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2009-09-08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自学课文文章

王 岩

摘要: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要求我们深入探究语文与教育的特征、语文自学的实施条件、掌握科学的语文自学方法以及了解语文自学的相关条件保障。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也要求转变教师的观念与角色,解决自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字:自学能力;形成;培养

一、培养自学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自学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手段,它是实现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捷径。在新课改革中之所以强调自主学习,是由现今的社会发展,终身教育学习化的社会趋势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决定的。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使教育本身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更让人们认识到:方法本身也是重要的知识之一,俗话说:“选择好比努力更重要”,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越来越多元化和人文化的社会,要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自由选择,尊重人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并且珍视这种差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人的差异,因材施教。

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使百科全书式的权威人物逐渐地消失,教师也一样,想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扮演权威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难,甚至不可能,在很多方面,学生的知识往往不逊于教师,可能还会比教师更加丰富,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传输者角色向学习促进者角色转变。

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2.终身化教育与学习的需要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础。终身教育同样意味着终身学习。“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意味着教育再也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教育圈子,再也不局限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终身教育要求现行的学校教育能培养有充分学习欲望和足够学习能力的学习人。

3.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导致教育成为选拔、筛选人才的社会工具,而不是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因此,使多数人对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产生了误解。教育变成了纯粹为升学而组织的活动;教育内容是机械刻板的书本知识;教育过程则是知识的灌输和反复的演练;教育的结果则是考试的分数。学生对教育的内容没有选择权,对教育目的的茫然,对教育结果的评价更是毫无权利可言。这样的被动状况,不利于知识的内化,更养成了学生人格上的被动和依赖,道德上的发展不完整。因此,新课改中提倡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语文自学能力的结构

我国学科教学心理学一般认为,语文教学自学能力由九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1.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2.理解题目的能力;

3.分段并概括段意的能力;

4.理清文章思路,提纲挈领的能力;

5.捕捉中心句或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6.读懂并找出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能力;

7.从课文中找出写作方法为自己效仿的能力;

8.提出疑难词语或问题并试着做解的能力;

9.做读书笔记的能力。

三、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自学能力不是人的天赋,而是后天习得的。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必须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

1.启发语文自学需要。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兴趣、习惯、情感、意志、技能等形成的心理基础。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自觉地而不是盲目地进行语文自学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首先必须启发他们认识自学的重要,建立起自学的动力机制。具体办法有:一是目标激发,二是榜样激发,三是热情诱发。

2.改革语文教学过程。语文自学能力主要是通过日常的语文教育活动来培养的。语文自学能力的训练过程应当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同步并相应重合。课堂语文教学过程要广泛深入地进行改革,使之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首先,从总体指导思想上着眼自觉能力的培养。比如,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体现这一思想的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这样四种基本模式,架起一道由“教”铺向“不需要教”的桥梁。这一指导思想,有利于对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整体训练和全程训练。

其次,从基本学习环节上强化自学能力的训练,不论是“认读—辨体—发问—质疑—评析的“六部自读法”,还是审题目—读课文—识生字—解新词—写提要—理层次—考段意—明中心—编提纲—定写法的“自学十步法”,都把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分解成若干动作训练,逐步实现语文自学操作化。

3.建立自学方法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学要有成效,必须要讲究方法,语文也不例外。“纵览发问—阅读—背诵—复习”的读书法便是风行美国,被称之为行之有效的综合性的自学方法体系。

四、谈谈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1.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段落层次,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2.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3.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4.独立性训练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5)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字通俗易懂的文章,最好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译,当小老师。翻译不是太难的事,但是上讲台讲译,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为达到教师讲译的要求,会在课外加强自学,查找资料,然后到讲台上给同学讲解释译。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了自学的习惯,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坚.《自学学》[M].四川科技出版社,1991.

2.余成.《自学方法与技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金延风,吴希红.《自主与引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刘善循.《学会学习》[M].商务印书馆,2002.

猜你喜欢

自学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背课文的小偷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