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语境下中国城市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2009-09-01宁玮婷李瑞杰

飞天 2009年8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城市化

宁玮婷 李瑞杰

如今,中国的城市正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建设量进行着以城市建筑为代表的物质实体的生产,权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共同运作正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商品进行着生产、流通与经营。人们在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城市民俗文化的扬弃。在城市化潮流的冲击下,如何将城市民俗作为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和促进城市社会关系和谐进步的宝贵财富,并做好城市民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理查德·多尔逊为了说明传统民俗学关于“民俗”的定义是如何相对于城市中心而提出的,曾列举过乡村与城市的对立因素,如民众与精英;乡土的与城市的;农业的与工业的;农民与工厂工人;文盲与有文化的人;手艺与机器;口头语言与大众传播媒介;落后的与现代的;迷信的与理性的;巫术的与科学的;边远的与中心的。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发现现代城市民俗和乡村民俗有若干不同,城市民俗的内容与形式比乡村民俗要复杂得多,而且表现出更多的现代性、理性和科学性等。

城市民俗从广义来讲既包括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民俗,还包括有城市民俗和乡村民俗、本国民俗和异域民俗、传统民俗和新生民俗等等。狭义的城市民俗主要指的是城市特有的民俗。有产生于城市、关于城市自身、城市历史、城市风物、城市建筑和市民生活等的民俗,还有经过改变的、被赋予城市色彩的乡村民俗。在中国,城市民俗研究由钟敬文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倡导,二十多年来经过民俗学界的共同努力,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且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既有政治的、伦理的,也有审美的,甚至是经济的。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民俗伴随着经济、文化、信息、金融、教育、政治、外交等变化、发展而不断地选择、增生、融合、播化,并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主导。

城市民俗是城市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不同城市文化特色的依据。直至现在,我国不同城市都保存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从而导致了不同城市的居民在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归根到底,无一不是城市民俗文化所使然。然而,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城市文化中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基础日益削弱。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其一,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失去其相应的生态环境。传统的民俗文化形态,与农业时代的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联,反映了农业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心态与审美情趣。因此,随着城市现代工商业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文化心态、审美情趣的迅速变化,传统的民俗文化空间势必会逐渐衰弱与缩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二,城市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制约了传统民俗文化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在现代城市中,文化空间主要为一些反映现代文化需求的强势文化形态,如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文化、代表上层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道德审美文化,以及代表市民文化价值观的大众通俗文化所占领,传统民俗文化很难找到广阔的容身之地。其三,现在的城市建设大都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不够重视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对城市民俗文化的保护,从而使城市成为民俗文化传统的破坏者。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民俗文化在城市中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地位,或已完全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深刻反映着一定地域中广大民众群体的最为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与共同价值取向,因此绝不可能完全被现代化的社会文化所湮没、所替代。在全球化加速的21世纪,世界多元文化席卷中国各大中城市,城市民俗进人了快速变革的时期。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更而不断地消长演进,始终适应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民俗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部分,已不仅仅属于精神范畴,它也是经济领域中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我们有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有着代表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思想,只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文化产业一定能得到迅速发展,并进入国际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以文化为依托发展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不仅应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应加强控制引导性措施和机制的前瞻性,通过民俗事象和物象等载体,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历史的文脉得以延续。

近年来,由于资源保护意识的淡漠,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应对措施的不力,以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驱动,破坏城市民俗资源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常常是所谓的“建设性破坏”。城市民俗资源的保护应从各城市的特点出发,多手段地采取措施,以达到保护与利用的目的。就保护方略而言,提几点建议:第一,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条例,用发文、命名、挂牌等方式对城市中的某些民俗事物加以强制性保护,对破坏者予以惩处。

第二,从文化、精神的传承角度出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对民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使之在建馆、集中陈列、异地迁移、文艺移植、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既获得新的应用,又得到妥善的保护。

第三,政府正确引导管理对城市整体风貌的建设及维护。对部分民俗资源不可过分商业化,要以认真审慎的态度来看待,实现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共有的目标。

第四,建立从事保护工作的高水平队伍,包括检查监督人员、宣传普及人员、维护管理人员、专业研究人员等,以使保护工作得到人力保障。

第五,对城市民俗的一些重要事象开展学术性研究,用课题立项、调查研究、学术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在把握某些民俗价值的同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今天,新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人类新的城市建设、新的建筑环境空间、新的生活方式都需要我们有新创造,但是这种新创造不是破坏,而是建立在与传统、历史以及我们以往文化的连接上。这不仅是城市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达到融合的前提。而且,我们现在提出保护与传承城市民俗文化的手段都不如让传统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融合在现代城市的创造与设计中,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惟有如此,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有价值,才有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1邓姗姗作为城市资本的文化生产——对丽江消费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城市研究,2008,(3)

[2]朱爱东,城市民俗的多元化特民俗研究,2000,(4):40-47

[3]方川20年来城市民俗研究的开拓、精进与前瞻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6-118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城市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