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潜力培养学生积累史料能力

2009-09-28

办公室业务 2009年5期
关键词:潜力培养能力

曹 忠

摘要:该文针对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缺少对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运用等方面的训练。我们应该利用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为我们提供的大量材料,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材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归纳线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组织一些具有论证性的主题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关键词:新编历史教材 学生 潜力 培养 能力

往往听到家长这样抱怨:我的孩子只爱看电视,一有武侠片,就要往电视里钻,赶不开来,却对历史剧等其他剧很漠然。而对报纸、杂志、书籍连摸都不摸一下。往往听到学生这样议论:考试题中的选择题还能选对一部分,而材料解析题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方面回答才对,即使回答一部分,也答不准确。这说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缺少对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运用等方面的训练。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师,挖掘教材潜力,培养学生积累史料能力,用好用足教材,培养学生史料处理能力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

在使用新教材前,我在课堂上以讲述为主。课前准备阶段,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剖析,归纳出学生易于掌握的基本线索,课堂上讲授给学生。结果导致学生懒于阅读,懒于思考,变成了一个记忆的工具。使用新教材后,我通过设置一些思考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文字材料的兴趣。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包括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名人名言、碑文、报纸、文学作品中所选取的材料。这部分材料在教科书中的比重较大,应视为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为回答好思考题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持。

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一课中《隋朝创立科举制》一目时,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通过问题的设置,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从而得出:“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的结论。

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既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由此逐步培养。

2.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归纳线索、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材料

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材料包括文字资料、表格材料、图片资料等。表格材料是通过各种数据构成的科学性、系统性极强的材料。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但也存在枯燥、表面化的缺憾。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的枯燥的数据,发掘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对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或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使之与教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数量众多的图片材料,我们应利用图片资料特别是漫画和插图的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如,《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的重点。我们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同时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2.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2.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一想,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2.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1)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2)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在组织讨论前,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1)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资料;(2)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3)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4)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5)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的话。

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材料,学生的寻找“论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史料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设问置疑,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线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组织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通过组织一些具有论证性的主题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运用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是对学生关于史料考查能力的一个高层次要求。说理论证需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需要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论证才能既高度概括又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如:举办“话说《清明上河图》”的活动。

活动目标:通过为《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活动提示: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放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2)大组内分工,两人一小组,根据大组提出的初步方案,为其中一个画面配写文字。

(3)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你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4)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历史的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或放映一种历史现象。注意不要脱离“北宋”这个历史时期。

(5)将《清明上河图》复印放大,制成图文相配的展品;注明图、文的创作者。

(6)举办“话说《清明上河图》”的画展。

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让学生愉快地参加活动、积累史料、确立论点、充实论据;通过设计一些具有论证性的主题,让学生对材料阅读、整理、掌握,列出简明扼要的答辩提纲;通过脉络清晰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吉祥,马执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马执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季建珍.《用足教材,培养学生史料处理能力》.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03年第4期.27页.

[4]赵荣辉.《浅谈历史教科书中的“材料”教学》.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03年第3期.23页.

猜你喜欢

潜力培养能力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