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步教会学生“情景交融”

2009-09-01李凤元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教法古诗词教学

李凤元

【摘 要】 情、景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鉴赏诗歌应该从理解情景关系入手。在古诗词教学中,本人尝试用“感—悟—练—用”四步教法,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审美体验,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的方法,达到陶冶情操、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诗词鉴赏水平、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教法 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清人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其实不可离。”[1 ]实际上,诗人的主观情志只有与诗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相结合,造成生动感人的形象,并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完成其为诗歌主旨服务的任务。可见情、景确实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鉴赏诗歌应该从理解情与景的关系、情景交融入手。

但一般的学生,尤其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不能很好地理解情与景的关系,不能从“景”中推断出“情”,答古诗鉴赏题时往往乱答一通,得分率很低。作文时,尤其是写记叙文时,不是有情无景,就是有景无情,总之是情景分离。鉴于这种情况,我在教第三册《近体诗六首》和《词七首》时,特意抽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鹊桥仙》四首诗词,在“情景交融”上下工夫,分四步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快学会了“情景交融”,现简述如下:

第一步:感。

“感”就是“感受”,就是让学生各自朗读诗歌,而且朗读时带着感情,“把自己放进去”。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进入诗歌意境的一条道路。之所以用“各自朗读”而非“齐读”,是因为朗读是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只要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就不一样。通过“感”,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内心视像”,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上达到与作者共鸣。

第二步:悟。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道如禅道,贵在妙悟”[2 ]。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可以说“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两者虽然不能分开,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在诗歌鉴赏中,弄清景与情的关系,是理解情景交融、把握诗歌主旨的重要渠道。那么,情与景有哪些关系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山居秋暝》、《登高》、《蜀相》、《鹊桥仙》[3 ]四首诗词,最终悟出了景与情的四种关系:

1.乐景乐情,如《山居秋暝》。这首诗前三联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图,我们从这静谧空灵的自然之景中,能体味出诗人对万物生生不息的由衷喜爱和赞美。诗人将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平和宁静之美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乐景)。读此诗,一种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乐情)油然而生。再由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知作者确实十分喜爱这里美丽的景色,表达的是“乐情”。

2.哀景哀情,如《登高》。此诗前四句所绘的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哀景)。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诗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了无处不含悲秋之气。后四句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表现了作者悲凉沉郁之感(哀情)。

3.乐景哀情,如《蜀相》。此诗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展现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葱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颔联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看似一派大好春色(乐景),可传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无人赏看;黄鹂“空”好音,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乐景实为抒哀情,是为下文写心志做铺垫。

4.哀景乐情,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写的是牛郎织女奔赴在见面的路上:银河极其宽广,二人相距十分遥远,又值黑夜茫茫(哀景),但此刻,他俩正从银河两岸沿着鹊桥向一处走去,他俩的身影终于越来越靠近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天上一次相逢,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呀!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乐情)。

这样分析、对比之后,学生便由感入悟,深刻体悟情景交融的妙处,真正领略“一切景语皆情语”。

当然,我还告诉学生,诗歌创作对情景的运用并非总是那么界限分明,或前情后景,或前景后情。很多诗作往往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相互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与分野。

第三步:练。

有知识并不代表有能力。学生知道了情与景的关系,进而理解了什么是情景交融,还要通过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我除了让学生做课本的课后练习之外,还拿高考题来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如2005年全国卷Ⅱ中《春行即兴》中的题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即为:“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一般来说,训练了三五题,学生就能基本掌握答题技巧了。

第四步:用。

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这里所说的“用”,既指鉴赏诗词时得到的审美愉悦,也指把“知道情景交融”化为“能用情景交融来写作”的意识与能力。没有这种意识与能力,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就是情景分离,二者互不相干。

我的做法是学习了这四首诗词之后,让学生练习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记叙文。学生在作文中终于做到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真实而广阔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渲染气氛、衬托心情。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借景来抒情,情景交融,使文章熠熠生辉。

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方法一定很多,本文难以尽述。但“感—悟—练—用”四步法已被本人证明是实用的教法,所以不揣冒昧,写于此处,希望方家指正。

参考资料:

[1]王夫之.姜斋诗话.岳麓书社,1993

[2]严羽.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23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教法古诗词教学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论情景组合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