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诗情诗意

2009-08-27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神游诗仙仙人

李 娟

人生不自由时,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来追求心灵的洒脱和精神的自由,这是古代诗人们的共同之处。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借寻仙访仙的方式,消释他内心的极度失望和凄凉无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心灵深处的痛楚,以及他为解脱这种困境而做出的不懈的挣扎。

借“寻仙”表达心灵自由的渴望,是他追求精神解脱、挣脱世俗羁绊的一种尝试。诗仙少有壮志,然而他高傲的心志和不媚世俗的人生追求,使他纵有横溢的才华,也不被世人所容纳。他因诗而誉满天下,也因诗而不容于权贵;他因才富五车而乘青云梯,也因才富五车而被贬谪,被流放。“我本楚狂人”,诗人以笑傲人间的姿态蔑视坎坷的人生,正是这种笑傲江湖的精神世界让诗人走向“寻仙”之路。虽命运多舛,多次被贬,但他那血液里的洒脱和浪漫仍旧如春潮般涌动,现实的枷锁岂能禁锢他坦荡的胸襟?他“一生好与名山游”。他到底是寻仙,还是游山,这很难做出回答。但在他的笔下,山川河流,大千世界都是那么样气势恢宏,那么样富有神韵灵气。你看,那浩浩荡荡的黄河,如银河一般;那连接中原的巴山蜀水,与蓝天相融于一体;那边塞的万里长风,似乎仍吹拂了几千年;那飞流而下的瀑布,仍旧悬挂于苍山林海之间。……现在他笔下的庐山,既是壮观的,又是秀美的。

“寻仙”,仙是虚幻的,仙境是意念之中的,也是想象的。一“遥”字,让诗人离仙人是那么的遥远,可望而不期,因为仙人在彩云里,不是在人间,那彩云里的仙人也就变成了诗人精神的寄托。从“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中“兴”的产生之因,不难推测,诗人寻仙,还是因为庐山。古人曾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又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追溯。可见,诗仙寻仙是借名,实际上是借游山来释放淤积于他心中郁闷。借“寻仙”来描绘庐山之美景,借美景来寄托自由坦荡的胸怀。

那么,在诗仙的笔下,庐山之景又是怎样的呢?长空是帷幕,星星是明珠,山上霞光下的云彩,像一幅幅织锦。山层层叠起,水明艳动人。山水相映,与长天相烘托,重峦叠翠,红霞万里。远望浩浩荡荡的长江环绕,白浪滚滚,如同雪山在流动。庐山之秀美,是全景式的,不只是诗人曾经的日照生紫烟,瀑流直下三千尺的点的惊叹。在这时,诗仙沉醉于庐山的美景之中,看到了山的雄浑,也感到了山的鲜艳。它与天相接,拥抱白云,赤橙黄绿,气象万千。眼前之景,让诗人那掩饰不住的豪情直冲云霄,这正是他经过千辛万苦,孜孜以求的人世极至之处,也是他那曲折、飘乎不定的人生的最后归宿。青年时明月伴随他壮游楚地时的胸怀,壮年时临花饮酒的激情与孤独;得意时的仰天大笑,失意时的南柯一梦;朝堂上美人相伴下的挥毫,战乱中寻求中兴的情怀,在此时,都似乎与庐山相融了。这不只是诗人笔下的庐山,更是诗人心灵的归宿。山,给他的不是逃逸,不是寂静,而是一种神往,一种追求。灵魂在人世碰得头破血流后,仍然不甘寂寞,在现实中仍然遥对自由苦苦的呼唤。

如果因为诗中写下了“早服还丹”“三叠琴心”“游太清”之类的内容,就武断地说诗人流露的情绪是消极的,诗人的精神境界是颓废的,那么,我不禁要问诗人应该怎样借诗来表达自己胸中的郁闷情怀呢?当一位曾经壮怀激烈、激情如火,能容天地万物于胸中丘壑的诗人,在现实面前遭受到无情的嘲弄和抛弃时,他为了探求人的真谛,只能让灵魂永远在自己的理想天国里神游,这正是他对世俗污染空灵精神的鄙视。

诗人在诗中借庐山美景寄托自由的心灵,借欲往玉京虚幻之景的神游去“寻仙”,把自己融入秀丽多姿的庐山之中,通过自然山水对他心灵的洗刷,表达他对自由的渴望。而在这种精神追求中,诗人神游天地,进入一个天地神人相交融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只不过是他虚设的灵域。然而,把这种虚设的灵域置于“造化钟神秀”的庐山,他那抑制不住的诗情和他的精神世界如同仙人一般,在天地人之间神游,那位“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的谪仙人如同日月星辰般永远飘拂在我们面前了。

李娟,湖北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神游诗仙仙人
和李杜合影
开卷有益
入川行吟(通韵)
自题
唐诗赏读——仙人
诗仙李白的归宿
给仙人的信
黄鹤楼
给仙人的信
荣誉光影·图说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