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和《雪》的内在联系

2009-08-27张毅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风流人物下阕沁园春

毛泽东同志一生中用《沁园春》这一词牌,先后填写了两首词:《长沙》和《雪》。

今天,我在教授这两首词时,进行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发现这两首词创作时间虽然间隔整整十年,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1925年,北伐军胜利前进,革命处于高潮期,许多阶级、阶层都怀着不同的目的,加入了革命洪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当时革命形势所作的含蓄而形象的艺术描写。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清醒的革命家,不仅看到了蓬蓬勃勃,如火如荼,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同时,也看到了形势发展的不平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便是当时革命形势发展不平衡的形象比喻。面对着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谁来主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呢?“怅廖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词全面而深刻地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革命前途的无比关注。

按照常规,词的上阕提出问题后,下阕应予回答。可是,在《长沙》的下阕,作者却宕开一笔,别开生面,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把作者带回了已逝去的学生时代,远远避开了“谁主沉浮”。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坦率地讲,要求当时还很年轻的毛泽东同志在理论上完整地,准确地解决“谁主沉浮”这一错综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也不符合认识的反映论。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同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同样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早在1925年,毛泽东同志能够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亦属难能可贵,表现了毛泽东同志敏锐的观察力。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革命实践的不断深入,毛泽东同志当然能够完整地、准确地、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这反映在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之后陆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中。而1936年写下的光辉词章《沁园春·雪》则是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这样,就给lO年前提出的问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以至于成吉思汗,他们都曾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战功赫赫,称雄一时,因而彪炳史册。然而,他们都不可能真正主宰中国“沉浮”。那么,谁能够真正主宰中国的沉浮呢?毛泽东同志一语道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就是我们的人民。只有人民,才能主宰苍茫大地,才能主宰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同志写这首词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了东北全境,并且正向华北侵犯,抗日战争即将全国爆发。中国人民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钢的产量已经突破百万吨。而中国人民当时几乎还是手无寸铁,敌我力量相差多么悬殊!但是,毛泽东同志坚信: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正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真正寓意。历史的进程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科学预见,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那么,毛泽东同志为什么选择在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呢?这确实耐人寻味。应该承认,这里有偶然因素。但是,必然因素尤为重要。“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45年的中国,于1936年的中国,虽然相差10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处于战争的前夜,同样笼罩着浓浓的火药味,同样面临着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所不同的是,敌人由当年的日本侵略者变成国民党反动派。在这种情况下,主宰中国“沉浮”的,是数量装备都占绝对优势的敌人,还是人民?毛泽东同志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公开发表他的作品,显然是以词言志,表明他一如既往,坚信人民力量最伟大。在此之前,毛泽东同志就把这一观点表达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形式不同,但同样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果然,历史的进程又一次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科学预见,解放战争同样以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这两首词,在创作时间上尽管相距十年,但完全符合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认识规律。上篇问题,深刻而敏锐,下篇回答,艺术而科学。真可谓珠联璧合,浑然一体,真正体现了伟人的智慧与风采。

张毅力,教师,现居河南许昌。

猜你喜欢

风流人物下阕沁园春
向明月
思念的五月
士魂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沁园春·民富国强、时代新篇章
半阙词
六盘山游踪(组诗)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