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正确认识和利用武术典籍的思考

2009-09-28陈可琤

办公室业务 2009年5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典籍价值

陈可琤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武术研究者认识、利用武术典籍的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从武术典籍稀少的角度阐述了武术典籍的价值及正确认识、利用武术典籍的重要性;对当代武术研究者对武术典籍认识不深的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相关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武术文化;典籍;价值

1.问题的提出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瑰宝,古称“拳勇”、“技击”,后来又称“国术”,外国人称之为“功夫”。“能存在就是合理的”,武术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经历无数次毁灭性劫难,却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自然有它的独特之处。因为武术具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其强身健体、防身御敌、修心养性、竞技表演、悟道怡情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已引起了世界人们的关注,截至2003年11月,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已达97个,并已成功举办了多次世界武术锦标赛。但随着武术文化及武术史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武术工作者却发现这样一个令人惋惜的问题,那就是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古代武术典籍的数量极形成鲜明的对比,武术典籍屈指可数,纯属稀有。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97年主持编纂的《中国武术史》一书列举了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911年清朝灭亡543年内著名的武术典籍,共计21本[1]。其中武术专著有俞大猷的《剑经》、赵光裕的《棍法》、程宗猷的《耕余剩技》、明遗民王余佑的《十三刀法》、吴殳的《手臂录》、清张孔彰的《拳法备要》、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等;而以篇章形式附见于兵书和其它著作中的武术内容有明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程子颐的《武备要略》、清黄百家的《学箕稿》等[2]。这对于一门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了几千年的本土学科文化来说,在其发展繁荣时期的五百多年的时间内才出现21本著名典籍,似乎有些单薄,但这也明显说明了一些问题:我国武术发展有着艰难的历程,武术典籍的稀少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主、客观原因所造成的。然而,如果我们以客观、严准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典籍时,严格来讲这些书中能称得上的“武术典籍”便更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正确认识和研究利用武术典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仅有的武术典籍,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才不愧于前人所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宏扬中华武术文化。

2.正确认识和利用武术典籍的意义

2.1有利于还原武术的本质及使后人正确认识了解武术的成因

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渗入,中国的武术由野蛮的搏杀格斗技术逐渐演变为现代文明的体育竞技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体育项目在学校推广,自此武术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健身娱乐成了其主要的功能,而武术所特有的技击功能却在不断下降,特别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武术的娱乐、健身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错误的认为武术的本质就是健身娱乐,其实不然。程大力教授曾在他的论文《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中提到:“武术的本质就是‘杀人术。简而言之,武术就是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可以说,这就是武术文化形态的规定性,以及与其他文化形态不同的质的差异。这种本质从它诞生起就被规定,无论时间如何推移,无论有多少文明的后起的渗透、依附、派生,武术的本质都是确定无疑的,武术如果真正发生了质的变异,武术就不成其为武术了。”那么武术的本质到底是健身娱乐还是积极搏杀呢?此时仔细研究武术典籍的人就可以知道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搏杀”,“健身娱乐”只是武术的一种功能。通过研究武术典籍我们还可以知道军事战争并不能使武术产生,各个国家都有过战争,为什么在其他国家就不能产生武术而偏偏在中国产生呢?程大力教授在他的《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谈到武术产生于宗族之间的私斗,因为中国那种极为深刻的宗法观念是武术价值实现的真正舞台,而军事战争只是促进武术不断发展的一种动力。从大量的武术典籍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武术不是用来打仗而是用来打架的。

2.2有利于清晰地认识各拳种的起源及发展情况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拳种繁多,据统计,全国查明的所谓:“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300多个,而且每一个拳种又有众多的流派。中国人历来就对“正宗”、“正派”极其讲究,为了争夺“正宗”的声誉,很多流派的传人往往成见很深,互相诋毁排挤,甚至势如水火,有时还会大打出手。通过对武术典籍的研究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各拳种的起源、发展及其它的流传过程,而正确地认识和利用武术典籍则能提高对门派的正确认识以缓解各流派之间的纷争。就拿太极拳来说,在中国的任何地方要一个对武术了解不深的人回答“太极拳是由谁所创立”时,我想他们可能会一致认为太极拳由武当派掌门张三丰所创。但事实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经过大量武术典籍的考证,我们就可以发现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的陈家沟,但并不一定为陈王廷所创,在戚继光所著的《拳经捷要》中我们可以知道太极拳很多动作来源于其中。自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拳到北京教拳后,太极拳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才有了后来的武派、孙派、吴派等太极拳种。这些都足以说明,只有充分研究利用武术典籍,才能使武术各拳种正本清源。

