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自尊教育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2009-10-16田录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涵义问题

田录梅

〔关键词〕自尊教育;涵义;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自我尊重的需要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在一起,统称为自尊的需要。自尊是一个几乎尽人皆知的概念,它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中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中也不乏因自尊受伤害或受激励而失败或成功的人生样例。随着人们对自尊的关注和研究的增多,教育界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要求重视自尊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学校以“尊重的教育”作为其教育理念。然而,作为一个自尊领域的研究者,笔者想在此提请大家注意自尊教育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以推进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自尊是什么

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常常要借鉴心理学领域的知识和成果。只有熟练掌握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我国的心理学起步较晚,长期以来都处于引进、模仿、继承和发展西方心理学的阶段,真正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还不多见。因此,从概念到理论,心理学的很多重要成果可以说都是舶来品。当然,这些概念和理论在引进时都经过了本土文化的验证和修订。尽管如此,有些概念和理论,依然存在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人格”、“气质”,在西方心理学中的含义与我们本土文化中的含义并不等同。如果我们盲目地运用和借鉴心理学领域的有关成果就可能产生误用和错用。而自尊,一个近年来在我国心理学界方兴未艾、十分活跃的概念,恰恰就遇到了这种尴尬。

自尊,在心理学中的英文名称是self-esteem,换言之,它是self-esteem的中译名,与我们汉语中常说的“自尊心”并不完全等同。尽管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但总起来看,它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评价性情感体验。对自己的评价高,体验积极,就是高自尊,反之则是低自尊。而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尊的定义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明显带有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色彩。我们说一个人“自尊心(本土文化中的概念)很强”可能正意味着他/她“自尊(西方心理学中的概念)很低”。因为无论是自尊心强还是自尊水平很低,都意味着个体很容易受到一些信息的威胁或伤害。

因此,当我们听到教育界的一些呼吁: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时,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自尊心和自尊水平并不是一回事。当然,这两个概念也存在密切联系,比如,自尊心反映在心理学中,其对应的更确切的概念应该是“自尊需要”,说一个人的自尊心强,是说他/她有很强的自尊需要,说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则意味着维护学生的自尊需要不受阻碍或挫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问题儿童青少年”往往需要刺激其自尊心方能助其成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需要(自尊心),当这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乃至受挫折时,人会忽视它的存在甚至把它压抑下去,作为一种自我防卫机制来保护自尊。一般的爱与鼓励、批评与责备这时都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受到压抑的需要已经意识不到,只有尖锐的刺激与疼痛,才能让需要重新强烈地反映到意识中来,人也才会产生强烈的前进动机。

由此可见,尽管此“自尊”非彼“自尊”,但作为一个心理概念,自尊,以及自尊需要,却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虽然曾有人提议以不同的名称来指代“self-esteem”这一概念,但要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汉语词汇还不容易,“自尊”这一名称的使用也就延续至今。这提示我们,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运用心理学有关自尊的研究成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概念的不同,以防止张冠李戴。

二、自尊越高越好吗

正如“气质”在心理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并未影响到教育界对它的运用一样,有关自尊的研究成果也将同样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比如,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曾指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并将之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丛晓波等人也曾运用同样的观点指出自尊教育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张向葵等人也曾提出自尊的激励机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等。

由于自尊在心理健康中的核心地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自尊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与此同时,一个常见的口号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低自尊成为万“恶”之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大量研究表明,低自尊与很多心理健康负性成分,比如抑郁、焦虑、敏感等都密切相关。这一口号的理论依据也正缘于此。现在教育界奉行的各种教育理念,包括尊重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赏识的教育等追根溯源也都是基于上述观点。然而,当我们一味地采用各种策略(比如多给学生成功体验、少批评多鼓励等)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时,我们不仅要问:自尊就真的是越高越好吗?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是否不批评就是好事?如果我们让一个孩子天天生活在成功与爱的环境中,没有失败,没有拒绝,他/她的自尊水平肯定会相当高,但这一定是一个健康的人吗?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曾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其观点与时下盛行的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呼声相去甚远,乃至引来质疑声一片。

其实,惩罚未必导致低自尊,一味表扬也未必带来健康的高自尊。换句话讲,高自尊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心理学上称之为“安全高自尊”和“脆弱高自尊”。前者是健康的自尊,不轻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威胁,而后者是不健康的,容易受到威胁而表现出不适应行为如敌意、攻击、焦虑等。因此,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没有错,但如何提高、提高什么样的高自尊才是关键。一个真实的环境是成功与失败并存,爱与拒绝同在。让儿童生活于真实的环境更重要,只有教他们学会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的高自尊。例如,众所周知,三个人同行或交谈常常会引起尴尬情景,因为人在交往中难免会顾此失彼。儿童同样如此,两个孩子会玩得很开心,三个孩子就可能闹不愉快。那么你是把一个孩子打发走呢?还是继续让他们玩下去?正确的做法显然是让孩子们继续玩下去,加以正确的指导,让孩子既体验到不愉快,也慢慢学会解决问题。当他们在“痛”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问题时他们才能发展出相应的、健康的高自尊。否则,培养出的就很可能是虚假的、脆弱的高自尊,表现出高傲、自大、自我中心等不良品质。

总之,自尊是一个核心问题,无论是西方文化中的自尊还是东方文化中的自尊都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当二者在教育领域中相遇并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时,我们要学会避其矛盾用其优长,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尊需要),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其健康的自尊水平。其实,当我们很好地维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并在适当情况下刺激其自尊心“发育”,那么,健康的高自尊也就相应地培养起来了。一旦建立了健康的高自尊,人也就打开了通往心理健康和成功之路的大门。(稿件编号:090818003)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50014,电邮:tianlumei@sina.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猜你喜欢

涵义问题
浅析词的涵义和指称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的深刻涵义探析
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避开“问题”银行股
坚定树立核心意识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论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