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为崛起大国,我们还缺什么?

2009-08-31

世界知识 2009年14期
关键词:大国标志日本

杨 晋

“中国的GDP今年要超日本了?”

5月份,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的推测还让人将信将疑,6月19日,日本经济产业部发表的《2009年版通商白皮书》显示,日本官方也认为中国GDP今年确实可能超越日本。

如果中国经济总量真的排到世界第二会怎么样?不久前一个新词已经在全世界传播,就是“中美国”(Chimerica),那么是不是中国真的崛起到超越日本并向美国叫板的位置了?

几天前,我的师弟孙力舟发表在《青年参考》上的文章挺有意思。他说“经济总量大未必是强国,晚清时中国GDP世界第一”,据统计,即便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也远高于日本,约为日本的1,9倍至2,8倍,但那时中国并不被看作是强国。孙力舟在另一篇文章中认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相结合”,是美国的崛起之道,应该为中国所借鉴。

确实,中国还远没有达到崛起的地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化影响力上。就拿媒体报道来说,能起轰动效应的国际新闻至少有l/3到一半以上都是美国的内容。杰克逊去世,美国的;伊朗游行,据说和中情局有关;洪都拉斯政变,要看美国表态;连朝鲜发射导弹,都要选在7月4日美国国庆节。不管媒体报道是“哈美”还是“反美”,反正说的都是美国的事,这其实反映了美国的“文化霸权”。用我们栏目制片人的活说:“没有了美国,还真不知道节目该怎么做了。”那么中国呢?什么时候外国的记者不报道中国的消息就要“下岗”了,那才真算是中国崛起了。

中国还没有真正崛起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中外媒体的关注点不同。有个笑话说,乡下人指责城里人:“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吃素了;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独身了;俺们刚把茅房改称厕所,你们又把厕所改称卫生间了;俺们刚能抽点烟喝点酒,你们又开始吃摇头丸了。”当中国人还在集中关注“躲猫猫”、“打酱油”、“很傻很天真”、“俯卧撑”、“被自杀”、“欺实马”这些匪夷所思的新流行语时,西方人更愿意谈论新能源、环境、气候变化之类的后现代话题。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在发展程度上的不同。中国人还在为身边的民生问题而发愁的时候,西方人已经为我们生存的地球担忧了。

就拿“韬光养晦”来说吧,中国已经执行了近20年的“韬光养晦”政策。确实,“韬光养晦”有利于中国在不被国际竞争对手过分关注的情况下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不过中国的发展究竟是依靠模仿力还是创新力?“韬光养晦”的大方针下,容易导致对国外的东西过于被动模仿而缺乏自主创新。这一点中国的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深有体会。那就是在报道国际新闻上,往往是低调地引述国外媒体的观点和看法,而鲜有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媒体缺少有分量的时事评论员,另一方面,至少在国际新闻领域,模仿引述国外的评论已经成为多年的习惯。然而,在西方话语霸权体系中,要真正改变现状,不能靠模仿,只能靠创新。

此外,“韬光养晦”容易使我们过于内敛,而缺乏一种全球性的视角。在外交领域,表现为孤立主义。而在传媒领域,突出表现就是大众更注重国内新闻,更注重身边的事情,而对国际新闻的热情下降。我常听到的说法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都解决不了,还关注国外干什么。”

其实,中国国内存在大量问题的现状并不影响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GDP领先是大国崛起的充分条件,但这并不是全部,全球意识才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发生了工业革命的英格兰并不算崛起,建立了全球性的“日不落”体系才算真正崛起。大国崛起的标志有很多种,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17世纪,格老秀斯创立了《战争与和平法》,标志着荷兰的崛起;19世纪,拿破仑把《法国民法典》传播到欧洲各国,标志着法国的崛起,20世纪,美国推动创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的崛起。

如今,中国尽管GDP提高了,但仍缺少一种“全球忧患意识”和“全球责任感”。其实,中国完全可以以全球治理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为突破口,在创立相关国际规则方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猜你喜欢

大国标志日本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日本元旦是新年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认标志
《黄金时代》日本版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