2.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武术理论体系

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它自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武术典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古典哲学、传统医学、兵家,还是宗教文化都对武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我国古典哲学讲求“道”与“气”,古代武术理论中也将“气”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在古代哲学中讲求“天人合一”,武术也十分注重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和谐统一。《吴越春秋.越女论剑》中就有阴阳之说:“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此外中国宗教文化对武术影响也较深远,太极拳的产生就是受道教的无为、清静等思想的影响;佛教的精神、教义、戒律对少林武术的武德、武风、武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为中国武术增添了不少哲学气息和宗教的神秘色彩。毋庸置疑,通过研究利用武术典籍,不仅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武术文化,在此基础上才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武术的理论体系。

2.4有利于清醒地、正确地确定我国武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趁势

古人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克罗齐也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正确的认识历史,总结经验,继承原有的技术基础,武术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继承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的重要基础,忽略了基础的继承就意味着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否定。武术典籍能让武术工作者对过去的武术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了解武术的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从而利用前人总结出的原理与经验来指导当代武术,使其有一个明确良好发展方向。当今武术的发展有些脱离了武术的本质,武术技击意识已逐步淡化。有很多人说:武术是中国化的体操,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也只能成为一个特设项目,而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可以说都包含中国武术的成分,为什么别人能成功地将其推入奥运,而中国武术却与奥运无缘。人们对几千年的中华武术寄予无限的期望,时至今日却让人有所失望,究其原因是跆拳道和柔道中融入了自己国家的文化,而中国武术为了进入奥运则将中国武术的文化底蕴给丢掉了。试问失去了民族特色文化的武术还称得上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瑰宝吗?在武术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必须继承武术所包含的优秀文化,然后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创新,才能促使武术运动蓬勃发展,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3.武术研究者对武术典籍认识不深的原因分析

武术典籍对武术研究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帮助武术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武术的本质,清晰地认识武术发展的历程及武术繁荣与衰落的具体原因,从当今武术与传统武术差异中找出今后武术发展的之路和辩明方向。但是,从对武术典籍研究的具体情况来说,当今武术研究者对武术典籍的理解和利用还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对武术典籍的研读缺乏科学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不论从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及实际应用来说,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武术典籍的研究运用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专心从事研究工作和认真搞学术的人越来越少。虽然每年有数万种学术出版物,数十万篇学术文章,有原创价值的不超过1-2%。但即便是这样,也满足不了学者们出版发表的“需求”,学术刊物加码再加码,学术论文集印了一本又一本,出版社书号也成了珍稀资源,总是供不应求。凡稀缺资源就有商品价值,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化大讲经济效益的今天,文人变商人,“页码”与“书号”便都明码实价或暗码虚价地进入了市场[4]。综上所述,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武术学者们的治学态度,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幌子下,为了追求高职称和“高品位”的生活而随意抄袭前人的研究成果或是怀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武术典籍的研究。他们这种对武术典籍无所谓的研究态度,是不可能发掘和弘扬武术典籍精华的,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武术运动的发展。

3.2没有古文的相关基础知识

古文是以先秦典籍为文法基础、以华夏民族口语及外来语为词汇来源、以历代代表性作家作品为典范的汉语言书面文体。它是华夏民族历史记录和文学审美的主要工具,是华夏文明以及古代东亚文明的语言载体,是人类历史上形式最优美、影响最广泛、信息量最丰富的书面语之一。[5]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因自然科学之落后而想当然地也否认自己的人文传统,至文革而最甚,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彻底决断了。在新世纪的今天,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古文的学习都不是很重视,自然他们在古文的理解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一些武术研究者根本没有古文的基础知识,他们大多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相关的阅读经验去理解武术典籍,从而造成一篇武术典籍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同样的语句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如沈寿先生和马明达先生对《拳经捷要》的理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3对古代的历史及武术典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了解

在当代有一些从事武术典籍研究的学者他们很少关注历史,从不分析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背景,对武术典籍的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也不作太深的研究,而是人云亦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记载:“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独得其全。”[5]于是就有人将太极拳和内家拳联系起来,和张三丰联系起来,认为太极拳乃张三丰所创。他们没有经过考证,而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将太极拳和张三丰联系在一起,后经过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认为最早传习太极拳的是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说太极拳乃张三丰所创。这就说明了很多学者对历史是不太关注的。另外在沈寿先生解析《拳经捷要》中,他在理解“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时就在“宋太祖”后面加了一个“时”字。认为三十二势长拳是宋太祖时期创的而不是宋太祖所创。这样的理解是否能够让人信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宋太祖是否精通武艺,了解戚继光当时所处的政治文化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从而还原武术典籍所指的真义。

3.4从事武术典籍研究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现今的学校体育主要是引进西方现代体育的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除武术)一直游离于学校体育教育领域之外。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同时也规定了武术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主干。[6]经过十年的发展,各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民族传统体育学仍是最薄弱的学科之一,还只是初步确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缺乏独特的一整套概念、范畴、命题和研究方法。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主干建设来看,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都还不能按学科建设的严格标准来进行具体规划和落实,从事研究的专业人才相当匮乏。而且从事武术典籍研究的学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事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真正从事武术研究的专业人才就更加少了。薛欣的《1995-2004年武术科研现状与分析》研究表明1995-2004年武术科研成果核心期刊发刊量分别为30、30、31、54、44、68、61、78、93、138篇;1995-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和软科学共858个立项课题调查分析得出,武术学科只有14项。[7]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了从事武术研究的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那么从事武术典籍研究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4.提高武术典籍开发利用程度的途径

