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膀胱切除不可怕

2009-09-02张心如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尿袋尿囊老李

张心如

83岁的老李因血尿经检查诊断为膀胱肿瘤,医生建议老李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手术。听到“生癌”的消息,已让老李五雷轰顶,其后又听到要把膀胱切除的建议,更让老李无法接受。如果没有膀胱,小便将无时无刻从体内流出来,不但今后要每天守着尿袋,时时提防尿液漏出,更是无法洗澡擦身,不能出门走亲访友,身上散发的“尿骚臭”一定会让人退避三舍。

老李所需接受的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是治疗一些多发、反复发作以及转移危险性大的膀胱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需切除患者的全部膀胱,还包括男性的前列腺、精囊。由于膀胱是人体中的储尿排尿器官,因此膀胱被切除之后,必须要在手术中重新建立引流尿液到体外的途径。

多种尿液引流途径

目前临床采用的全膀胱切除后尿液引流途径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外引流及内引流两类。

外引流

外引流即直接将尿液引流至体外,通过体外尿液收集装置持续收集尿液。最常用的有两种方法:输尿管皮肤造瘘法和回肠输出道法。

输尿管皮肤造瘘法直接将输尿管由后腹壁转移至前腹壁,通过前腹壁的造口,将肾脏产生的尿液经过输尿管直接引流到体外。

回肠输出道法先要切取一段小肠,然后将输尿管连接到这段小肠的一端,随后将小肠的另一端由前腹壁引出,肾脏产生的尿液需经过输尿管、小肠,再流出体外。虽然回肠输出道较复杂,还需切取一段额外的小肠,但不容易出现输尿管皮肤造瘘中常见的输尿管无法拉出腹壁,皮肤造瘘口挛缩,逆行肾盂感染等并发症。

内引流

内引流需要以部分消化道作为尿液储器,将尿液通过消化道经体内途径排除体外,方法有很多。

最早的内引流方式是“尿粪合流”,即将尿液直接引流到肠道中,通过肠道来储存尿液,最后患者以排便的方式经肛门排出尿液。这种方法因存在较多并发症,现在已基本被淘汰。

现在最流行的内引流方式有两种:新膀胱和腹壁可控尿流改道。

新膀胱先切取一段较长的消化道(大概是回肠输出道中切取肠段的4~5倍),将其折叠重塑成球形,作为储尿囊或“人造膀胱”,随后将输尿管及尿道分别与此储尿囊连接。这种方式可以使患者在全膀胱切除后仍然保持生理排尿方式,但由于有较高尿道内肿瘤复发的危险,因此这类手术对患者的选择较严格。另外由于肠壁的收缩力远远弱于膀胱的收缩力,新膀胱重建后还存在尿液排空不完全导致肾脏功能损害以及尿失禁等并发症。

腹壁可控尿流改道这是一种可控内引流尿液的手术方式。与新膀胱最大区别在于,肠道储尿囊并不与尿道连接,而是通过阑尾或另一段经剪裁后较细的肠管,将储尿囊与腹壁或脐孔相连。平时肾脏产生的尿液储存在储尿囊中,不会从腹壁漏出,而患者需定时(通常为2~3小时)经脐孔或腹壁的造口插入导管,引流“人造膀胱”内的尿液。

全膀胱切除不可怕

现代医学已经为接受全膀胱切除的患者设计了很多替代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差异较大,且各有优缺点,但每位患者只能接受其中的一种方法,通常泌尿外科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生活方式、伴随疾病等选择一种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前医生还会征求患者的意见,确定最终的尿液引流手段。

经过医生耐心细致地讲解和释疑,老李冷静了下来,考虑到已经年过八十,不适合再承受长段消化道切除的手术打击,最终老李接受了回肠输出道的外引流方式。虽然手术后老李必须时刻在下腹部贴着尿袋,但一段时间下来,老李还是适应了这种集尿方式,并戏称“与小便池脱离了关系,再也不用找公共厕所了”。

其实经过多年的改进与发展,现今用于尿液外引流的一次性集尿袋与皮肤贴合紧密,只要尿袋没有渗漏,就绝不会有尿液外漏,也不会散发“尿骚臭”,而且胶水对皮肤的刺激极小,极少造成皮肤过敏或炎症。同时效果持久恒定,一般一个尿袋可持续使用一周,甚至患者戴着尿袋洗淋浴也不会影响它的使用寿命。

猜你喜欢

尿袋尿囊老李
密闭集尿措施在短期留置导尿中的效果及观察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狡猾”的老李
简易尿袋固定器的制作与应用
膀胱尿囊囊肿破裂合并脐膨出1例
尿袋或引流袋自动提醒称质量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鸡新城疫病毒抗原制备参数优化相关性研究
老李的咏叹调
鸽副黏病毒Ⅰ型(川沙株)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