦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为中老年人常见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而有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患者常有其他部位动脉硬化,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弹性减低,冠状动脉的血管舒缩功能下降,心脏微循环减低,冠脉狭窄,导致冠心病心绞痛[4]。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围,其病位在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中年之后,人体正气内虚,脏腑功能日渐衰退,心气不足,则运气无力,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血停成淤,正如《医林改错》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淤”。可见,气虚血瘀乃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为本虚标实之证[5]。

《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心脉淤阻是胸痹心痛发生的病机及冠心病的基本证型,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致病因素因劳倦内伤,情志不遂,膏梁厚味而致心脾肝肾亏虚,痰淤内阻,心脉不通,不通则通[6]。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硬化、狭窄,管壁的粥样斑块形成,且血小板黏附性增高,血中脂质增加,致使心脏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符合中医学“血瘀”观点。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绞痛、心悸气短、乏力、汗出及心电图心肌供血不足、血液流变异常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符合中医气虚血淤所致的变化。故笔者认为本病以气虚血瘀为病机关键,而自拟心痛宁方治之。方中太子参、生黄芪补益心气,气旺血行以治其本;川芎、当归、丹参、水蛭、益母草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瓜蒌开胸散结、助阳复脉。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淤之功。而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丹参、水蛭、牛膝等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增加动脉血流量、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及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因而其方用于治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邝伟文,高艺青.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3例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08,5:10-11.

[2]张丽丽,莽永松.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5(19):60-61.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12.

[4]张大创,李根,邢浩,等.中药封包热敷虚里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西医急症,2008,17(7):906-907.

[5]孙丽风,邓美玲.益气通脉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医急症,2008,17(6):751-752.

[6]苏小丁.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30.

[7]康建华,张耀义,李玲妹,等.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15.

猜你喜欢

心绞痛中西医结合冠心病
冠心病一直没有症状,是不是治愈了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同是心绞痛,“性情”大不同
中医导痰祛瘀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
有冠心病家庭史的青年更应戒烟
如何使用冠心病保健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