要提高武术典籍开发利用,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武术典籍的意义和现实作用,并切切实实地落实好各个方面工作。

4.1建立一支素质高并具有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队伍

中国武术要想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就必须了解武术的历史,了解武术本来面貌,知道武术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因。因此,建立一支素质高、知识丰富、具有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武术研究者队伍已势在必行。对武术典籍的研究,不是对前人知识的量的重复,而是继承和发扬,是扬弃,是实现武术质的飞跃。真正进行的武术典籍研究,没有一支拥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学识、敬业吃苦精神的队伍是不行的。目前,由于国内武术典籍的现有数量是相当稀少的,为此我们还要积极寻求流传于海外的武艺著作及周领国家刊行的汉文武术著作。通过文物拍卖竞价回收、专项课题影印出版回归、转让收购原物奉回、横向合作携手出版等手段获取海外的武术典籍。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还要有一支敬业、专业知识扎实的武术研究队伍来进行开发研究。在经过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之后使中国武术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为我国今后的武术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这才是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与其生命力和发展方向所系。

4.2加强武术研专业究者的古文水平

上面已经谈到了研究者的古文理解水平对武术典籍的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问题,这就要求武术典籍研究者们加强古文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研究者的古文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一是多读古文,形成一定的语感。学习古文,应从熟读古文入手。对于熟读古文还要硬背,多读古文就是为了记住它背出它,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感,然后看其它的古籍就容易了。二是要加强古文中特定词语的理解,特别是一词多义的字词,还有古文中特定的语法在句中的使用。另外还要掌握古文行文的规律,以更好地帮助武术典籍研究者断句理解古文的内容。只有不断加强武术典籍研究者们的古文理解水平,武术典籍的专业研究才会更透彻、更深入,武术理论的研究才会更完善、更健全。

4.3加强武术研究者对相关古籍资料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谈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样在武术典籍中必然也会牵涉到其他方面的知识。武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兵法思想、伦理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在研究武术典籍时必然会碰到许多与武术相联系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那就要求武术研究者不仅要了解武术典籍资料,还要对古代哲学、兵法、美学等古籍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武术与古代医学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郑怀贤先生既是八卦太极武术家又是骨伤科专家,杜自明先生既是武术家也是骨伤科专家。他二人的骨伤科著作,曾

是最早的骨伤科基本教材。可以说我国传统武术是一门综合型文化形态,它的博大精深给武术研究者研读武术典籍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要想在武术典籍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广泛学习与武术相关的古籍资料,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武术典籍上所记载的内容。4.4进一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使更多的人投入到传统武术的研究之中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贫困的理论与理论的贫困是造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至今都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另外据赵苏喆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还没有形成自身的完善体系,他指出现在存在的问题有: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主干学科过于单薄;专业课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以及严重忽略科研队伍建设等,特别是更高层次(硕士、博士)的专业人才缺乏。因而,各高校应重视和完善民族体育学专业的设置,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之中。在培养这些人才的同时还应当正确引导部分对武术感兴趣的同学加强对武术典籍的深入研究。

5.结束语

从武术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说,武术典籍的稀缺充分显露出研究它的价值之所在,由于历史和现在的各方面原因使武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使武术不失去其本质,不失去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而埋没其本身意义,使其能够长足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好武术典籍。纵观近百年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看到许多的科学成果好比一把双刃剑,用荀子的话来说,它既带来“用之以治则吉”的福祉,也带来“用之以乱则凶”的祸害。这问题不在科学本身,而在实践科学的人[8]。我们对武术典籍的利用亦是如此,如果我们以科学的敬业的精神去研究武术典籍,武术将会迎来另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武术也必将走向世界,迈入奥运;如果我们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武术典籍,那么我们在武术的发展道路上必将遇到种种阻碍武术向前发展的困难,如果不认真对待所遇到的困难,中国武术就很难继续向世界推广,反而会使习练武术的群体越来越小,最终导致武术的衰亡。因而,正确的认识和利用武术典籍对武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正确认识和利用武术典籍的同时还必须深刻认识当今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及我国08年奥运会后体育体制的改革的相关动态,真正确保武术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许惠玲.《体育学术论著的外文利用研究——对近三年来体育核心期刊引文的分析》[J].图书馆论坛,1998,(3):9-13.

[4]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

[5]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6]胡小明,胡英清等.《民族体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典籍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连连看
“给”的价值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古代典籍分类中之事物分类法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