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文教学

2009-09-08邵会卿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外语感情中心

邵会卿

作文是人类的一种“美”的创作活动。不过,它所使用的工具并不是齐白石手中的画笔,也不是罗丹手中的雕塑刀,而是我们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在口头上表达出来就是口头作文,书面上表达出来就是书面作文。

有的教师认为:“‘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我们不明白,可一题在手,我们一样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可见,‘作文的‘中心有与无,明白与不明白没有什么关系。”果真没有什么关系?看看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不良现象,这固然与学生的素质、基本功有关,但学生对“作文”的“中心”不明白,没有选择余地恐怕是主要原因。作为教师,自己不清楚,学生便也糊涂,“己之昏昏”何能“使人昭昭”?师生明确“作文”的中心,确实是必要的。“作文”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两句话: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不过,任何一篇作文,要想反映全部的社会生活,表达全部的思想感情,都是不可能的。它只能通过典型性、代表性较强的部分来反映。这种反映的方法颇像修辞里面的“借代”手法——以部分代整体的手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

作文,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文学作品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一般体裁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类(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书信、申请书、条据、公约、海报、计划、总结等),无论是哪一类作文,都离不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不过,由于它们的文体特点和创作手法等有所不同,所以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上就有所侧重了。有的侧重于前者,有的侧重于后者,有的两者并重。像长篇小说《红楼梦》,它通过描述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其灭亡的必然性,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腐恶的痛恨和对腐恶的封建社会的彻底的否定,既反映了社会生活,又表达了思想感情,两者并重。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通过叙述一则“有吏夜捉人”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客观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灾难制造者的强烈控诉,对老百姓灾难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面对这种灾难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杜甫的叙事诗重在叙事,因此重在反映社会生活。不过,他的思想感情也流露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重在表达主观的思想感情。不过,他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的生发,仍然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因此反映社会生活,也是必然的。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主要表达了他对韶华已逝而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感伤之情,而他的才能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这一社会现实也可以从中看出来。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散文,它通过反复记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社会生活为辅,表达思想感情为主。《白毛女》是一部戏剧,通过再现喜儿的身世和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客观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对旧社会的切齿痛恨,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和拥戴。《羚羊木雕》是一篇记叙文,它通过叙述母亲逼“我”向好朋友要回那只羚羊木雕的故事,以反映了社会生活中某些家长“重财轻义”及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思想的不理解、感情的漠视等现象,表达了“我”对家长“重财轻义”思想和行为的不满和无奈,对“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理想”的渴望。《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的智慧。它重在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但是未了一句话“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却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地表露出来了。

议论文着重于阐明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运用事实和道理来加以证明,它重在表达思想感情,而反映社会生活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属于次要地位。吴晗的《谈骨气》是一篇议论文,中心在于阐明一种思想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服务。而贫者不食嗟来之食、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但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至于应用文中的新闻、通讯等重在“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重在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而条据、公告、海报、法律等则是个人、集体或者国家社会意志的体现。因此,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当我把“作文”的“中心”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向学生讲述之后,一个明显的效果是学生的思路开阔多了,而且能够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确定详略。如有一作文题目是《记一次外语晨读》,学生看到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想起“作文”的“中心”,并把它落实下去。“外语晨读”是反映学校生活的,那么这一领域里的生活究竟如何呢?是好,是坏?是好的为主,坏的为主?是歌颂,还是批评?是赞成,还是反对?是失望还是充满信心?问题提出之后,不同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中心。然后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去寻找典型的材料,甚至典型的细节,落脚点又回到“一次外语晨读”上面来了。有的学生因为确立的中心是:学校生活好,心里比较开心、有信心。因此,选择的材料是外语晨读中的一些好的表现。学生观察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个人表现,班干部与一般学生,成绩好的与成绩一般的;有的是整体关照,把全班同学外语晨读的认真场面描绘一番;有的学生除了直接描绘之外,还采用一些间接表现手段,如从晨读后老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反映上看;有的则从外语晨读的效率上看,通过介绍光荣榜上数一数二的成绩,说明“外语晨读”的好,不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名副其实的好。与观察角度相适应,学生打开了记忆的储仓,翻阅着其中的典型的材料或细节:(1)无迟到现象;(2)有的同学带着耳机避免干扰;(3)某同学聚精会神地晨读,有身边同学来请教,连喊几遍才回过神来;(4)专心致志,老师来了,也不知道;(5)住宿学生的家长送米到学校,路过教室,见孩子读书目不斜视;(6)墙报上的光荣榜榜上有名。

有的学生确立中心:外语晨读表现极坏,学校校风不好,有待纠正。观察角度差不多,具体材料大为迥异:(1)有迟到现象;(2)思想不集中,开小差,打电游;(3)恶作剧,门上安放扫把“恭候”进门者;地上缠丝线谓之“绊马索”;(4)有的学生与班干部顶嘴;(5)学生虽然有共同心愿,要把班级管理好,可说到做不到;良好的共同心愿变成了情绪性的口头表决,而不是一种行动上的贯彻落实。

有的学生确立中心:学校、教师要加强管理,同时也应净化环境。如建筑队在教学楼上敲敲打打,干扰学生的学习;外语晨读时有教师、学生在外面打篮球,引得那些篮球爱好者没有心思学习。

不论学生根据“一次外语晨读”所确立的中心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学生只要能够运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去打开思路,确定中心,选择材料,甚至确定详略,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千篇一律。因而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是有必要讲给学生听的。

猜你喜欢

外语感情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带着感情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